“簪裾皆是漢公卿,盡作鋒鋩劍血醒。”詩句出處:《八月六日作四首》;是唐朝詩人韓偓的作品。
日離黃道十年昏,敏手重開造化門。火帝動爐銷劍戟, 風師吹雨洗乾坤。左牽犬馬誠難測,右袒簪纓最負恩。 丹筆不知誰定罪,莫留遺跡怨神孫。 金虎挻災不復論,構成狂猘犯車塵。禦衣空惜侍中血, 國璽幾危皇後身。圖霸未能知盜道,飾非唯欲害仁人。 黃旗紫氣今仍舊,免使老臣攀畫輪。 簪裾皆是漢公卿,盡作鋒鋩劍血醒。顯負舊恩歸亂主, 難教新國用輕刑。穴中狡兔終須盡,井上嬰兒豈自寧。 底事亦疑懲未瞭,更應書罪在泉扃。 坐看包藏負國恩,無才不得預經綸。袁安墜睫尋憂漢, 賈誼濡毫但過秦。威鳳鬼應遮矢射,靈犀天與隔埃塵。 堤防瓜李能終始,免愧於心負此身。
|
【註釋】:
簪:
①古人用來綰住頭發或帽子的一種針形首飾。《韓非子·內儲說上》:“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事事:從事其職事。)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②插戴在頭上。《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③連綴。《儀禮·士喪禮》:“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簪笏]冠簪和笏板。因為都是官宦所用,所以代指做官。王勃《滕王閣序》:“舍簪笏於百齡。”(百齡:指一生。)[簪纓]冠簪和冠纓,都是官吏所戴,代指顯貴。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鷁路頹風,想簪纓於幾載?”裾:
(一)①衣服的前襟。《孔叢子·儒服》:“子高衣長裾,振褒袖。”(子高:戰國時魯人,孔子的後代。褒袖:寬大的袖子。)②衣服寬大。《淮南子·齊俗》:“楚莊王裾衣博袍,令行乎天下。”(二)jù 通“倨”。直。《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埤:卑。拘:曲。)皆:
①都;全。《論語·季氏》:“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吝嗇。)《史記·貨殖列傳》:“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溫庭筠《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②普遍。《詩經·周頌·豐年》:“以洽百禮,降福孔皆。”(洽:合。孔:甚。)③通“偕”。相同;偕同。《呂氏春秋·離謂》:“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紂、幽、厲皆也。”(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又《上德》:“虛素以公,小民皆之。”(虛素:處虛服素、恬淡質樸的意思。)是:
①正確。與“非”相對。《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糾正;訂正。《禮記·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察:審察。)④表示判斷,是。《史記·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⑤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此”、“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連詞。相當於“於是”。《管子·君臣上》:“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⑦助詞。用以前置賓語。《左傳·襄公十四年》:“唯餘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韓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國是]國傢大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定國是之詔既下。”漢:
①河流名。漢水,也稱漢江。為長江最長的支流,發源於陜西省寧強縣,流經陜西、湖北,在武漢市入長江。《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推淮、泗,而註之江。”②天河;銀河。《漢書·天文志》:“(王梁)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橫。”《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③男子。陸遊《雨夜不寐,觀壁間所張魏鄭公砥柱銘》:“世間豈無一好漢,叱吒喑(yīn)嗚氣吞虜。”(喑嗚:怒喝聲。)④朝代名。1. 劉邦建,公元前206~公元8年,史稱“西漢”;劉秀建,公元25~220年,史稱“東漢”。2.五代之一。劉知遠建,公元947~950年,史稱“後漢”。⑤民族名。漢族。《漢書·匈奴傳下》:“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公:
①公正;公平。《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祈黃羊可謂公矣。”②公共的;公傢的。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③公然;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公行,莫之或止。”(殘賊:害。)④公傢,與“私”相對。《詩經·豳風· 七月》:“獻豜於公。”⑤通“功”。功勞。《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為諸侯的通稱。《禮記·喪服大記》:“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練:喪服。)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李白《行路難》:“漢朝公卿忌賈生。”⑧對男子的敬稱。《史記·陳涉世傢》:“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1.稱祖父。《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hè)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稱父親。《戰國策·魏策一》:“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3.稱丈夫之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循:順從。姥:婆婆。)⑩稱雄性的禽獸。《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臍大,圓,竟服下,公蟹狹而長。”卿:
①古代一種高級官階、爵位或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②古代對人的尊稱和敬稱。《史記·項羽本紀》:“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③古代君對臣下的愛稱。《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間的愛稱。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傢去。”盡:
(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 (二)jǐn 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作:
①起;起立。《論語·先進》:“舍瑟而作。”②興起;產生。《史記·秦始皇本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一:統一。)又起身。《管子·弟子職》:“夜寐蚤作。”(寐:睡。蚤:通“早”。)《孟子·公孫醜上》:“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韓非子·解老》:“大奸作則小盜隨。”③始。《尚書· 禹貢》:“萊夷作牧。”(萊夷:地名。牧:放牧。)④勞作;工作。《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傢作苦。”⑤創作;寫作。《孟子·梁惠王下》:“孔子懼,作《春秋》。”《呂氏春秋·勿躬》:“容成作歷。”(容成:傳說中黃帝臣,歷法的創造者。)王充《論衡·定賢》:“譬猶工匠之作器也。”⑥名詞,指作品。蕭統《文選序》:“則有‘憑虛’、‘亡是’之作。”⑦事務。鮑照《采桑》:“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蠶作。”(事:從事。)⑧擔當;充任。《論語·子路》:“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而:假如。)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敦槐作關中都督,甚得民情。”⑨當成;算做。羅公升《溪上》:“門前溪一發,我作五湖看。”(一發:一根頭發。)又成為。李賀《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⑩通“詛”。詛咒。《詩經·大雅·蕩》:“侯作侯祝。”(侯:語氣詞。)(11)通“詐”。欺騙。《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作色]臉上變色。指神情嚴肅起來或發怒。《禮記·哀公問》:“孔子愀(qiǎo)然作色。”(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鋒:
①兵器銳利的部分。《尚書·費誓》:“鍛乃戈矛,礪乃鋒刃。”②器物的尖端。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方傢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③作戰或行軍時的先頭部隊。《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醒:
①酒醉之後恢復常態。《左傳·襄公三十年》:“醒而後知之。”②睡眠結束或尚未入睡。梅堯臣《永叔贈酒》:“醒目常不眠。”③醒悟;覺悟。《抱樸子·勖學》:“鹵鈍者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