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酒律應難忘,詩魔未肯徂。

    “酒律應難忘,詩魔未肯徂。”詩句出處:《送人棄官入道》;是唐朝詩人韓偓的作品。

    仙李濃陰潤,皇枝密葉敷。俊才輕折桂,捷徑取紆朱。
    斷紲三清路,揚鞭五達衢。側身期破的,縮手待呼盧。
    社稷俄如綴,雄豪詎守株。忸怩非壯志,擺脫是良圖。
    塵土留難住,纓緌棄若無。冥心歸大道,回首笑吾徒。
    酒律應難忘,詩魔未肯徂。他年如拔宅,為我指清都。

    【註釋】:

    律:

    ①法令;法規。《管子·七臣七主》:“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分:名分。)《史記·平準書》:“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弛:放松。)又指法律的具體條文。《漢書·高帝紀》:“命蕭何次律令。”特指刑律。《晉書·刑法志》:“盜律有賊傷之例,賊律有盜章之文。”②規則;法則。《商君書·戰法》:“兵大律在謹。”韓偓《送人棄官入道》:“酒律應難忘。”③約束;管理。李商隱《驕兒詩》:“威怒不可律。”④古代用來校正樂音高低的竹管。《後漢書·律歷志上》:“截管為律,吹以考聲。”⑤音律。即竹管校定的音階。十二個竹管分為單數、雙數,單數校定的音階叫六律,雙數叫六呂,合稱十二律。《楚辭·九歌·東君》:“應律兮合節。”(節:節拍。)《漢書·律歷志上》:“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⑥舊體詩體裁之一律詩的省稱。⑦指季節和氣候。陸遊《春望》:“大地四春律。”

    應:

    (一)yīng ①當;應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重則本非應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蘇軾《水調歌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②古國名。相傳為周武王之子的封國,故址在今河南魯山縣東。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論衡·語增》:“周流應聘。”(周流:周遊。)②答應;回答。《列子·湯問》:“河曲智叟亡以應。”③允許;同意。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④適合;合於。《荀子· 天論》:“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⑤應和。《史記·陳涉世傢》:“殺之以應陳涉。”蘇軾《後赤壁賦》:“山鳴谷應,風起雲湧。”⑥對付;處置。《三國志· 魏志·鐘繇傳》:“得所送馬,甚應其急。”⑦應驗;證實。《後漢書·郭玉傳》:“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帝奇之。”⑧小鼓。《詩經·周頌·有瞽》:“應田縣鼓。”(田:大鼓。縣:懸掛。)

    難:

    (一)nán 困難;艱難。與“易”相對。《老子》第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二)nàn ①災難;禍患。《孫子·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厲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難,反抗或叛亂。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七廟:天子的宗廟。隳 :毀壞。)蘇軾《晁錯論》:“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戰國策·秦策一》:“以與周武為難。”(周武:周武王。)《史記·張儀列傳》:“楚嘗與秦構難,戰於漢中。”③責備;責難。《孟子·離婁下》:“於禽獸又何難焉?”又詰問;反駁。《論衡·問孔》:“造難孔子,何傷於義?”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說,難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諂媚的小人。)又辯駁的觀點,論點。《漢書·高帝紀》:“(漢王)以問張良,良發八難。” (三)nuó ①茂盛的樣子。《詩經·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葉有難。”(阿:通“婀”,柔美的樣子。)②驅逐疫鬼。後來寫作“儺”。《周禮·夏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

    詩:

    ①文學體裁的一種。《尚書·舜典》:“詩言志。”②特指《詩經》。《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類:善。)③奉持。《禮記·內則》:“朝服寢門外,詩負之。”

    未:

    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時辰之一,即午後一時至三時。③十二生肖屬羊。④副詞。1.表示否定。a.相當於“不”。《詩經·周頌·小毖》:“未堪傢多難。”b.相當於“沒有”、“不曾”。《詩經 · 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我心傷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否”。《後漢書·劉表傳》:“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肯:

    ①附在骨頭上的肉。《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qìng)之未嘗。”(技:“枝”字之誤,指枝脈。經:經脈。綮:筋骨結合處。)②願意。《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袁枚《祭妹文》:“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遊?”③贊同;同意。司馬光《涑(sù)水紀聞》卷五:“群臣奏事,大抵首肯而已。”④允許;許可。《戰國策· 趙策四》:“太後不肯,大臣強諫。”[肯綮]1.筋骨結合處。2.事情的關鍵或要害。宋濂《鄭景彝傳》:“有所質問,咸中肯綮。”

    徂:

    ①前往;到……去。《詩經·大雅·桑柔》:“自西徂東,靡所定處。”②逝去;過去。陶淵明《贈長沙公四首》之一:“歲月眇徂。”(眇:遠。)③始;開始。駱賓王《冒雨尋菊序》:“白帝徂秋。”(白帝:秋天之神。)④通“殂”。逝世;死去。顏真卿等《登峴山觀李左相石尊聯句》崔宏句:“懷賢久徂謝。”


    上一篇:此间青草更远,不唯空绕汀洲。

    下一篇:汉苑芳菲入夏阑,待君障日蒲葵扇。
  • 酒律应难忘,诗魔未肯徂。

    “酒律应难忘,诗魔未肯徂。”诗句出处:《送人弃官入道》;是唐朝诗人韩偓的作品。

    仙李浓阴润,皇枝密叶敷。俊才轻折桂,捷径取纡朱。
    断绁三清路,扬鞭五达衢。侧身期破的,缩手待呼卢。
    社稷俄如缀,雄豪讵守株。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
    尘土留难住,缨緌弃若无。冥心归大道,回首笑吾徒。
    酒律应难忘,诗魔未肯徂。他年如拔宅,为我指清都。

    【注释】:

    律:

    ①法令;法规。《管子·七臣七主》:“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分:名分。)《史记·平准书》:“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弛:放松。)又指法律的具体条文。《汉书·高帝纪》:“命萧何次律令。”特指刑律。《晋书·刑法志》:“盗律有贼伤之例,贼律有盗章之文。”②规则;法则。《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韩偓《送人弃官入道》:“酒律应难忘。”③约束;管理。李商隐《骄儿诗》:“威怒不可律。”④古代用来校正乐音高低的竹管。《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⑤音律。即竹管校定的音阶。十二个竹管分为单数、双数,单数校定的音阶叫六律,双数叫六吕,合称十二律。《楚辞·九歌·东君》:“应律兮合节。”(节:节拍。)《汉书·律历志上》:“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⑥旧体诗体裁之一律诗的省称。⑦指季节和气候。陆游《春望》:“大地四春律。”

    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

    难:

    (一)nán 困难;艰难。与“易”相对。《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nàn ①灾难;祸患。《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厉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难,反抗或叛乱。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天子的宗庙。隳 :毁坏。)苏轼《晁错论》:“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难。”(周武:周武王。)《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③责备;责难。《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难焉?”又诘问;反驳。《论衡·问孔》:“造难孔子,何伤于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小人。)又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 (三)nuó ①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的样子。)②驱逐疫鬼。后来写作“傩”。《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诗:

    ①文学体裁的一种。《尚书·舜典》:“诗言志。”②特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类:善。)③奉持。《礼记·内则》:“朝服寝门外,诗负之。”

    未:

    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时辰之一,即午后一时至三时。③十二生肖属羊。④副词。1.表示否定。a.相当于“不”。《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b.相当于“没有”、“不曾”。《诗经 · 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否”。《后汉书·刘表传》:“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肯:

    ①附在骨头上的肉。《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技:“枝”字之误,指枝脉。经:经脉。綮:筋骨结合处。)②愿意。《国语·晋语四》:“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袁枚《祭妹文》:“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③赞同;同意。司马光《涑(sù)水纪闻》卷五:“群臣奏事,大抵首肯而已。”④允许;许可。《战国策· 赵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肯綮]1.筋骨结合处。2.事情的关键或要害。宋濂《郑景彝传》:“有所质问,咸中肯綮。”

    徂:

    ①前往;到……去。《诗经·大雅·桑柔》:“自西徂东,靡所定处。”②逝去;过去。陶渊明《赠长沙公四首》之一:“岁月眇徂。”(眇:远。)③始;开始。骆宾王《冒雨寻菊序》:“白帝徂秋。”(白帝:秋天之神。)④通“殂”。逝世;死去。颜真卿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崔宏句:“怀贤久徂谢。”


    上一篇:此间青草更远,不唯空绕汀洲。

    下一篇:汉苑芳菲入夏阑,待君障日蒲葵扇。

  • 上一篇:此间青草更远,不唯空绕汀洲。

    下一篇:汉苑芳菲入夏阑,待君障日蒲葵扇。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