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朔聞不喜,褫身絡蛟蛇。”詩句出處:《讀東方朔雜事》;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嚴嚴王母宮,下維萬仙傢。噫欠為飄風,濯手大雨沱。 方朔乃豎子,驕不加禁訶。偷入雷電室,輷掉狂車。 王母聞以笑,衛官助呀呀。不知萬萬人,生身埋泥沙。 簸頓五山踣,流漂八維蹉。曰吾兒可憎,奈此狡獪何。 方朔聞不喜,褫身絡蛟蛇。瞻相北鬥柄,兩手自相挼。 群仙急乃言,百犯庸不科。向觀睥睨處,事在不可赦。 欲不佈露言,外口實喧嘩。王母不得已,顏嚬口齎嗟。 頷頭可其奏,送以紫玉珂。方朔不懲創,挾恩更矜誇。 詆欺劉天子,正晝溺殿衙。一旦不辭訣,攝身凌蒼霞。
|
【註釋】:
方:
(一)①並列。《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圓。表面積。《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③正方;方形。與圓相對。《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⑤方面。《楚辭·九辯》:“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怵惕:戒懼。)⑥正直。《新語·慎微》:“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⑦地區;區域。黃宗羲《柳敬亭傳》:“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⑧指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⑨方法;辦法。《荀子·大略》:“博學而無方。”⑩藥方;處方。《後漢書·華佗傳》:“精於方藥。”(11)道理。《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尚:尊崇。)(12)比擬;比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票(piāo)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票騎:指霍去病。)(13)副詞。1.正在。《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 剛剛。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方成草。”3. 就要。《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治:訓練。會獵:一同打獵,是交戰的婉辭。)(14)介詞。正當。《莊子·養生主》:“方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朔:
①農歷每月初一。《史記·秦始皇本紀》:“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莊子·逍遙遊》:“朝(zhāo)菌不知晦朔。”(朝菌:蟲名。晦:夏歷每月最後一日。)②初;始。《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佈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③北方。古樂府《木蘭詩》:“朔氣傳金柝(tuò)。”(柝:打更用的梆子。)[朔方]1.北方。《尚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2.古地名。在今陜西北部和內蒙古一帶。聞:
(一)①聽見。《韓非子·十過》:“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②聽說。《韓詩外傳》卷七:“吾聞君子不食鱺(lǐ)魚。”③使上級聽到;報告上級。《韓非子·五蠹》:“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④見聞;知識。《史記·儒林列傳序》:“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佈諭下。”⑤聞名。李白《贈孟浩然》:“風流天下聞。”⑥領會;掌握。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⑦嗅。《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二)wèn 名聲;聲譽。《論語·子罕》:“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喜:
(一)①快樂;高興。范仲淹《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喜慶的事。《史記·天官書》:“卿雲,喜氣也。”③愛好;喜愛。《呂氏春秋·疑似》:“褒姒不說,喜之。”④習慣或適合於某種環境條件。蘇軾《格物粗談·樹木》:“松喜幹,檜喜翼。”⑤容易發生。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五:“夏喜暴雨,冬則積雪,行人由之多致難艱。” (二)xī①遊戲;嬉戲。《墨子·號令》:“五日官(閱),各上喜戲、居處不莊、好侵侮人者。”②通“”。酒食。 《詩經·豳風·七月》:“饁(yè)彼南畝,田畯(jùn)至喜。”(饁:給耕作者送飯。田畯:古代勸農的官。)③通“熙”。光明。揚雄《劇秦美新》:“百工伊凝,庶績咸喜。”褫:
①奪去(衣服或帶)。《周易·訟卦》:“或錫之(pán)帶,終朝三褫之。”②奪去;解除。張衡《東京賦》:“罔然若酲,朝罷(pí)夕倦,奪氣褫魄之為者。”(酲:酒病。罷:通“疲”。疲勞,疲困。)③松弛;瓦解。《南史·梁武帝紀》:“唯此群兇,同惡相濟,緣江負險,蟻聚加湖。 桴一臨,應時褫潰,此又公之功也。”(桴:舟。 這裡指戰船。 :旌旗。)身:
①人或動物的軀幹。屈原《九歌· 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不懲:不戒悔。)②身體。《荀子·非相》:“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③樹的主幹。《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④自身;自己。《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自己的品德、才力、行為等。《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⑥親自。《韓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⑦我。《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翼德也。”絡:
(一)①纏繞;裹。班固《西都賦》:“絡以綸連。”柳宗元《小石潭記》:“青樹翠蔓,蒙絡搖綴。”②環繞;圍繞。班固《西都賦》:“罘(fú)網連纮(hóng),籠山絡野。”(罘:捕獸網。纮:網繩。)③籠罩;覆蓋。《淮南子·原道》:“絡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④馬籠頭。李世民《詠飲馬》:“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涇:水名。纓:馬頭上的裝飾。)⑤網;網狀物。張衡《西京賦》:“振天維,衍地絡。”(振:整理。維:綱繩。衍:撒佈。)⑥人體脈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絡脈有過則血上出。”[絡繹]連續不斷的樣子。《後漢書·烏桓傳》:“是時四夷朝賀,絡繹而至。” (二)lào[絡子]1.線繩結成的網狀小袋子。2.繞線繞紗的器具。蛟:
古代傳說中能引發洪水的龍。《荀子·勸學》:“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論衡·龍虛》:“蛟則龍之類也。”蛟蛇:
喻書法筆勢屈曲蜿蜒。蘇軾《宿望湖樓再和》:“改罷心愈疑,滿紙~~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