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秋池上,高荷蓋水繁。”詩句出處:《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首》;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藹藹溪流慢,梢梢岸筱長。穿沙碧竿凈,落水紫苞香。
朝遊孤嶼南,暮戲孤嶼北。所以孤嶼鳥,與公盡相識。
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
非鑄復非熔,泓澄忽此逢。魚蝦不用避,隻是照蛟龍。
風雨秋池上,高荷蓋水繁。未諳鳴摵摵,那似卷翻翻。
蜂蝶去紛紛,香風隔岸聞。欲知花島處,水上覓紅雲。
汩汩幾時休,從春復到秋。隻言池未滿,池滿強交流。
罫佈畦堪數,枝分水莫尋。魚肥知已秀,鶴沒覺初深。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邊曲。若不妒清妍,卻成相映燭。
湖上新亭好,公來日出初。水文浮枕簟,瓦影蔭龜魚。
郡樓乘曉上,盡日不能回。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
柳樹誰人種,行行夾岸高。莫將條系纜,著處有蟬號。
柳巷還飛絮,春馀幾許時。吏人休報事,公作送春詩。
南館城陰闊,東湖水氣多。直須臺上看,始奈月明何。
聞說遊湖棹,尋常到此回。應留醒心處,準擬醉時來。
無塵從不掃,有鳥莫令彈。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
新月迎宵掛,晴雲到晚留。為遮西望眼,終是懶回頭。
源上花初發,公應日日來。丁寧紅與紫,慎莫一時開。
乍似上青冥,初疑躡菡萏。自無飛仙骨,欲度何由敢。
竹洞何年有,公初斫竹開。洞門無鎖鑰,俗客不曾來。
自有人知處,那無步往蹤。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以上韓愈作品《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首》共21首
|
【註釋】:
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秋:
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池:
①池塘。《荀子·王制》:“污池淵沼川澤。”(污池:貯水的池塘。淵沼:深水池。)②護城河。《韓非子·存韓》:“築城池以守固。”上:
(一)①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天工開物·飴餳》:“色以白者為上。”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墨子·七患》:“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⑤由低處往高處。《莊子·逍遙遊》:“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裡。”⑥去;往。黃宗羲《柳敬亭傳》:“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⑦向前。《戰國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終。)⑧進呈;進獻;送上。《漢書·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⑨出場。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正旦扮鶯鶯上。”⑩加;添加。《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11)塗染。《天工開物·造竹紙》:“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12)通“尚”。崇尚。《呂氏春秋·長見》:“尊賢上功。” (二)shǎng 上聲,漢語四聲之一。鐘嶸《詩品序》:“至平上去人,則餘病未能。”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荷:
(一)植物名,又叫蓮。《詩經·陳風·澤陂》:“彼澤之陂(bēi),有蒲與荷。”(陂:水邊。)又特指荷葉。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芰jì :菱。芙蓉:荷花。) (二)hè ①扛;擔。《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②承當;擔負。張衡《東京賦》:“荷天下之重任。”③承受;蒙受恩惠。韓愈《元日酬蔡州馬十二尚書》:“元日新詩已去年,蔡州遙寄荷相憐。”《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吾世荷國恩。”荷蓋:
荷葉裝飾的棚蓋。《楚辭·九歌·湘夫人》:“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蓋:
①用草或葦編成的覆蓋物。《左傳·襄公十四年》:“被苫(shān)蓋,蒙荊棘。”(被:覆蓋。苫:用草編成的覆蓋物。)②建築房屋。王褒《僮約》:“治舍蓋屋。”③車蓋、傘等遮陽擋雨的用具。《周禮·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為黃屋蓋乘輿,出入擬於天子。”(屋:同“幄”。帳幕。)④器物上的蓋子。《禮記·少儀》:“器則執蓋。”⑤遮蔽;掩蓋。《淮南子·說林》:“日月欲明而浮雲蓋之。”⑥超過;壓倒。《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⑦崇尚。《國語· 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⑧副詞。表推測,相當於“大概”。《論語·裡仁》:“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⑨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⑩助詞。多用於句首。無實在意義,其作用隻是引出下面的議論或說明。《史記·李斯列傳》:“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本:根。)(11)通“盍”(hé),是“何不”的合音。《禮記·檀弓上》:“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12)通“闔”。門扇。《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繁:
(一)①多;盛;繁多。《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②雜亂;繁雜。梅堯臣《擬李益〈竹窗聞風〉》:“窗前風動竹,聲碎影仍繁。”③茂盛。李商隱《和馬郎中移白菊見示》:“繁花疑自月中生。”④繁殖。《管子·八觀》:“薦草多衍,則六畜繁也。”(薦:茂草。衍:盛多。) (二)pán 馬腹帶。《禮記·禮器》:“大路繁纓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