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詩句出處:《符讀書城南》;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兩傢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
    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
    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
    不見三公後,寒饑出無驢。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畬。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
    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註釋】:

    二:

    ①數詞。一加一的和。《荀子·勸學》:“問一而告二謂之囋。”②第二。聶夷中《詠田傢》:“二月賣新絲,五月糶(tiào)新谷。”(糶:賣糧食。)③不專一;不一致。魏徵《述懷》:“季佈無二諾,侯嬴重一言。”(諾:許諾。)《漢書·王陵傳》:“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漸:

    (一)①水名。②漸進,逐步發展。《周易· 漸》:“鴻漸於幹。”(鴻:鴻鵠,天鵝。幹:水濱,岸邊。)③端倪,開端。蘇軾《教戰守》:“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④加重。《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漸。”(季梁:人名。)⑤副詞。逐漸;慢慢發展。《漢書·東方朔傳》:“故淫亂之漸,其變為篡。”《徐霞客遊記·黃山遊日記》:“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後據地,坐而下脫。”⑥次序。《史記·吳太伯世傢》:“今以漸致焉。”《宋史·河渠志二》:“禦河自懷、衛經北京,漸歷邊郡。”⑦《周易》卦名。卦形為艮下巽上。《周易·漸》:“漸,女歸吉。”⑧通“潛(qián)”。潛伏。《漢書·谷永傳》:“意豈將軍忘湛漸之義,委曲從順。”(湛chén:沉密。)⑨通“巉(chán)”。[漸漸]高峻的樣瞭。《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二)jiān ①浸;沾濕。《詩經·衛風·氓》:“淇水湯(shāng)湯,漸車帷裳。”(湯湯:水勢很盛的樣子。帷裳:車上的佈幔。)②薰染,影響。《論衡·本性》:“一歲嬰兒無爭奪之心,長大之後,或漸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史記·貨殖列傳》:“俗之漸民久矣。”③流入;入。《尚書·禹貢》:“東漸於海。”《法言·學行》:“滿而後漸者其水乎?”④疏導。《史記·越王勾踐世傢》:“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⑤詐;欺詐。葉適《〈東溪先生集〉序》:“不步曲捷以漸巧取之。”(曲捷:曲線,捷徑。)《荀子·不茍》:“知則攫盜而漸,愚則毒賊而亂。”(知:智。)《韓非子·詭使》:“下漸行如此,入則亂民。”

    乖:

    ①背離;違背。《周易·序卦》:“傢道窮必乖。”特指(性情、行為)反常。②分離;離別。《後漢書·靈思何皇後紀》:“死生路異兮從此乖。”③悖謬;不一致。《漢書·藝文志序》:“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仲尼:孔子字。微言:精微玄妙之言。七十子:孔子弟子。)④不順利。元稹《遣悲懷》之一:“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乖張:

    ①怪僻,執拗。《紅樓夢》回三:“行為偏僻~~,各相違背。”②不順,分離。蕭衍《孝思賦》:“何在我而不爾,與二氣而~~。”

    張:

    (一)①給弓上弦或拉緊弓弦。《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乎?”②開弓。李白《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挾矢不敢張。”③樂器上弦。《禮記·檀弓上》:“琴瑟張而不平。”④緊張。王充《論衡·儒增》:“聖人材優,尚有馳張之時。”⑤張開;伸展。《後漢書 · 張衡傳》:“下有蟾蜍(chán chú),張口承之。”(蟾蜍:癩蛤蟆。)⑥擴張;《左傳·昭公十四年》:“臣欲張公室也。”⑦誇張;誇大。皇甫謐《三都賦序》:“虛張異類,托有於無。”⑧陳設。《史記·高祖本紀》:“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⑨設網捕捉。《後漢書·王喬傳》:“於是候鳥至,舉羅張之。”⑩量詞。張。《左傳·昭公十三年》:“子產以幄幕九張行。” (二)zhàng ①自大。《左傳·桓公六年》:“請羸(léi)師以張之。”(羸師:疲弱的軍隊。張:使對方自滿。)②通“脹”。鼓脹。《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將食,張,如廁。”(如:往。)③通“帳”。帳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乃以刀決張。”

    清:

    ①水純凈透明,與“濁”相對。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②潔凈。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③使潔凈;使幹凈。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④清晰;清楚。張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⑤聲音清亮;清脆。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聲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揚。)⑥清爽;清涼;寒涼。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別:另一。)⑦冷清;淒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⑧寂靜;清靜。《莊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詠風》:“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大風曲: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作《大風歌》。加:施。)⑩公正;廉潔;清白;清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11)單純;素雅。杜牧《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徑苔蕪不可尋。”(12)肅清;使幹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13)用完;用盡。《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伍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荊:楚國的別稱。)(14)中國封建朝代名稱,公元1616~1911年。(15)廁所。後作“圊”。《風俗通·怪神》:“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16)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

    溝:

    (一)①田間的水溝或溝渠。《孟子·離婁下》:“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kuài)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②流水道。晁錯《言兵事疏》:“丈五之溝。”③護城河;壕溝。《管子·制分》:“故善用兵者,無溝壘而有耳目。”④開溝;疏通。《周禮·考工記·匠人》:“凡溝逆地阞,謂之不行。” (二)kòu [溝瞀(mào)]愚昧無知。《荀子·儒效》:“其愚陋溝瞀而冀人之以己為知(zhì)也,是眾人也。”(其:或雲當作“甚”。知:同“智”。)

    污:

    (一)①停積不流的水。《晉書·周訪傳》:“前岡見一牛眠山污中。”②污穢;臟東西。《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③不清潔;骯臟。文天祥《正氣歌》序:“駢肩雜遝,腥臊汙垢。”④弄臟;玷污。《呂氏春秋 · 不侵》:“必以其血污其衣。”《後漢書·黃瓊傳》:“皦皦者易污。”⑤奸邪;行為不正。《鶡(hé)冠子·亡鐵(fū)》:“污官亂治,不奉會犯法,其罪加民。”(鐵:斧頭。)⑥低窪。《國語·周語下》:“陂塘污庳,以鐘其美。” (二)wā 掘地為坑。《禮記·禮運》:“污尊而杯飲。”

    渠:

    ①人工開鑿的水道。《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②護城河;壕溝。《國語·晉語二》:“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③開渠。《呂氏春秋·上農》:“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④大。常用來形容人。《尚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魁:為首的。罔治:不治罪。)⑤首領;頭領。嶽珂《桯(tīng)史》卷五:“群渠皆釃(shī,又讀shāi)酒來賀。”(釃:斟酒。)⑥通“詎”。豈;難道。《漢書·孫寶傳》:“今日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渠有其人乎?”(掾yuàn:官府中佐治官吏的通稱。)⑦通“遽jù”。1.匆遽。陶潛《讀〈山海經〉》之八:“方與三辰遊,壽考豈渠央?”(央:完結。)2.豈。《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


    上一篇:风雨秋池上,高荷盖水繁。

    下一篇: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
  •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诗句出处:《符读书城南》;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注释】:

    二:

    ①数词。一加一的和。《荀子·劝学》:“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②第二。聶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粜:卖粮食。)③不专一;不一致。魏徵《述怀》:“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诺:许诺。)《汉书·王陵传》:“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渐:

    (一)①水名。②渐进,逐步发展。《周易· 渐》:“鸿渐于干。”(鸿:鸿鹄,天鹅。干:水滨,岸边。)③端倪,开端。苏轼《教战守》:“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④加重。《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季梁:人名。)⑤副词。逐渐;慢慢发展。《汉书·东方朔传》:“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徐霞客游记·黄山游日记》:“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⑥次序。《史记·吴太伯世家》:“今以渐致焉。”《宋史·河渠志二》:“御河自怀、卫经北京,渐历边郡。”⑦《周易》卦名。卦形为艮下巽上。《周易·渐》:“渐,女归吉。”⑧通“潜(qián)”。潜伏。《汉书·谷永传》:“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委曲从顺。”(湛chén:沉密。)⑨通“巉(chán)”。[渐渐]高峻的样了。《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二)jiān ①浸;沾湿。《诗经·卫风·氓》:“淇水汤(shāng)汤,渐车帷裳。”(汤汤:水势很盛的样子。帷裳:车上的布幔。)②薰染,影响。《论衡·本性》:“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史记·货殖列传》:“俗之渐民久矣。”③流入;入。《尚书·禹贡》:“东渐于海。”《法言·学行》:“满而后渐者其水乎?”④疏导。《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⑤诈;欺诈。叶适《〈东溪先生集〉序》:“不步曲捷以渐巧取之。”(曲捷:曲线,捷径。)《荀子·不苟》:“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知:智。)《韩非子·诡使》:“下渐行如此,入则乱民。”

    乖:

    ①背离;违背。《周易·序卦》:“家道穷必乖。”特指(性情、行为)反常。②分离;离别。《后汉书·灵思何皇后纪》:“死生路异兮从此乖。”③悖谬;不一致。《汉书·艺文志序》:“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仲尼:孔子字。微言:精微玄妙之言。七十子:孔子弟子。)④不顺利。元稹《遣悲怀》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乖张:

    ①怪僻,执拗。《红楼梦》回三:“行为偏僻~~,各相违背。”②不顺,分离。萧衍《孝思赋》:“何在我而不尔,与二气而~~。”

    张:

    (一)①给弓上弦或拉紧弓弦。《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乎?”②开弓。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挟矢不敢张。”③乐器上弦。《礼记·檀弓上》:“琴瑟张而不平。”④紧张。王充《论衡·儒增》:“圣人材优,尚有驰张之时。”⑤张开;伸展。《后汉书 · 张衡传》:“下有蟾蜍(chán chú),张口承之。”(蟾蜍:癞蛤蟆。)⑥扩张;《左传·昭公十四年》:“臣欲张公室也。”⑦夸张;夸大。皇甫谧《三都赋序》:“虚张异类,托有于无。”⑧陈设。《史记·高祖本纪》:“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⑨设网捕捉。《后汉书·王乔传》:“于是候鸟至,举罗张之。”⑩量词。张。《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二)zhàng ①自大。《左传·桓公六年》:“请羸(léi)师以张之。”(羸师:疲弱的军队。张:使对方自满。)②通“胀”。鼓胀。《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将食,张,如厕。”(如:往。)③通“帐”。帐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乃以刀决张。”

    清:

    ①水纯净透明,与“浊”相对。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②洁净。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③使洁净;使干净。陆云《盛德赋》:“泛时雨以清天,洒狂尘以肃地。”④清晰;清楚。张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⑤声音清亮;清脆。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声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扬。)⑥清爽;清凉;寒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另一。)⑦冷清;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⑧寂静;清静。《庄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咏风》:“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大风曲: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作《大风歌》。加:施。)⑩公正;廉洁;清白;清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因此。)(11)单纯;素雅。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12)肃清;使干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13)用完;用尽。《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伍子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荆:楚国的别称。)(14)中国封建朝代名称,公元1616~1911年。(15)厕所。后作“圊”。《风俗通·怪神》:“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16)古代哲学用语。指冲和之气。《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礼,养之以清。”

    沟:

    (一)①田间的水沟或沟渠。《孟子·离娄下》:“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kuài)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②流水道。晁错《言兵事疏》:“丈五之沟。”③护城河;壕沟。《管子·制分》:“故善用兵者,无沟垒而有耳目。”④开沟;疏通。《周礼·考工记·匠人》:“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 (二)kòu [沟瞀(mào)]愚昧无知。《荀子·儒效》:“其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zhì)也,是众人也。”(其:或云当作“甚”。知:同“智”。)

    污:

    (一)①停积不流的水。《晋书·周访传》:“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②污秽;脏东西。《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③不清洁;肮脏。文天祥《正气歌》序:“骈肩杂遝,腥臊汙垢。”④弄脏;玷污。《吕氏春秋 · 不侵》:“必以其血污其衣。”《后汉书·黄琼传》:“皦皦者易污。”⑤奸邪;行为不正。《鹖(hé)冠子·亡铁(fū)》:“污官乱治,不奉会犯法,其罪加民。”(铁:斧头。)⑥低洼。《国语·周语下》:“陂塘污庳,以钟其美。” (二)wā 掘地为坑。《礼记·礼运》:“污尊而杯饮。”

    渠:

    ①人工开凿的水道。《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②护城河;壕沟。《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③开渠。《吕氏春秋·上农》:“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④大。常用来形容人。《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魁:为首的。罔治:不治罪。)⑤首领;头领。岳珂《桯(tīng)史》卷五:“群渠皆酾(shī,又读shāi)酒来贺。”(酾:斟酒。)⑥通“讵”。岂;难道。《汉书·孙宝传》:“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渠有其人乎?”(掾yuàn:官府中佐治官吏的通称。)⑦通“遽jù”。1.匆遽。陶潜《读〈山海经〉》之八:“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央:完结。)2.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上一篇:风雨秋池上,高荷盖水繁。

    下一篇: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

  • 上一篇:风雨秋池上,高荷盖水繁。

    下一篇: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