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祉遐宣勝事並,薰風微入舜弦清。”詩句出處:《壽春節進大蜀皇帝五首》;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上玄大帝降坤維,箕尾為臣副聖期。豈比赤光盈室日, 全同白象下天時。文經武緯包三古,日角龍顏遏四夷。 今日降神天上會,願將天福比須彌。 異香滴露降紛紛,紫電環樞照禁門。先冠百王臨億兆, 後稱十號震乾坤。羲軒之道方為道,草木沾恩始是恩。 今以謏才歌睿德,猶如飲海妙難論。 茂祉遐宣勝事並,薰風微入舜弦清。四洲不必歸王化, 一統那能計聖情。合合鼓鐘膏雨滴,峨峨宮闕瑞煙橫。 西逾昆嶽東連海,誰不梯山賀聖明。 遠人玉帛盡來歸,及物天慈物物肥。春力遍時皆甲拆, 王言聞者盡光輝。傢傢錦繡香醪熟,處處笙歌乳燕飛。 為報蜀皇勤禱祝,聖明天子古今稀。 積劫修來似煉金,為皇為帝萬靈欽。能當濁世為清世, 始見君心是佛心。九野黎民耕浩浩,百蠻朝騎日駸駸。 今朝獻壽將何比,願似莊椿一萬尋。
|
【註釋】:
茂:
①草木生長繁盛。《詩經·小雅·斯幹》:“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荀子·致士》:“山林茂而禽獸歸之。”②豐富;美好。《楚辭·離騷》:“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茍:乃。下土:天下。)《漢書·楚元王傳》:“資質淑茂。”③優秀。《漢書 ·朱邑傳》:“廣延茂士。”④通“懋”。勸勉;勉勵。《史記·周本紀》:“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祉:
福。《詩經·大雅·皇矣》:“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施:延及。)遐:
①遠,兼指空間和時間。《尚書·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馬中錫《中山狼傳》:“奔走遐方,自迷正途。”②疏遠。張居正《答中丞洪芳洲》:“將(qiāng)伯助予,幸毋遐棄。”(將:請。予:我。)③長久;久遠。慧皎《高僧傳》:“復何羨於遐齡?”④疑問代詞,相當於“何”。《詩經·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宣:
①周遍;普通。《詩經·大雅·公劉》:“既順乃宣,而無永嘆。”②宣揚;顯明。《漢書·元帝紀》:“宣明教化,以親百姓。”③通;疏通。《左傳·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澤。”(汾、洮:二水名。障:阻擋。)④發泄;發散。嵇康《聲無哀樂論》:“歌以敘志,舞以宣情。”⑤公開。仲長統《昌言·理亂》:“君臣宣淫。”⑥君主的詔諭。《三圖志·吳書·吳主傳》:“特下燕國,奉宣詔恩。”勝:
①(舊讀shēng)能承擔;經得起。《韓非子·揚權》:“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本:莖幹。)②(舊讀shēng)盡;完。《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③戰勝。跟“負”、“敗”相對。《詩經·周頌·武》:“嗣武受之,勝殷遏劉。”(嗣武:指周武王。遏劉:制止屠殺。)④勝過;超過。《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⑤克制:制服。《鹽鐵論·周秦》:“臧文仲治魯,勝其盜而自矜。”(矜:誇耀。)⑥優美的;美好的。范仲淹《嶽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⑦勝地或勝景。柳宗元《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⑧優良。王勃《滕王閣序》:“勝友如雲。”事:
①職位;職務;官職。《左傳·莊公十四年》:“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②職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舞陽侯樊噲(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沛:江蘇沛縣。)③事情。《論語·子路》:“言不順則事不成。”④變故;意外事故。《史記·刺客列傳》:“秦有荊軻之事。”蘇軾《徐州上皇帝書》:“今臣於無事之時,屢以盜賊為言……不然,事至而圖之,則已晚矣。”(圖:謀。)⑤實行;從事;做。《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⑥侍奉;服事。《左傳·隱公元年》:“欲與大叔,巨請事之 ”⑦從師求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⑧量詞。用於器物或衣服,相當於“件”。白居易《張常侍池涼夜閑宴贈諸公》:“管弦三兩事。”並:
(一)①並行;平列。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②副詞。1. 一同;一齊。《論衡·治期》:“夫饑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2. 表示全部。相當於“全”、“都”。《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班:回。)3.用在否定詞之前,加強語氣。《聊齋志異·胭脂》:“過此並無一言。”③連詞。表示更進一層。相當於“並且”、“而且”。王安石《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④介詞。和;同。朱穆《崇厚論》:“豈得同年而語,並日而談哉?” (二)bàng 通“傍”。依傍;挨著。《漢書·鮑宣傳》:“貪吏並公,受取不已。”薰:
①一種香草。《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②花草香。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陌:路。)③和煦;和暖。辛棄疾《小重山·茉莉》:“倩(qìng)得薰風染綠衣。”(倩:請人代做。)④煙氣;火煙。鮑照《蕪城賦》:“薰歇燼滅。”⑤熏染;熏灼。潘嶽《馬汧督誄》:“內焚穬火薰之。”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微:
①隱蔽;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yì),其徒微之。”(縊: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記·張儀列傳》:“使人微隨張儀。”③微小。《呂氏春秋·蕩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輕微。《莊子·養生主》:“動刀甚微。”⑤精妙;深奧。《晉書·葛洪傳》:“析理入微。”⑥衰敗;衰微。《戰國策·趙策三》:“周貧且微。”《後漢書·逸民傳論》:“漢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賤。《史記· 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⑧不是;沒有。《史記·張丞相列傳》:“(呂後)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⑨副詞。1. 稍微;略微。歐陽修《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2.表示否定。相當於“不”。《顏氏傢訓·序致》:“雖讀禮傳,微愛屬(zhǔ)文。”(屬文:作文。)⑩古國名。1.殷代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2. 殷、周時西南夷諸國之一。在今四川省巴縣。入:
①進入;由外面到裡面。《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②泛指進入某種境界。李白《王右軍》:“筆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為官。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傳·宣公元年》:“驟諫而不入。”(驟:屢次。)《新五代史·楚世傢》:“歲入萬計。”⑤上交;交納。《墨子·貴義》:“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⑥參加;加入。《戰國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⑦合於;相合;符合。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畫眉深淺入時無?”(時:時髦。)⑧入聲。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舜:
①木槿。落葉灌木。後作“蕣”。《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顏:容貌。華:花。)②古代帝王,為上古五帝之一。又稱“虞舜”。《荀子·解蔽》:“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弦:
①弓上用以發箭的繩。《呂氏春秋·具備》:“中非獨弦也,而弦為中之具也。”②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或金屬絲。《禮記·樂記》:“不學操縵(màn),不能安弦。”(操縵:操弄琴瑟之弦。)③弦樂器。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④彈奏琴瑟等弦樂器。《呂氏春秋·慎人》:“孔子烈然返瑟而弦。”⑤月半圓。陰歷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謝靈運《七夕詠牛女》:“新明弦月上。”⑥數學名詞。1. 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斜邊。2. 直線與圓周相交於兩點,在圓周內的部分叫弦。⑦中醫術語。脈象之一。《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脈長而弦……其病主在於肝。”清:
①水純凈透明,與“濁”相對。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②潔凈。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③使潔凈;使幹凈。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④清晰;清楚。張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⑤聲音清亮;清脆。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聲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揚。)⑥清爽;清涼;寒涼。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別:另一。)⑦冷清;淒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⑧寂靜;清靜。《莊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詠風》:“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大風曲: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作《大風歌》。加:施。)⑩公正;廉潔;清白;清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11)單純;素雅。杜牧《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徑苔蕪不可尋。”(12)肅清;使幹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13)用完;用盡。《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伍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荊:楚國的別稱。)(14)中國封建朝代名稱,公元1616~1911年。(15)廁所。後作“圊”。《風俗通·怪神》:“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16)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