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何斯人,而有斯疾。”詩句出處:《問嶽禪師疾》;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世病如山嶽,世醫皆拱手。道病如金鎖,師遭鎖鎖否。 伊昔芙蓉頰,談經似主涉。蘇合晝氤氳,天花似飛蝶。 覺樹垂實,魔輩刺疾。病也不問,終不皴膝。春光冉冉, 不上爾質。東風浩浩,謾入爾室。雲何斯人,而有斯疾。
|
【註釋】:
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斯:
①劈;分開。《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棘:酸棗樹。)②指示代詞。《楚辭·漁父》:“何故至於斯。”《孟子·萬章上》:“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③副詞。表示承接上文,相當於“乃”、“就”。柳宗元《非國語下》:“受賞者恥,則立功者怠,國斯弱矣。”④助詞。相當於“之”、“的”。《詩經·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⑤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詩經·豳風·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將。”(將:大。)⑥盡;全都。《呂氏春秋·報更》:“斯食之,吾更與女。”[斯須]片刻,一會兒。《禮記·祭義》:“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而:
①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昭公二十年》:“餘知而無罪也。”②連詞。1.表示並列或聯合關系,相當於“和”、“與”、“並且”。《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2.表示承接。連接兩個謂語。a.動作前後相繼。蘇軾《喜雨亭記》:“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屬:同“囑”。)b.相當於“則”、“就”。《國語·楚語下》:“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多矣。”(潰:決堤。犯:危害。)3.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然而”。《荀子·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4. 表示因果,相當於“因而”、“所以”。《說苑·修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中:心中。)5.連接分句,表示假設關系或引出進一層意思。《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嗣:繼承。)6.將修飾語連接到動詞上。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恂恂:緊張而擔心。)③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語氣。《詩經·齊風·著》:“俟我於堂乎而。”(俟:等候。)《論語·微子》:“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殆:危險。)④通“能”。能夠。《莊子·逍遙遊》:“德合一君,而征一國。”《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而已]助詞,猶罷瞭。《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傢,其可觀者九傢而已。”有:
(一)①與“無”相對。1. 表示占有、具有、領有。《論語·公冶長》:“陳文子有馬十乘(shèng)。”(乘:四匹。)諸葛亮《草廬對》:“孫權據有江東。”2.表示存在。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3. 表示發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②豐收。儲光羲《觀競渡》:“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④助詞。1.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詩經·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2. 用於形容詞前面。《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明星有爛。”(爛:燦爛。) (二)yòu 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斯:
①劈;分開。《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棘:酸棗樹。)②指示代詞。《楚辭·漁父》:“何故至於斯。”《孟子·萬章上》:“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③副詞。表示承接上文,相當於“乃”、“就”。柳宗元《非國語下》:“受賞者恥,則立功者怠,國斯弱矣。”④助詞。相當於“之”、“的”。《詩經·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⑤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詩經·豳風·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將。”(將:大。)⑥盡;全都。《呂氏春秋·報更》:“斯食之,吾更與女。”[斯須]片刻,一會兒。《禮記·祭義》:“禮樂不可斯須去身。”疾:
①疾病。《尚書·金縢》:“王有疾,弗豫。”(豫:痊愈。)《墨子·兼愛上》:“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②患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左傳·隱公三年》:“宋穆公疾。”③痛苦;困苦。《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史記·滑稽列傳》:“問之民所疾苦。”④毛病。《史記·孔子世傢》:“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⑤憂慮;擔心。《文心雕龍·諸子》:“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章:顯著。)⑥憎恨;厭惡。《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宋史·樊知古傳》:“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⑦通“嫉”,忌妒。《墨子· 尚同下》:“愛民不疾,民無可使。”⑧迅猛;急速。《管子·度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⑨(聲音)大,宏亮。《荀子·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