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負心為壚復為火,緣木求魚應且止。

    “負心為壚復為火,緣木求魚應且止。”詩句出處:《行路難》;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君不見山高海深人不測,古往今來轉青碧。
    淺近輕浮莫與交,地卑隻解生荊棘。誰道黃金如糞土,
    張耳陳馀斷消息。行路難,行路難,君自看。
    不會當時作天地,剛有多般愚與智。到頭還用真宰心,
    何如上下皆清氣。大道冥冥不知處,那堪頓得羲和轡。
    義不義兮仁不仁,擬學長生更容易。負心為壚復為火,
    緣木求魚應且止。君不見燒金煉石古帝王,
    鬼火熒熒白楊裡。
    君不見道傍廢井生古木,本是驕奢貴人屋。
    幾度美人照影來,素綆銀瓶濯纖玉。雲飛雨散今如此,
    繡闥雕甍作荒谷。沸渭笙歌君莫誇,不應常是西傢哭。
    休說遺編行者幾,至竟終須合天理。敗他成此亦何功,
    蘇張終作多言鬼。行路難,行路難,不在羊腸裡。
    九有茫茫共堯日,浪死虛生亦非一。清凈玄音竟不聞,
    花眼酒腸暗如漆。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親,
    又不能獻可替否航要津。口譚羲軒與周孔,
    履行不及屠沽人。行路難,行路難,日暮途遠空悲嘆。
    君不見道傍樹有寄生枝,青青鬱鬱同榮衰。
    無情之物尚如此,為人不及還堪悲。父歸墳兮未朝夕,
    已分黃金爭田宅。高堂老母頭似霜,心作數支淚常滴。
    我聞忽如負芒刺,不獨為君空嘆息。古人尺佈猶可縫,
    潯陽義犬令人憶。寄言世上為人子,孝義團圓莫如此。
    若如此,不遄死兮更何俟。

    【註釋】:

    負:

    ①憑仗;倚靠。《左傳·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②依靠;倚仗。《禮記·孔子閑居》:“負墻而立。”③用肩、背來負載東西。《孔子傢語·致思》:“(子路)為親負米百裡之外。”杜牧《阿房宮賦》:“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④擔負;承擔。《莊子·逍遙遊》:“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⑤具有。劉禹錫《學阮公體三首》之一:“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⑥蒙受;遭受。《管子·法禁》:“廢上之法制者,必負以恥。”⑦違背;背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⑧辜負;對不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⑨失敗;失利。與“勝”相對。蘇洵《六國論》:“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⑩虧欠(錢)《漢書·鄧通傳》:“盡沒入之,通傢尚負責(zhài)數巨萬。”(責:同“債”。)(11)通“婦”。老婦。《史記·陳丞相世傢》:“戶牖富人有張負。”

    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

    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壚:

    ①剛硬的黑土。《呂氏春秋·辯土》:“壚埴冥色。”②古時酒店安放酒器的土臺。韋莊《菩薩蠻》:“壚邊人似丹,皓腕凝霜雪。”③酒店。韋應物《酒肆行》:“繁絲急管一時合,他壚鄰肆何寂然。”(繁絲急管:繁雜急促的音樂。肆:店鋪。)④通“爐”。燃火用的器具。陸遊《山行過僧庵不入》:“茶壚煙起知高興,棋子聲疏識苦心。”

    復:

    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

    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火:

    ①物體燃燒時發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濕,火就燥。”(濕:低濕處。燥:幹燥物。)②焚燒;燒毀。韓愈《原道》:“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使其人成為編戶齊民,焚燒其經書,並將其居所改為民房。)特指火災。《元史·文宗本紀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賑被災之傢。”(賑:救濟。被:遭受。)《左傳·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③古代兵制單位,十人為一火。《新唐書·兵志》:“十人為火,火有長。”《木蘭詩》:“出門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當君相思夜,火落金風高。”(金風:指秋風。)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記·天官書》:“火犯守角,則有戰。”

    緣:

    ①古時衣服的邊飾。《儀禮· 喪服》:“麻衣縓緣。”(縓quàn:淺紅色。)②邊。《周書·王羆傳》:“嘗有臺使,羆(pí)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餅緣。”(臺使:官名。)③沿著;順著。陶潛《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④遵循;依照。《商君書·君臣》:“緣法而治,按功行賞。”⑤憑靠;依據。蔡琰《胡笳十八拍》:“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⑥攀援;攀登。《孟子·梁惠王上》:“猶緣木而求魚也。”⑦佛教名詞“因緣”的省稱。指人與人或人與事之間所謂由命中註定的遇合機會,是一種宿命論觀點。《五燈會元·如滿禪師》:“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⑧機緣;緣分。杜甫《清明二首》之一:“紅顏騎竹我無緣。”⑨介詞。因為;由於。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木:

    ①樹木。《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②樹葉。韓駒《念奴嬌·月》:“木落山高真個是,一雨秋容新沐。”③木材;木料。《孟子·梁惠王下》:“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④用木料制成的。《三國志 · 蜀書·諸葛亮傳》:“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⑤特指棺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⑥古代八音之一,指木制的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⑦五行之一。⑧質樸;樸實。《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求:

    ①尋覓。《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嚶:鳥鳴聲。)《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②追求。《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著。思服:想念。)③乞求;請求。《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④要求;需求。《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⑤選擇;選取。《論衡·譏日》:“作車不求良辰,裁衣獨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輕重之實也。”⑥證討。《詩經·大雅·江漢》:“匪安匪遊,淮夷來求。”⑦通“逑”。聚。《詩經·小雅·桑扈》:“萬福來求。”

    應:

    (一)yīng ①當;應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重則本非應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蘇軾《水調歌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②古國名。相傳為周武王之子的封國,故址在今河南魯山縣東。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論衡·語增》:“周流應聘。”(周流:周遊。)②答應;回答。《列子·湯問》:“河曲智叟亡以應。”③允許;同意。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④適合;合於。《荀子· 天論》:“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⑤應和。《史記·陳涉世傢》:“殺之以應陳涉。”蘇軾《後赤壁賦》:“山鳴谷應,風起雲湧。”⑥對付;處置。《三國志· 魏志·鐘繇傳》:“得所送馬,甚應其急。”⑦應驗;證實。《後漢書·郭玉傳》:“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帝奇之。”⑧小鼓。《詩經·周頌·有瞽》:“應田縣鼓。”(田:大鼓。縣:懸掛。)

    且:

    (一)①副詞。1. 姑且;暫且。《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 我將念之。’”(休:止。念:思考。)2. 將要;將近。《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連詞。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並且”。《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2.[既……且……]相當於“又……又……”。《孫子兵法·謀攻》:“三軍且惑且疑。”3. [且……且……]表示相承,相當於“一邊……一邊……”。《史記·淮陰侯列傳》:“上且怒且喜。”4.表示遞進,相當於“況且”、“尚且”。《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孟子·梁惠王上》:“獸相食,且人惡(wù)之。”(惡:憎惡。)(二)jū 語氣詞。《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匪我思且。”

    止:

    ①腳。後作“趾”。《漢書·刑法志》:“當斬左止者,笞(chī)五百。”(笞:用竹板打。)②至;到。朱熹《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韻》:“群賢亦戾止,共此一日閑。”(戾:到達。)③停止。《莊子·齊物論》:“曩(nǎng)子行,今子止。”(曩:以往。子:您。)④禁止;阻止《韓非子·有度》:“止詐偽,莫如刑。”⑤停留。《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棧:棧道。)⑥居住;棲息。《論語·微子》:“止子路宿。”《詩經 · 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於桑。”(交交:鳥鳴聲。)⑦副詞。隻是;僅僅。《莊子·天運》:“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⑧語氣詞。《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


    上一篇:视事蛮奴磨玉砚,邀宾海月射金杯。

    下一篇:却倒流兮无处去,碧海含空日初曙。
  • 负心为垆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

    “负心为垆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诗句出处:《行路难》;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

    君不见山高海深人不测,古往今来转青碧。
    浅近轻浮莫与交,地卑只解生荆棘。谁道黄金如粪土,
    张耳陈馀断消息。行路难,行路难,君自看。
    不会当时作天地,刚有多般愚与智。到头还用真宰心,
    何如上下皆清气。大道冥冥不知处,那堪顿得羲和辔。
    义不义兮仁不仁,拟学长生更容易。负心为垆复为火,
    缘木求鱼应且止。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
    鬼火荧荧白杨里。
    君不见道傍废井生古木,本是骄奢贵人屋。
    几度美人照影来,素绠银瓶濯纤玉。云飞雨散今如此,
    绣闼雕甍作荒谷。沸渭笙歌君莫夸,不应常是西家哭。
    休说遗编行者几,至竟终须合天理。败他成此亦何功,
    苏张终作多言鬼。行路难,行路难,不在羊肠里。
    九有茫茫共尧日,浪死虚生亦非一。清净玄音竟不闻,
    花眼酒肠暗如漆。或偶因片言只字登第光二亲,
    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口谭羲轩与周孔,
    履行不及屠沽人。行路难,行路难,日暮途远空悲叹。
    君不见道傍树有寄生枝,青青郁郁同荣衰。
    无情之物尚如此,为人不及还堪悲。父归坟兮未朝夕,
    已分黄金争田宅。高堂老母头似霜,心作数支泪常滴。
    我闻忽如负芒刺,不独为君空叹息。古人尺布犹可缝,
    浔阳义犬令人忆。寄言世上为人子,孝义团圆莫如此。
    若如此,不遄死兮更何俟。

    【注释】:

    负:

    ①凭仗;倚靠。《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②依靠;倚仗。《礼记·孔子闲居》:“负墙而立。”③用肩、背来负载东西。《孔子家语·致思》:“(子路)为亲负米百里之外。”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④担负;承担。《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⑤具有。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之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⑥蒙受;遭受。《管子·法禁》:“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⑦违背;背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⑧辜负;对不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⑨失败;失利。与“胜”相对。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⑩亏欠(钱)《汉书·邓通传》:“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zhài)数巨万。”(责:同“债”。)(11)通“妇”。老妇。《史记·陈丞相世家》:“户牖富人有张负。”

    心:

    ①心脏。《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脏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③挂怀;关心。唐顺之《与吕沃洲巡按书》:“两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于。)④中央;中心。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处。《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2. 亲信的人。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垆:

    ①刚硬的黑土。《吕氏春秋·辩土》:“垆埴冥色。”②古时酒店安放酒器的土台。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丹,皓腕凝霜雪。”③酒店。韦应物《酒肆行》:“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繁丝急管:繁杂急促的音乐。肆:店铺。)④通“炉”。燃火用的器具。陆游《山行过僧庵不入》:“茶垆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

    复:

    ①返回;回归。《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②恢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③报复。《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④回报;回复。《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⑤副词。再;又。曹植《送应氏》:“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免除赋税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火:

    ①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湿:低湿处。燥:干燥物。)②焚烧;烧毁。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使其人成为编户齐民,焚烧其经书,并将其居所改为民房。)特指火灾。《元史·文宗本纪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赈被灾之家。”(赈:救济。被:遭受。)《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③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一火。《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火有长。”《木兰诗》:“出门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金风:指秋风。)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

    缘:

    ①古时衣服的边饰。《仪礼· 丧服》:“麻衣縓缘。”(縓quàn:浅红色。)②边。《周书·王罴传》:“尝有台使,罴(pí)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台使:官名。)③沿着;顺着。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④遵循;依照。《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按功行赏。”⑤凭靠;依据。蔡琰《胡笳十八拍》:“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⑥攀援;攀登。《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求鱼也。”⑦佛教名词“因缘”的省称。指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所谓由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是一种宿命论观点。《五灯会元·如满禅师》:“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⑧机缘;缘分。杜甫《清明二首》之一:“红颜骑竹我无缘。”⑨介词。因为;由于。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木:

    ①树木。《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②树叶。韩驹《念奴娇·月》:“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③木材;木料。《孟子·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④用木料制成的。《三国志 · 蜀书·诸葛亮传》:“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⑤特指棺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⑥古代八音之一,指木制的乐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⑦五行之一。⑧质朴;朴实。《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求:

    ①寻觅。《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鸟鸣声。)《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②追求。《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着。思服:想念。)③乞求;请求。《战国策·赵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④要求;需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⑤选择;选取。《论衡·讥日》:“作车不求良辰,裁衣独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轻重之实也。”⑥证讨。《诗经·大雅·江汉》:“匪安匪游,淮夷来求。”⑦通“逑”。聚。《诗经·小雅·桑扈》:“万福来求。”

    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

    且:

    (一)①副词。1. 姑且;暂且。《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 我将念之。’”(休:止。念:思考。)2. 将要;将近。《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连词。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并且”。《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既……且……]相当于“又……又……”。《孙子兵法·谋攻》:“三军且惑且疑。”3. [且……且……]表示相承,相当于“一边……一边……”。《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且怒且喜。”4.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尚且”。《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孟子·梁惠王上》:“兽相食,且人恶(wù)之。”(恶:憎恶。)(二)jū 语气词。《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匪我思且。”

    止:

    ①脚。后作“趾”。《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chī)五百。”(笞:用竹板打。)②至;到。朱熹《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韵》:“群贤亦戾止,共此一日闲。”(戾:到达。)③停止。《庄子·齐物论》:“曩(nǎng)子行,今子止。”(曩:以往。子:您。)④禁止;阻止《韩非子·有度》:“止诈伪,莫如刑。”⑤停留。《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栈:栈道。)⑥居住;栖息。《论语·微子》:“止子路宿。”《诗经 ·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鸟鸣声。)⑦副词。只是;仅仅。《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⑧语气词。《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


    上一篇:视事蛮奴磨玉砚,邀宾海月射金杯。

    下一篇:却倒流兮无处去,碧海含空日初曙。

  • 上一篇:视事蛮奴磨玉砚,邀宾海月射金杯。

    下一篇:却倒流兮无处去,碧海含空日初曙。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