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恩波將浩浩,圭峰意緒謾孜孜。”詩句出處:《贈楊公杜之舅》;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分盡君憂一不遺,鳳書征入萬民悲。風雲終日如相逐, 雨露前程即可知。畫舸還盛江革石,秋山又看謝安棋。 談諧盡是經邦術,頭角由來出世姿。天地事須歸橐籥, 文章誰得到罘罳。扣舷傍島清吟健,問俗看漁晚泊遲。 霞影滿江搖枕簟,鳥行和月下漣漪。周秦漢魏書書在, 麟鳳龜龍步步隨。金殿恩波將浩浩,圭峰意緒謾孜孜。 郡中條令春常在,境外歌謠美更奇。道者藥壚留要妙, 林僧禪偈寄相思。王楊盧駱真何者,房杜蕭張更是誰。 應念衢民千萬戶,傢傢皆置一生祠。
|
【註釋】:
金:
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殿:
①高大的房屋。《後漢書·蔡茂傳》:“夢坐大殿。”②特指帝王居住及聽政的處所。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③指寺廟供奉神佛的殿堂。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一:“浮圖北有佛殿一所。”④行軍、作戰時走在最後壓陣。《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人置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⑤指落在最後。《南齊書·丘巨源傳》:“既能陵敵不殿,爭先無負。”(陵:壓倒。負:失敗。)[殿下]1. 殿階之下。《莊子·說劍》:“使奉劍於殿下。”2.古代臣下對皇太子、皇後及諸王的尊稱。今為對君主國王儲、親王、皇太後、皇後、公主等的尊稱。《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殿下特以嫡長居東宮,非有功德為人所稱道。”[殿軍]行軍、作戰時排在最後的軍隊。《晉書·王坦之傳》:“殿軍後入。”[殿最]等第的高低上下。最指上等或頭名,殿指下等或末名。《漢書·宣帝紀》:“丞相禦史課殿最以聞。”恩:
①恩惠;德惠。諸葛亮《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②有情義。蘇武《詩四首》之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韓非子·六反》:“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波:
①波浪,起伏波動的水面。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②水流;水。杜牧《阿房宮賦》:“長橋臥波,未雲何龍?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③流轉的目光。李白《長相思》:“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④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獨孤及《壬辰歲過舊居》:“丈夫隨世波,豈料百年身!”⑤跑。北朝樂府《企喻歌》:“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將:
(一)①扶持;扶助。《詩經·周南·樛木》:“樂隻君子,福履將之。”(隻:助詞。履:祿。)《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郭:外城。)②帶領。《漢書·張禹傳》:“禹將(戴)崇入後堂飲食。”《淮南子·人間》:“其馬將胡駿馬而歸。”③取;拿。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覽冥》:“不將不迎。”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若夫:至於。)⑤做;奉行。《左傳·成公十三年》:“將事不敬。”⑥養;保養。《呂氏春秋·音律》:“以將陽氣。”⑦副詞。1.將要。《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雲:如此。爾:同“耳”,罷瞭。)《孟子·告子下》:“先生將何之?”(之:往。)《左傳· 隱公元年》:“夫人將啟之。”(啟之:給他開門。)2. 且,又。《詩經·小雅· 谷風》:“將恐將懼。”⑧介詞。以;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肯將衰朽惜殘年。”⑨連詞。和;與。李頎《臨別送張諲入蜀》:“經山復歷水,百恨將千慮。”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⑩助詞。用在動詞後面,無實義。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將帥。《史記·陳涉世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難道。)《呂氏春秋·執一》:“軍必有將。”②統率;帶兵。《左傳·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將右軍。”《史記·秦始皇本紀》:“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卒:兵。)③使擔任將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將領]1. 將帥。《隋書·楊玄感傳》:“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2.率領。元結《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稼:莊稼。) (三)qiāng 請;希望。《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子:你。)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浩:
①水勢廣闊或盛大。枚乘《七發》:“浩㲿(wǎng)漾兮,慌曠曠兮。”(㲿漾:即汪洋,水寬無邊。 慌:慌忽。)曹植《贈白馬王彪》:“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②廣大;盛大。《詩經·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③富餘;眾多。劉塤《隱居通義·詩歌二》:“今人讀杜詩,見汪洋浩博,茫無津涯。”(杜:杜甫。津涯:邊岸。)《東京夢華錄·民俗》:“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浩浩]1. 水勢大。范仲淹《嶽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shāng)湯,橫無涯際。”(湯湯:大水急流。)2. 廣大的樣子。劉滄《春日旅遊》:“浩浩晴原人獨去,依依春草水分流。”3. 曠遠的樣子。古詩《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浩蕩]1.水勢壯闊的樣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青冥:天空。金銀臺:金銀築成的宮闕,指神仙所居的地方。)2.放蕩自恣的樣子。《楚辭·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指楚懷王。)浩浩:
①水勢盛大的樣子。《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滔天。”②廣闊遼遠的樣子。蘇軾《赤壁賦》:“~~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浩:
①水勢廣闊或盛大。枚乘《七發》:“浩㲿(wǎng)漾兮,慌曠曠兮。”(㲿漾:即汪洋,水寬無邊。 慌:慌忽。)曹植《贈白馬王彪》:“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②廣大;盛大。《詩經·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③富餘;眾多。劉塤《隱居通義·詩歌二》:“今人讀杜詩,見汪洋浩博,茫無津涯。”(杜:杜甫。津涯:邊岸。)《東京夢華錄·民俗》:“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浩浩]1. 水勢大。范仲淹《嶽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shāng)湯,橫無涯際。”(湯湯:大水急流。)2. 廣大的樣子。劉滄《春日旅遊》:“浩浩晴原人獨去,依依春草水分流。”3. 曠遠的樣子。古詩《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浩蕩]1.水勢壯闊的樣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青冥:天空。金銀臺:金銀築成的宮闕,指神仙所居的地方。)2.放蕩自恣的樣子。《楚辭·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指楚懷王。)圭:
①一種玉器,長條形,上圓下方,古代帝王或諸侯舉行典禮時拿在手裡。《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說苑·修文》:“諸侯以圭為贊。”②古代測量日影的天文儀器。石座上的橫尺叫圭,南北兩端的標桿叫表,用以測量日影的長短。張衡《東京賦》:“土圭測景,不縮不盈。”(景:“影”本字。)③古代的容量單位。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量之所起為圭,四圭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孫子算經》卷上:“量之所起,起於粟,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④古代的重量單位,一兩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後漢書·律歷志上》“量有輕重”劉昭註引《說苑》雲:“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重一斤。”意:
①心意;意圖。《公羊傳·隱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賈思勰《齊民要術序》:“蔡倫立意造紙。”又意思。劉勰《文心雕龍·鎔裁》:“善刪者字去而意留。”②懷疑。《列子 ·說符》:“人有亡鐵(fū夫)者,意其鄰之子。”(亡:丟失。鐵:斧子。)③意料。《史記·項羽本紀》:“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意者]想來大概是……。《莊子·天運》:“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想來天大概是運轉而不會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選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還是”。《墨子·耕柱》:“子之義將匿耶? 意將以告人乎?”(匿:隱藏。)⑤yī(依)。通“噫”。嘆詞。《莊子·在宥》:“意! 甚矣戰,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意緒:
①心情,情緒。王融《詠琵琶》:“絲中傳~~,花裡寄春情。”②思想的脈絡。柳宗元《辯文子》:“皆見剽竊,嶢然而出其類,其~~文辭叉牙相抵而不合。”緒:
①絲的頭。《文心雕龍·章句》:“如蠶之抽緒。”②開端;頭緒。《淮南子·兵略》:“而出入無形,莫知其端緒者也。”③情思;心緒。簡文帝《阻歸賦》:“何愁緒之交加。”④世系。《南史·羊侃傳》:“唯侃是衣冠餘緒,帝寵之逾於他者。”(衣冠:士大夫。)⑤餘下。《楚辭 · 九章·涉江》:“欸(āi)秋冬之緒風。”(欸:嘆息。)⑥先人餘下的事業。《詩經·魯頌·閟宮》:“纘禹之緒。”謾:
(一)①通“慢”。傲慢;怠慢。《漢書·董仲舒傳》:“故桀紂暴謾。”《史記·武帝本紀》:“後世謾怠。”②副詞。莫;休。朱淑貞《讀史》:“王霸謾分心與跡,到成功處一般難。” (二)mán ①欺詐;欺騙。《鹽鐵論·周秦》:“父子相背,兄弟相謾。”②詆毀;誹謗。《史記·孝文本紀》:“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且後相謾。”③煩瑣。《莊子·天道》:“大謾,願聞其要。”孜:
[孜孜]勤勉不怠。《尚書·益稷》:“予思日孜孜。”《史記·滑稽列傳》:“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