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鳥在花裡,青蟬奪其聲。”詩句出處:《偶作二首》;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新詩一千首,古錦初下機。除月與鬼神,別未有人知。 子期去不返,浩浩良不悲。不知天地間,知者復是誰。 門前數枝路,路路車馬鳴。名埃與利塵,千裡萬裡行。 隻見青山高,豈見青山平。朱門勢峨峨,冠蓋何光明。 黃鳥在花裡,青蟬奪其聲。爾生非金玉,豈常貴復貞。 寄言之子心,可以歸無形。
|
【註釋】:
黃:
①黃色。《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cháng)。”(裳:下衣;下裙。)楊臣源《城東早春》:“綠柳才黃半未勻。”②變黃。韋應物《答鄭騎曹青橘絕句》:“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③黃帝的簡稱。陶潛《時運》:“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dài),慨獨在餘。”(黃:黃帝。唐:唐堯。逮:及。)④雌黃,古人用作塗抹文字,點校書籍的顏料。陶翰《贈鄭員外》:“何必守章句,終年事鉛黃。”[黃口]幼兒。《淮南子·汜論》:“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黃耈(gǒu)]老人。《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隻君子,遐不黃耈。”黃鳥:
①黃鶯。《詩·周南·葛覃》“~~於飛,集於灌木。”②指黃雀。《詩·秦風·黃鳥》:“交交~~,止於棘。”在:
①存在;在世。《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范縝《神滅論》:“豈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張華《情詩》:“處歡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長”。(愒:貪。)③處;處所。陶潛《飲酒》之二:“衰榮無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於;取決於。《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⑤問候;慰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寡人:衛獻公自稱。淹恤:久遭憂患。吾子:指衛大夫大叔文子。)⑥觀察;審察。《尚書 ·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玉衡: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詞。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范圍等。柳宗元《田傢》詩:“迎新在此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將軍:指孫權。操:曹操。)⑧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等。⑨終結。《尚書·呂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僅僅。《漢書·賈誼傳》:“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花:
①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②可供觀賞的植物;花朵。楊萬裡《李花》:“李花宜遠更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③形狀像花的東西。庾信《寒園即目》:“雪花深數尺。”④不隻一種顏色,有花紋的。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箋碧間紅”。⑤模糊迷亂。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裡:
①古時鄉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盡心上》:“制其田裡,教之樹畜。”②故鄉;傢鄉。江 淹《別賦》:“割慈忍愛,離邦去裡。”③古代的居民組織。其編制以二十五傢或五十傢或百傢為一裡。《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裡。”④裡巷;裡弄。《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⑤長度單位。市制五百米為一裡。李白《早發白帝城》:“千裡江陵一日還。”青:
①深綠色。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青。”②藍色。《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③黑色。《尚書·禹貢》:“厥土青黎。”④青色的東西。《漢書·成帝紀》:“青綠,民所常服。”⑤青州,古州名。先秦為九州之一。在今山東境內。奪:
①強取;奪去。《管子·任法》:“借人以其所操,命曰奪柄;借人以其所處,命曰失位。”②脫漏。江淹《張黃門協苦雨》:“燮燮涼葉奪,戾戾颸風舉。”特指抄刊古書時文字脫漏。俞樾《茶香室叢抄·揚州二十四橋》:“按,依此數之,未足二十四數,疑有奪誤也。”③錯過;錯失;耽誤。《荀子·富國》:“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關市:設在交通要道的集市。)④強取;剝奪。《左傳·定公二年》:“邾莊公與夷射姑飲酒,私出,閽(hūn)乞肉焉,奪之杖以敲之。”(閽:看門人。)《左傳·昭公二十年》:“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李密《陳情表》:“舅奪母志。”⑤削除;剝奪。《左傳·昭公十三年》:“(楚靈)王奪鬭韋龜中犨(chōu),又奪成然邑使為郊尹。”(鬬韋龜、成然:二人為父子,均楚國大夫。中犨:邑名。)《金史·世宗紀中》:“又以臺臣徇勢偷安,畏忌不敢言,奪俸一月。”(徇:屈從。)⑥爭奪;爭得;競爭。《舊唐書·韓遊瓌傳》:“乃退入城。賊急奪門,遊瓌與賊隔門血戰,會暝乃解。”(暝:黃昏,天黑。)《世說新語·夙惠》:“二子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⑦壓倒;勝過;超過。《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鄭地的俗樂。)趙孟頫《贈放煙火者》:“人間巧藝奪天工。”⑧照耀;震懾。聞人蒨《春日》:“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宋之問《嵩山天門歌》:“晚陰兮足風,夕陽兮赩(xì)紅,試一望兮奪魄,況眾妙之無窮。”(赩:赤色。)⑨用某種強力、手段,迫使對方改變或放棄(原來的主張)。《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與?”(六尺之孤:未成年的孤兒。)又特指任職期間遭父母喪事不令離職或喪服未滿強令出仕。通稱“奪服、奪哀、奪禮、奪情”等,省稱“奪”。《新唐書·狄仁傑傳附狄光嗣》:“母喪,奪為太傅少卿,固讓。睿宗嘉其誠,許之。”⑩裁定;認定。《論衡·超奇》:“書疏文義,奪於肝心。”其:
(一)①代詞。1.相當於“他(她、它)”、“他的”;“他們(她們)”、“他們的”。《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叱咄:呵斥。)2. 相當於“我(的)”。王安石《遊褒禪山記》:“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盡。)3.表示指代。相當於“這”、“那”、“其中的”。《史記·項羽本紀》:“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鄙:邊境。)②副詞。1.表推測;估計。相當於“大概”、“或許”。《論語·泰伯》:“才難,不其然乎?”2. 表反問。《左傳·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3. 表祈使。相當於“當”、“可”。曹操《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仄陋:出身卑微。)4. 表時間。相當於“將”。《列子·湯問》:“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連詞。1.表假設。相當於“假如”、“如果”。《孟子·梁惠王上》:“其若是,孰能禦之?”2. 表選擇。相當於“或者”、“還是”。韓愈《馬說》:“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④助詞。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詞頭。《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言:助詞,無義。)(二)jī語氣詞。表示疑問。《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央:盡。)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