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無斑點,紗巾不著簪。”詩句出處:《和毛學士舍人早春》;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陋巷冬將盡,東風細雜籃。解牽窗夢遠,先是澗梅諳。 茶癖金鐺快,松香玉露含。書齋山帚撅,盤饌藥花甘。 雅得琴中妙,常挪臉似酣。雪消聞苦蟄,氣候似宜蠶。 密勿須清甲,朝歸繞碧潭。丹心空拱北,新作繼周南。 竹杖無斑點,紗巾不著簪。大朝名益重,後進力皆覃。 至理雖亡一,臣時亦說三。不知門下客,誰上晏嬰驂。
|
【註釋】:
竹:
①竹子。《詩經·衛風·淇奧(yù)》:“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瞻:視。淇:水名。奧:隈隅。)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②古代八音之一,簫笛之類的竹制樂器。③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鹽鐵論·利議》:“抱枯竹,守空言。”杖:
①手杖;拐杖。《論語·微子》:“植其杖而蕓。”(蕓:除草。)②泛指棍棒或棍狀物。《呂氏春秋·貴卒》:“衣鐵甲操鐵杖以戰。”③兵器《漢書·西域傳》:“(烏弋)以金銀飾杖。”④古代刑法名。《新唐書·刑法志》:“其用刑有五……二曰杖。”⑤刑具名。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⑥執;持。《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鋮。”⑦依憑。《左傳·襄公八年》:“杖信以待晉。”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斑:
①雜色花紋或斑點。劉基《苦齋記》:“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②指花白。杜甫《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天涯故人少,更益鬢毛斑。”點:
①細小斑痕。《晉書·袁宏傳》:“如彼白珪,質無塵點。”②漢字的一種筆畫,即“丶”。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③加點;標點句讀。《宋史·儒林傳·何基》:“凡所讀無不加標點。”④向下微動或一觸即離的動作。杜甫《曲江》:“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⑤一點一滴地落下。岑參《西掖省即事》:“西掖重雲開曙暉,北山疏雨點朝衣。”(西掖:中書省的別稱,簡稱西掖。)⑥引火;燃火。岑參《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詩:“火點伊陽村。”⑦指示;指點。《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這句話卻點醒瞭賀小姐。”⑧查數;點數。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沙場秋點兵。”⑨征調。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⑩量詞。表示時間。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元史·刑法志三》:“諸夜禁,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巾:
①擦拭用的佈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櫛:梳篦的總名。)《莊子·天運》:“盛以篋衍,巾以文繡。”②頭巾,冠的一種。《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本草綱目·服器·頭巾》:“古以尺佈裹頭為巾。後世以紗、羅、佈、葛縫合,方者為巾,圓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著:
(一)①顯露;顯著。《商君書·錯法》:“如此,則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強矣。”(治著:政績昭著。)②稱道。《後漢書·李恂陳禪等傳論》:“任棠、薑岐,世著其清。”③寫文章;寫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不能道說,而善著書。”④登記;記載。《商君書·境內》:“生者著,死者削。”⑤土著。指定居不遷的人。《後漢書·李忠傳》:“墾田增多,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 (二)zhuó 今作“著”。①附著。賈誼《論積貯疏》:“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本:指農業。)②穿;戴。蒲處厚《保生要錄·論衣服》:“寒欲漸著,熱欲漸脫。” (三)zhāo ①圍棋下子。蔣正子《山房隨筆》:“某有仆能棋,欲試數著不敢?”②計策;手段。 (四)zháo 遇到;受到。陸遊《 卜算子·詠梅》:“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五)zhe 助詞。①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傢》:“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②用在句末,表示祈使或一般告語。《水滸全傳》第二十回:“老娘先打兩個耳刮著。”簪:
①古人用來綰住頭發或帽子的一種針形首飾。《韓非子·內儲說上》:“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事事:從事其職事。)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②插戴在頭上。《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③連綴。《儀禮·士喪禮》:“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簪笏]冠簪和笏板。因為都是官宦所用,所以代指做官。王勃《滕王閣序》:“舍簪笏於百齡。”(百齡:指一生。)[簪纓]冠簪和冠纓,都是官吏所戴,代指顯貴。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鷁路頹風,想簪纓於幾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