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步漁聲溢,荒祠鼓舞喧。”詩句出處:《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陽郡城西樓》;是唐朝詩人耿湋的作品。
茂德為邦久,豐貂舊相尊。發生傳雨露,均養助乾坤。 曉肆登樓目,春銷戀闕魂。女墻分吏事,遠道啟津門。 湓浦潮聲盡,鐘陵暮色繁。夕陽移夢土,芳草接湘源。 封內群甿復,兵間百賦存。童牛耕廢畝,壕木繞新村。 野步漁聲溢,荒祠鼓舞喧。高齋成五字,遠岫發孤猿。 一顧承英達,多榮及子孫。傢貧仍受賜,身老未酬恩。 屬和瑤華曲,堪將系組綸。
|
【註釋】:
野:
①郊外。《詩經 · 邶風 · 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②田野;原野。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③朝廷之外;民間。與“朝”相對。指不在朝,不當政。《尚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④非人工畜養或培植的(動植物)。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野竹分青靄。”(青靄:山中雲氣。)⑤粗鄙;野蠻。《說苑·修文》:“小人失之野,救野莫如敬。”⑥質樸;缺乏文采。《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步:
①行走。《戰國策·趙策》:“乃自強步,日三四裡。”②踩;踏。陸遊《道室雜詠》之一:“豈但煙霄隨步武,故應冰雪換形容。”(武:足跡。)③步子;步伐。張衡《東京賦》:“駕不亂步。”④舉足二次。《荀子·勸學》:“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裡。”(跬步:半步,即跨出一腳。)⑤階段。《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可激勵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⑥步兵。《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⑦長度單位。歷代定制不一,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⑧同“埠”。水濱泊船處。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漁:
①捕魚。《周易·系辭下》:“以佃以漁。”(佃:畋;打獵。)《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②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漢書·何並傳》:“以氣力漁食閭裡。”(閭裡:鄉裡。)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溢:
①水漫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諸山崩,鴻水溢。”(鴻水:大水。)②滿;充滿。王安石《即事》之三:“一杯一杯復一杯,笑言溢口何歡咍(hāi)!”(咍:嗤笑。)③表露;流露。黃宗羲《原君》:“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於辭矣。”(仲:排行老二。)④過分;過度。《三國志·蜀書·諸葛瞻傳》:“美聲溢譽,有過其實。”(譽:稱贊。)引申為凌駕;侵凌。《荀子·不茍》:“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⑤通“鎰”。古重量單位。合舊制二十兩(或雲二十四兩)。《戰國策·秦策一》:“白璧百雙,黃金萬溢。”⑥古容量單位。一又二十四分之一升為一溢。《禮記·既夕禮》:“朝一溢米,夕一溢米,不食菜果。”⑦通“佾”。古代舞蹈的行列。《漢書·禮樂志》:“千童羅舞成八佾。”荒:
①荒蕪。《商君書·算地》:“勝敵而草不荒。”《韓非子·解老》:“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②荒地;荒野。陶潛《歸園田居五首》之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③荒年。《韓非子·六反》:“天饑歲荒。”④廢棄;荒廢。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尚書·盤庚上》:“非予自荒茲德。”⑤逸樂過度;放縱。白居易《雜興三首》之一:“(楚王)色禽合為荒,刑政兩已衰。”(禽:田獵。)⑥僻遠的地方。鐘嶸《詩品·上品》:“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表:外。)屈原《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⑦遮蔽;覆蓋。《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荒之。”[荒服]邊遠地區。《論衡·恢國》:“唐虞國界,吳為荒服。”祠:
①春祭。《詩經·小雅· 天保》:“禴(yuè)祠烝嘗。”《漢書·郊祀志》:“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②得福謝神。《禮記·曲禮上》:“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③祭祀。《漢書·元帝紀》:“祠後土。”鼓:
①打擊樂器之一。多為圓桶形或扁圓形,中間空,兩端蒙著皮革。《荀子·禮論》:“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也指鼓聲。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②擊鼓。《詩經》:“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又擊鼓進軍。《左傳·莊公十年》:“戰於長勺,公將鼓之。”③形狀、功能類似鼓的東西。譚嗣同《仁學》上:“耳有鼓焉,聲入而肖其響,由鼓傳腦而覺為聞。”(肖:相像;類似。)④隆起;凸出。馬中錫《中山狼傳》:“遂鼓吻奮爪以向先生。”⑤敲擊或彈奏(樂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⑥震動;激發。《楚辭·漁父》:“漁父莞(wǎn)爾而笑,鼓枻(yì)而去。”(莞爾:微笑。枻:槳。)⑦用風箱等扇(風)。《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陳琳》:“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xiāng)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無異於鼓洪爐以燎毛發。”(驤:馬昂首快跑。)⑧古代夜間計時單位。《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愬:李愬)。舞:
①舞蹈。《呂氏春秋·孟春》:“命樂正入學習舞。”②跳舞。《論語·八佾》:“季氏八佾(yì)舞於庭。”(佾:八人一行為一佾。)《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gǔ)。”(賈:經商。)③揮動;擺動。《山海經·海外西經》:“操幹戚以舞。”(操:持。幹、戚:均武器名。)葉夢得《賀新郎》:“吹盡殘花無人見,惟垂楊自舞。”④飛翔。《列子·湯問》:“瓠(hù)巴鼓琴而鳥舞魚躍。”(瓠巴:人名。)⑤玩弄;舞弄(文字、權術等)。《史記·酷吏列傳》:“舞智以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