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仰視同諸掌,劍術無前更數誰。”詩句出處:《賀鄭使君》;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三衢蜂蠆陷城池,八詠龍韜整武貔。才諭危亡書半幅, 便思父母淚雙垂。戈收甲束投仁境,汗浹魂飄拜虎旗。 死地再生知德重,精兵連澉覺山移。人和美葉禎祥出, 陣善深為典教推。仗信輸誠方始是,執俘折馘欲何為。 清威嚴令無纖壒,長路深山不拾遺。七邑恩波歌浩渺, 一方雲物自鮮奇。天文仰視同諸掌,劍術無前更數誰。 戰馬閑眠汀草遠,秋鼙幹揭嶽霞隳。義為土地精靈伏, 仁作金湯鐵石卑。龔遂劉寬同煦嫗,張飛關羽太驅馳。 笙歌席上偏憐客,刀劍林中亦念詩。縠渚美為長飲水, 金山高作受降碑。時猶草草秋方盡,陳是堂堂孰敢窺。 寵渥豈唯分節鉞,勛庸須勒上鐘彝。神資天贊誰堪比, 名遂功成自不知。卷箔倚闌雲欲雪,擁壚傾榼酒如飴。 扶堯社稷常憂老,到郭汾陽亦未遲。釋子沾恩無以報, 隻將葑菲賀階墀。
|
【註釋】:
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天文:
天象。《易·賁》:“觀乎~~,以察時變。”文:
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莊子·逍遙遊》:“越人斷發文身。”②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周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④禮樂典章制度。張居正《與薊遼總督譚二華》:“如有不效,巡關禦史得論劾(hé)之,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劾:揭發罪狀。襲:沿用。)⑤法令條文。《史記·酷吏列傳》:“與趙禹更定諸律令,務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書同文。”⑦文辭;文章。劉勰《文心雕龍· 情采》:“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歐陽修《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軍事的;與“武”相對。《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⑨華美;有文采。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史有文質,辭有詳略。”(質:質樸。)⑩文飾;掩飾。劉知幾《史通·惑經》:“庸儒末學,文過飾非。”(11)柔和;不猛烈。《世說新語·賞譽》:“士龍為人,文弱可愛。”(士龍:陸雲字。)(12)量詞。計算銅幣的單位。《宋書·徐羨之傳》:“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仰:
①抬頭;臉朝上。與“俯”相對。《荀子·解藪》:“瞽(gǔ)者仰視而不見星。”(瞽者:瞎子。)《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日:陽光。)②物體朝上。蘇軾《真一酒》:“稻垂麥仰陰陽足。”③敬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蓋:壓倒。)④依賴。《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⑤敬詞。下對上表示尊敬。蘇軾《和王鞏並次韻》:“仰荷天地德。”⑥舊時公文用語。上對下表示命令,有切望之義。《舊唐書·宣宗紀》:“仰州縣放免差役。”視:
①看。《左傳·莊公十年》:“下視其轍。”②觀察;審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③對待;看待。黃宗羲《原君》:“視下天為莫大之產業。”④探望。《三國志·魏書 · 張遼傳》:“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曄將(jiàng)太醫視疾。”(將:帶領。)⑤比照;比較。張溥《五人墓碑記》:“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⑥通“示”。向……表示;顯示。《漢書·高帝紀》:“亦視項羽無東意。”[視事]1.辦公;理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稱疾,不視事。”2.任職。《後漢書·張衡傳》:“[張衡]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上書乞骸骨:猶言向上打報告申請退休養老。)同:
①會合;聚集。《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獸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涇渭同流,清濁異能。”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贊禮者。)③相同;與“異”相對。《呂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個。《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皂。”(皂:通“槽”。牛馬槽。)⑤統一;同一。《三國志 · 吳書 ·吳主傳》:“同船濟水。”《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倫:倫常綱紀。)⑥偕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⑦參與。《武經總要》前集:“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疑。”(任:責任;職位。)⑧和諧;安定。《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停止用計謀。外戶:從外面關的門。)⑨整齊。《詩經 ·小雅·車攻》:“我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方百裡為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11)古代樂律中的陰律,又稱“呂”。《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諸:
①眾;各。《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伯姊:大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身:親自。)②相當於“之於”。(“之”是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她、它”。)《列子 · 湯問》:“投諸渤海之尾。”③介詞。相當於“於”。《禮記·祭義》:“孝弟發諸朝廷。”(弟:同“悌”。)④“之乎”的合音。《左傳·昭公八年》:“子聞諸?”(聞諸:聞之乎,聽說過這件事情嗎?)⑤助詞。無義。《詩·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居:助詞。)掌:
①巴掌;手心。《論語·八佾》:“指其掌。”②動物的腳掌。駱賓王《詠鵝雜言》:“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③用手掌擊打。揚雄《羽獵賦》:“蹶松柏,掌蒺藜。”④掌握;主管。《晉書·地理志上》:“員十三人,各掌一州。”(員:名額。)術:
①路;街道。《漢書·武五子傳》:“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墨子·號令》:“因城中裡為八部,部一吏,吏各從四人,以行沖術及裡中。”②技術;技藝。陶潛《詠荊軻》:“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疏:不熟練。)《孟子·公孫醜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③指方術。《聊齋志異·妖人》:“鄙人有小術,報我十金,當代禳(ráng)之。”(禳:消除災禍。)④方法;策略;手段。《齊民要術·序》:“桑弘羊之均輸法,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均輸法:一種利用物價的差異進行異地運輸以平抑物價的措施。)⑤權術。《史記·張儀列傳》:“嗟呼,此吾在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⑥思想;學說。《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術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傢》:“《周易》之為術,幽明遠矣。”⑦通“述”。記述;闡述。《墨子·非命》:“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前:
(一)①前進;向前。《左傳·昭公元年》:“二執戈者前矣。”②跟“後”相對。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廬山瀑佈二首》之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佈掛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齋志異·狼三則》:“(屠)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時間在先。《禮記·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③引導。《儀禮·士虞禮》:“祝前屍出戶。” (二)jiǎn 同“剪”。消滅。《吳子·論將》:“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薄:迫近;逼近。)更:
(一)①改變;更換。《韓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則利害易。”②替換。《呂氏春秋·仲春紀》:“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犧牲:祭祀用的牲畜。圭:玉器名。皮幣:毛皮和繒帛。)引申為交替。《漢書·萬石君傳》:“九卿更進用事。”③經歷;經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更日久則塗幹而椽燥。”④抵償;抵押。《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悉:竭盡。)⑤古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一更約二小時。嶽飛《小重山》:“驚回千裡夢,已三更。” (二)gèng 副詞。①相當於“再”、“又”。《史記·孟嘗君列傳》:“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直:同“值”。)杜甫《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②相當於“愈”。更加。《史記·管晏列傳》:“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數:
(一)①計算。《莊子·庚桑楚》:“簡發而櫛,數米而炊。”(櫛:梳。)②比較起來最突出。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國初以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③責備;列舉(罪行)。《左傳·昭公二年》:“使吏數之。”④稱說;訴說。《後漢書·禰衡傳》:“馀子碌碌,莫足數也。”(馀子:其餘的人。)施鑒《天仙子·秋閨》:“無人處,深深語,天涯往事難重數。” (二)shù ①數目。《莊子·秋水》:“號物之數謂之萬。”②數詞。幾;幾個。陳恭尹《秋日西郊宴集》:“欲灑新亭數行淚,南朝風景已全非。”(新亭:亭名。)③算術。《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④天命;氣數。《史記·李將軍列傳》:“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⑤規律;法則。《禮記·月令》:“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⑥技藝;方術。《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三)shuò ①多次;頻繁。柳宗元《捕蛇者說》:“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②副詞。屢次。《孫子·行軍》:“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四)cù 細;密。《孟子·梁惠王上》:“數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罟:網。洿池: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