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子欲居九夷,乘桴浮於海。

    “子欲居九夷,乘桴浮於海。”詩句出處:《曲龍山歌》;是唐朝詩人顧況的作品。

    曲龍丈人冠藕花,其顏色映光明砂。玉繩金枝有通籍,
    五嶽三山如一傢。遙指叢霄沓靈島,島中曄曄無凡草。
    九仙傲倪折五芝,翠鳳白麟回異道。石臺石鏡月長明,
    石洞石橋連上清。人間妻子見不識,拍雲揮手升天行。
    摩天截漢何瀟灑,四石五雲更上下。下方小兆更拜焉,
    願得騎雲作車馬。
    子欲居九夷,乘桴浮於海。聖人之意有所在,
    曲龍何在在海中。石室玉堂窅玲瓏,其下琛怪之所產,
    其上靈棲復無限。無風浪頂高屋脊,有風天晴翻海眼。
    願逐剛風騎吏旋,起居按摩參寥天。鳳凰頰骨流珠佩,
    孔雀尾毛張翠蓋。下看人界等蟲沙,夜宿層城阿母傢。

    【註釋】:

    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詩經·豳風· 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饁yè:送飯。南畝:指田地。)②兒子或女兒。《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此指兒子。《韓非子·說林上》:“衛人嫁其子。”此指女兒。③人的通稱,或指男;或指女。《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過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之:此。歸:出嫁。)④尊稱,多指男子。《詩經·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匪:非。愆qiān:錯,誤。)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詩經·小雅·小宛》:“螟嶺有子,蜾蠃負之。”(螟蛉mínglíng:一種吃禾心的害蟲。蜾蠃guǒluǒ:細腰蜂。)《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紳《憫農》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紀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憲宗年號。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時辰之一,即子時,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⑨利息。《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

    欲:

    ①欲望;願望。又作“慾”。《孟子·離婁下》:“從(縱)耳目之欲。”《孫子兵法·謀攻》:“上下同欲者勝。”②想要。《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③需要。《齊民要術·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④副詞。將要;快要。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⑤情欲;貪欲。劉伶《酒德頌》:“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居:

    (一)①坐。《論語·陽貨》:“居,吾語女。”(語yù:告訴。女rǔ:汝。)《禮記· 曲禮上》:“居不主奧。”(奧:室內西南角。)②居住。《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③住處。《詩經·小雅·雨無正》:“正大夫離居。”《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④停;留。《新書·大政下》:“待士而以敬,則士必居矣。”柳宗元《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不可不居,乃記之而去。”⑤處於。《周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輜zī車:有帷的車。)⑥閑居;閑處。《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⑦當;任。戚繼光《將官到任寶鑒》:“居官不難,聽言為難。”⑧占;占據。《中說·天地》:“封域之制無廣地,不居良田。”(封域:指墓地。)《禮記·王制》:“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⑨收藏;積蓄。《論語·公冶長》:“臧文仲居蔡。”(蔡:烏龜殼。)《史記·呂不韋列傳》:“此奇貨可居。”⑩過瞭。用於“有頃”、“久之”、“頃之”等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時間。《史記·李將軍列傳》:“居久之,孝景崩。”(孝景:漢景帝。崩:帝王死亡。)(二)jī語氣詞。相當於“乎”。《詩經·邶風· 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諸:語氣詞。)

    九:

    ①數詞。《淮南子·天文》:“三三如九。”②泛指多數。《楚辭·離騷》:“雖九死其猶未悔。”《左傳·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合:盟會。)司馬遷《報任安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

    九夷:

    ①泛指各種少數民族。《書·旅獒》:“遂通道於~~八蠻。”②指東方的九種少數民族。《論語·子罕》:“子欲居~~。”皇疏:“東有~~,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麗,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傢,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一說見“於夷”。

    夷:

    ①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族的泛稱。《尚書·禹貢》:“大陸既作,島夷皮服。”(作:耕作。皮服:以獸皮為衣。)②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通稱。《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③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魏源《海國圖志敘》:“夷煙流毒。”④平;平坦。《老子》:“大道甚夷。”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⑤使平坦。曹操《分租與諸將掾屬令》:“幸賴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是以夷險平亂。”(愛:吝惜。遺:留。)⑥平定。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⑦滅族。《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將軍馬茂等圖逆,夷三族。”⑧平輩。《史記·留侯世傢》:“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故:原先的。等:同等。)⑨鏟平;消除。《史記·秦始皇本紀》:“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⑩創傷。《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此義後寫作“痍”。(11)平和;喜悅。《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夷。”[夷然]泰然鎮定的樣子。《晉書·謝安傳》:“安夷然無懼色。”[夷猶]遲疑不行。《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

    乘:

    (一)①登;升。屈原《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詩經·衛風·氓》:“乘彼垝垣,以望復關。”(垝垣:毀壞的土墻。復關:地名。)②坐;駕。《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③趁著;憑借。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傢。”(塞虜:塞外之敵。)④欺凌。《荀子·強國》:“一國作謀,則三國必起而乘我。”⑤追逐。《漢書·陳湯傳》:“吏士喜,大呼乘之。”⑥戰勝。《尚書·西伯戡黎》:“周人乘黎。”(黎:國名。)⑦計算;計劃。《韓非子·難一》:“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⑧乘法。算術中四則運算方法之一。《三國志·吳書·趙達傳》:“此術微妙,頭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語。”⑨佛教術語。指解釋教義深淺的等級。張羽《贈僧還日本》:“遍參東土法,頓悟上乘禪。” (二)shèng ①量詞。一車四馬的總稱。《史記·陳涉世傢》:“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②四的代稱。《左傳·殽之戰》:“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③春秋時晉國史書名。後泛指一般史書。④帝王的代稱。班固《東都賦》:“損乘輿之服禦。”(損:減少。服禦:指帝王的衣物等用品。)

    桴:

    ①房屋的二梁。也泛指房棟。班固《西都賦》:“荷棟桴而高驤(xiāng)。”(荷:擔負。驤:上舉。)②筏子。大的叫筏,小的叫桴。《論語·公冶長》:“乘桴浮於海。”③通“枹”。鼓槌。《韓非子·功名》:“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

    浮:

    ①漂在水面。與“沉”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載:則。)②行船。宋玉《高唐賦》:“若浮海而望碣石。”(碣石:山名。)③表面上的;空虛不實。《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七回:“乃於要道,深掘陷坑,將草蓐掩蓋,上用浮土。”④虛浮;浮華。魏征《十漸不克終疏》:“必先淳樸而抑浮華。”⑤浮躁。《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⑥超過;多餘。曾鞏《故朝散大夫孫公行狀》:“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費。”⑦罰人飲酒。《說苑·善說》:“飲不釂者,浮以大百。”[浮生]舊稱短促虛空的人生。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浮圖][浮屠]梵語譯音。1.佛;佛陀。《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2.和尚。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文暢,浮屠也。”3.佛塔。蘇軾《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百二十尺。”

    於:

    (一)①介詞。相當於“在”。表動作的時間、處所。《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於車下。”(越:墜。)②介詞。相當於“對”、“對於”。表動作對象。《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③相當於“向”。表示趨向。《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④相當於“至”、“到”。表示方向和目標。《尚書· 盤庚上》:“盤庚遷於殷。”(遷:遷都。)⑤相當於“過”。表示比較。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⑥相當於“自”、“從”、“由”。表示起始。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青蘋:水草名。末:頂端。)⑦相當於“給”。《漢書·揚雄傳下》:“東方朔割炙(zhì)於細君。”(炙:烤肉。細君:妻。)⑧相當於“被”。表被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二)wū(烏)。嘆詞。表呼聲或贊嘆。《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念:常常想。)

    海:

    ①海洋;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尚書·禹貢》:“(揚州)沿於江海。”也指大的湖泊。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②連成片的同類事物。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③來自海外的。江總《山庭春日》:“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④大的(容器或容量)。徐光啟《刻幾何原本序》:“百傢之學海。”[四海][海內]古人認為中國為海環繞,所以用來指全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推恩:施恩惠於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上一篇:金吾持戟护新檐,天乐声传万姓瞻。

    下一篇:独出违顺境,不为寒暑还。
  • 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

    “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诗句出处:《曲龙山歌》;是唐朝诗人顾况的作品。

    曲龙丈人冠藕花,其颜色映光明砂。玉绳金枝有通籍,
    五岳三山如一家。遥指丛霄沓灵岛,岛中晔晔无凡草。
    九仙傲倪折五芝,翠凤白麟回异道。石台石镜月长明,
    石洞石桥连上清。人间妻子见不识,拍云挥手升天行。
    摩天截汉何潇洒,四石五云更上下。下方小兆更拜焉,
    愿得骑云作车马。
    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之意有所在,
    曲龙何在在海中。石室玉堂窅玲珑,其下琛怪之所产,
    其上灵栖复无限。无风浪顶高屋脊,有风天晴翻海眼。
    愿逐刚风骑吏旋,起居按摩参寥天。凤凰颊骨流珠佩,
    孔雀尾毛张翠盖。下看人界等虫沙,夜宿层城阿母家。

    【注释】:

    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诗经·豳风· 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馌yè:送饭。南亩:指田地。)②儿子或女儿。《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指儿子。《韩非子·说林上》:“卫人嫁其子。”此指女儿。③人的通称,或指男;或指女。《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过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此。归:出嫁。)④尊称,多指男子。《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非。愆qiān:错,误。)⑤动物的卵或幼小的动物。《诗经·小雅·小宛》:“螟岭有子,蜾蠃负之。”(螟蛉mínglíng:一种吃禾心的害虫。蜾蠃guǒluǒ:细腰蜂。)《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绅《悯农》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与天干相配以纪日、纪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宪宗年号。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时辰之一,即子时,自夜十一时至次日晨一时。⑨利息。《史记·货殖列传》:“子贷金钱千贯。”

    欲:

    ①欲望;愿望。又作“慾”。《孟子·离娄下》:“从(纵)耳目之欲。”《孙子兵法·谋攻》:“上下同欲者胜。”②想要。《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需要。《齐民要术·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④副词。将要;快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⑤情欲;贪欲。刘伶《酒德颂》:“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居:

    (一)①坐。《论语·阳货》:“居,吾语女。”(语yù:告诉。女rǔ:汝。)《礼记· 曲礼上》:“居不主奥。”(奥:室内西南角。)②居住。《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③住处。《诗经·小雅·雨无正》:“正大夫离居。”《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④停;留。《新书·大政下》:“待士而以敬,则士必居矣。”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不居,乃记之而去。”⑤处于。《周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辎zī车:有帷的车。)⑥闲居;闲处。《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⑦当;任。戚继光《将官到任宝鉴》:“居官不难,听言为难。”⑧占;占据。《中说·天地》:“封域之制无广地,不居良田。”(封域:指墓地。)《礼记·王制》:“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⑨收藏;积蓄。《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居蔡。”(蔡:乌龟壳。)《史记·吕不韦列传》:“此奇货可居。”⑩过了。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史记·李将军列传》:“居久之,孝景崩。”(孝景:汉景帝。崩:帝王死亡。)(二)jī语气词。相当于“乎”。《诗经·邶风· 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诸:语气词。)

    九:

    ①数词。《淮南子·天文》:“三三如九。”②泛指多数。《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合:盟会。)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九夷:

    ①泛指各种少数民族。《书·旅獒》:“遂通道于~~八蛮。”②指东方的九种少数民族。《论语·子罕》:“子欲居~~。”皇疏:“东有~~,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一说见“于夷”。

    夷:

    ①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族的泛称。《尚书·禹贡》:“大陆既作,岛夷皮服。”(作:耕作。皮服:以兽皮为衣。)②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通称。《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③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魏源《海国图志叙》:“夷烟流毒。”④平;平坦。《老子》:“大道甚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⑤使平坦。曹操《分租与诸将掾属令》:“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爱:吝惜。遗:留。)⑥平定。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平夏州,夷剑南,取江东,定河北。”⑦灭族。《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将军马茂等图逆,夷三族。”⑧平辈。《史记·留侯世家》:“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故:原先的。等:同等。)⑨铲平;消除。《史记·秦始皇本纪》:“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⑩创伤。《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军吏察夷伤。”此义后写作“痍”。(11)平和;喜悦。《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夷然]泰然镇定的样子。《晋书·谢安传》:“安夷然无惧色。”[夷犹]迟疑不行。《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

    乘:

    (一)①登;升。屈原《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垝垣:毁坏的土墙。复关:地名。)②坐;驾。《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③趁着;凭借。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塞虏:塞外之敌。)④欺凌。《荀子·强国》:“一国作谋,则三国必起而乘我。”⑤追逐。《汉书·陈汤传》:“吏士喜,大呼乘之。”⑥战胜。《尚书·西伯戡黎》:“周人乘黎。”(黎:国名。)⑦计算;计划。《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⑧乘法。算术中四则运算方法之一。《三国志·吴书·赵达传》:“此术微妙,头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语。”⑨佛教术语。指解释教义深浅的等级。张羽《赠僧还日本》:“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 (二)shèng ①量词。一车四马的总称。《史记·陈涉世家》:“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②四的代称。《左传·殽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③春秋时晋国史书名。后泛指一般史书。④帝王的代称。班固《东都赋》:“损乘舆之服御。”(损:减少。服御:指帝王的衣物等用品。)

    桴:

    ①房屋的二梁。也泛指房栋。班固《西都赋》:“荷栋桴而高骧(xiāng)。”(荷:担负。骧:上举。)②筏子。大的叫筏,小的叫桴。《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③通“枹”。鼓槌。《韩非子·功名》:“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

    浮:

    ①漂在水面。与“沉”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载:则。)②行船。宋玉《高唐赋》:“若浮海而望碣石。”(碣石:山名。)③表面上的;空虚不实。《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乃于要道,深掘陷坑,将草蓐掩盖,上用浮土。”④虚浮;浮华。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必先淳朴而抑浮华。”⑤浮躁。《国语·楚语上》:“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⑥超过;多余。曾巩《故朝散大夫孙公行状》:“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费。”⑦罚人饮酒。《说苑·善说》:“饮不釂者,浮以大百。”[浮生]旧称短促虚空的人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浮图][浮屠]梵语译音。1.佛;佛陀。《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2.和尚。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文畅,浮屠也。”3.佛塔。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且造铁浮屠十有三级,高百二十尺。”

    于:

    (一)①介词。相当于“在”。表动作的时间、处所。《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越:坠。)②介词。相当于“对”、“对于”。表动作对象。《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③相当于“向”。表示趋向。《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④相当于“至”、“到”。表示方向和目标。《尚书· 盘庚上》:“盘庚迁于殷。”(迁:迁都。)⑤相当于“过”。表示比较。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⑥相当于“自”、“从”、“由”。表示起始。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水草名。末:顶端。)⑦相当于“给”。《汉书·扬雄传下》:“东方朔割炙(zhì)于细君。”(炙:烤肉。细君:妻。)⑧相当于“被”。表被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二)wū(乌)。叹词。表呼声或赞叹。《尚书·大禹谟》:“禹曰:‘于,帝念哉!’”(念:常常想。)

    海:

    ①海洋;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尚书·禹贡》:“(扬州)沿于江海。”也指大的湖泊。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连成片的同类事物。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③来自海外的。江总《山庭春日》:“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④大的(容器或容量)。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百家之学海。”[四海][海内]古人认为中国为海环绕,所以用来指全国。《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推恩:施恩惠于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上一篇:金吾持戟护新檐,天乐声传万姓瞻。

    下一篇:独出违顺境,不为寒暑还。

  • 上一篇:金吾持戟护新檐,天乐声传万姓瞻。

    下一篇:独出违顺境,不为寒暑还。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