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出違順境,不為寒暑還。”詩句出處:《歸陽蕭寺有丁行者能修無生忍擔水施》;是唐朝詩人顧況的作品。
化佛示持帚,仲尼稱執鞭。列生禦風歸,飼豕如人焉。 曹溪第六祖,踏碓逾三年。伊人自何方,長綬趨遙泉。 開士行何苦,雙瓶胝兩肩。蕭寺百馀僧,東廚正揚煙。 露足沙石裂,外形巾褐穿。若其有此身,豈得安穩眠。 獨出違順境,不為寒暑還。大聖於其中,領我心之虔。 萬法常空滅,無生因忍全。一國一釋迦,一燈分百千。 永願遺世知,現身彌勒前。潛容偏虛空,靈響不可傳。 智慧舍利佛,神通自乾連。阿若憍陳如,迦葉迦旃延。 左右二菩薩,文殊並普賢。身披六銖衣,億劫為大仙。 寶塔寶樓閣,重簷交梵天。譬如一明珠,共贊光白圓。 天魔波旬等,降伏金剛堅。野叉羅剎鬼,亦赦塵垢纏。 乃致金翅鳥,吞龍護洪淵。一十一眾中,身意皆快然。 八河註大海,中有楞伽船。佛法付國王,平等無頗偏。 天子事端拱,大臣行其權。玉堂無蠅飛,五月冰凜筵。 盡力答明主,猶自招罪愆。九族無白身,百花動嬋娟。 神聖惡如此,物華不能妍。祿山一微胡,驅馬來自燕。 宛彼宮闕麗,如何犬羊膻。苦哉千萬人,流血成丹川。 此輩之死後,鑊湯所熬煎。業風吹其魂,猛火燒其煙。 獨有丁行者,無憂樹枝邊。市頭盲老人,長者乞一錢。 韜照多密用,為君吟此篇。
|
【註釋】:
獨:
①單一;單獨。《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後漢書·崔駰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②獨自。蘇軾《石鐘山記》:“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③沒有子孫的老人。《禮記·禮運》:“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④獨特;特異;與眾不同之處。《論衡·實知》:“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⑤專斷;獨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闇:同“暗”。)⑥副詞。1. 相當於“隻”、“僅僅”。張溥《五人墓碑記》:“獨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獨夫]1. 獨身男子。2. 殘暴無道為人民所憎恨的統治者。出:
①出去;從裡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達。《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靈、承恩:皆館名。)③超過;超越。《論語· 鄉黨》:“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與元九書》:“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④發出。《商君書·更法》:“於是遂出墾草令。”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荀子·富國》:“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⑥產生;發生。《荀子·勸學》:“肉腐出蟲。”(腐:腐爛。)⑦出現;露出。葛洪《抱樸子·外篇· 省煩》:“枝分葉散,重出互見。”(重:重復。)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貨志上五》:“又農民出錢,難於出力。”(比出力困難。)曹操《收租調令》:“戶出絹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來源於某書。《後漢書·孔融傳》:“(曹操)後問出何經典。”⑩舊指離棄妻子。《孟子· 離婁下》:“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11)指花瓣。《宋書·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花雪:雪花。)[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出閤]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穠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違:
①離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違榖七裡,榖人不知。”(榖:地名。)《論語 · 裡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倉猝。是:此。)②避開。王充《論衡·知實》:“當早易道,以違其害。”③違背;背離。《論衡·問孔》:“案聖賢之言,上下多相違。”(案:考察。)④過失。葛洪《抱樸子·外篇·良規》:“君有違謬,據理正諫。”⑤邪惡;違禮的行為。《左傳·桓公二年》:“昭德塞違。”(昭:發揚。塞:杜絕。)順:
①合理。《論語·子路》:“言不順則事不成。”②依從。《莊子·天運》:“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③歸服。《孟子·公孫醜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④沿著同一個方向;順著。《墨子·魯問》:“楚人順流而進,逆流而退。”⑤和順。《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子:你。問:贈送。)⑥通順。韓愈《樊紹述墓志銘》:“文從字順各識職。”境:
①疆界;邊界。《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商君書·農戰》:“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②地域;處所。陶淵明《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③環境;境況。柳宗元《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宋史·舒璘傳》:“敝床疏席,總是佳趣;櫛(zhì)風沐雨,反為美境。”(敝:破。疏:粗。櫛:梳頭。)④境域;疆域。《後漢書·西羌傳》:“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⑤佛教指成為心意對象的世界。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寒:
①冷。《禮記·月令》:“寒熱不節,民多虐疾。”《呂氏春秋·察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②貧窮;貧寒。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指富貴人傢。)《晉書·劉毅傳》:“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③害怕;畏懼。《聊齋志異·辛十四娘》:“誤入澗谷,狼奔鴟(chī)叫,豎毛寒心。”(鴟:貓頭鷹。)暑:
①天氣炎熱。《詩經 · 大雅·雲漢》:“我心憚暑,憂心如薰。”(薰:同“熏”,熏蒸。)②指盛夏。《淮南子·人間》:“民春以力耕,暑以強耘。”還:
(一)①返回;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還,入於鄭,鄭伯將享之。”(鄭伯:指鄭文公。享:設宴招待。)《史記·項羽本紀》:“還軍霸上。”②恢復。《魏書·顯祖紀》:“諸非勞超遷者,亦各還初。”(勞:功勞。遷:晉升。)③交還;歸還。《荀子·堯問》:“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見者三十人。”也指交納。杜甫《歲晏行》:“割慈忍愛還租庸。”(庸:抵償勞役的佈帛。)④顧;回頭。潘嶽《傷弱子辭》:“還眺兮墳瘞(yì),草莽莽兮木森森。”(瘞:埋葬物。)《史記·滑稽列傳》:“疾步數還顧。”⑤償還。江淹《恨賦》:“裂帛系書,誓還漢恩。”(系:綁。書:信。)⑥通“環”。環繞。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⑦《漢書·食貨志上》:“還廬樹桑。”(廬:房舍。) (二)xuán ①旋轉。《國語·吳語》:“大夫種(zhǒng)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種:指越大夫文種。玩:玩弄。)②立即;迅速。《荀子·王霸》:“如是則舜禹還至,王業還起。”③輕盈快捷的樣子。《詩經·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náo)之間兮。”(峱:古山名。) (三)hái 副詞。①仍;尚。杜甫《泛江》詩:“亂離還奏樂,漂泊且聽歌。”②再;又。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③更。杜甫《奉待嚴大夫》詩:“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