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祀先崇典,躬推示勸耕。”詩句出處:《雜曲歌辭·樂府》;是唐朝詩人顧況的作品。
暖谷春光至,宸遊近甸榮。雲隨天仗轉,風入禦簾輕。 翠蓋浮佳氣,朱樓倚太清。朝臣冠劍退,宮女管弦迎。 細草承雕輦,繁花入幔城。文房開聖藻,武衛宿天營。 玉醴隨觴至,銅壺逐漏行。五星含土德,萬姓徹中聲。 親祀先崇典,躬推示勸耕。國風新正樂,農器近消兵。 道德關河固,刑章日月明。野人同鳥獸,率舞感升平。
|
【註釋】:
親:
①愛;親愛;親密。《韓非子·愛臣》:“愛臣太親,必危其身。”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交情老更親。”②父母。《莊子·養生主》:“可以全生,可以養親。”③指血緣關系最接近的。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④泛指有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親屬。杜甫《登嶽陽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⑤親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親巡天下,周覽遠方。”祀:
①祭祀。《墨子·非攻下》:“祀紂先王。”②祭祀的場所。《禮記·檀弓下》:“過墓則式,過祀則下。”③年。《尚書·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④世;代。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固有文不傳於後祀,聲遂絕於天下者矣。”先:
①走在前面。《楚辭· 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②先於;在……之前。《荀子·大略》:“先事慮事,先患慮患。”③首要的事。《吳子·治兵》:“用病之道何先?”④祖先;上代。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對死去的人的尊稱。《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⑥對古代人的稱呼。⑦先生。《漢書·梅福傳》:“夫叔孫先非不忠也。”[先生]1. 老師。2.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亦用來作對人的尊稱。3. 醫生。[先進]先行學習。《論語 ·先進》:“先進於禮樂,君子也。”崇:
①山大而高。張衡《思玄賦》:“二女感於崇嶽兮。”(嶽:五嶽。)泛指高。司馬相如《上林賦》:“崇山矗矗(chù)。”②崇高。《後漢書·朱穆傳》:“世士誠躬師孔聖之崇則。”(誠:果真。躬師:親身效法。則:法則。)③指地位崇高的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師叔,楚之崇也。”(師叔:人名。)④尊崇;崇尚。《尚書·武成》:“崇德報功。”韓愈《進學解》:“登崇俊良。”⑤增加;助長。《左傳·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奸,而披其他。”⑥滿;充實。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崇酒於觴。”⑦通“終”。終盡;終瞭。《荀子·賦篇》:“周流四海,曾不崇日。”《三國志·魏書·涼茂傳》:“而將軍乃欲稱兵西向,則存亡之效,不崇朝而決,將軍其勉之。”典:
①典籍;具有法則作用的文獻、書籍。《尚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左傳·昭公十五年》:“昔而高祖孫伯黶(yǎn)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司:掌管。)②法則;制度。曹操《敗軍抵罪令》:“但賞功不罰罪,非國典也。”③儀式;禮儀。杜甫《望嶽》:“邦傢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嶽:指南嶽。)④典雅;不粗俗。蕭統《答玄圃園講頌啟令》:“辭典文艷,既溫且雅。”⑤典故;故事。《左傳·昭公十五年》:“言以考典,典以志經,忘經而多言舉典,將焉用之。”(考:成。志:記述。)⑥主管;掌管。《三國志·吳志·是儀傳》:“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見:被。拜:授予。)⑦典當;抵押。白居易《杜陵叟》詩:“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典禮]1. 典法;禮儀。《後漢書·延篤傳》:“歷公旦之典禮,覽仲尼之《春秋》。”(公旦:周公名旦。仲尼:孔子字。)2. 隆重的儀式。《清史稿·禮志八》:“文華殿成,舉行典禮。”躬:
①身體。《漢書·元帝紀》:“百姓愁苦,靡所錯躬。”②自身;自己。《禮記· 樂記》:“好惡(wù)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知:欲望。)③親自;親身。《論語·憲問》:“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箭靶的上下幅。《儀禮·鄉射禮》:“倍中以為躬。”推:
①用力移動物體。《左傳·成公二年》:“茍有險,餘必下推車。”《管子·禁藏》:“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②推移;移。《淮南子·脩務》:“倏忽變化,與物推移。”歐陽修《劉公墓志銘》:“推誠自信,不為防慮。”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動進行工作。《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親載耒耜……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④排除;除去。《詩經·大雅·雲漢》:“旱既大甚,則不可推。”⑤推行。《韓非子·五蠹》:“推公法而求索奸人。”(求索:指搜捕。)⑥推廣。《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⑦推求;探究。《舊唐書·韓休傳》:“大敏坐推反失情。”⑧推崇;贊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之東朝,盛推灌夫之善。”(東朝:太後朝。)⑨推薦。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⑩辭;讓。吳兢《貞觀政要·任賢》:“徐勣(jī)感德推功,實純臣也。”(11)推諉;推托。辛棄疾《臨江仙·簪花屢墮戲作》:“一枝簪不住,推道帽簷長。”(12)推算。《淮南子·本經》:“星月之行,可以歷推得也。”示:
①把事情告訴別人。《莊子·胠篋》:“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喻治國的方法和手段。)②給人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③表現;顯示。《墨子·非儒下》:“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勸眾。”④告訴;告知。《戰國策·秦策二》:“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⑤教導;指示。《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勸:
①勉勵;鼓勵;獎勵。《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晁錯《論貴粟疏》:“三曰勸農耕。”②受鼓勵。《韓非子·顯學》:“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③進言鼓勵;勸說;勸阻。《呂氏春秋·慎行》:“王為建取妻於秦而美,無忌勸王奪。”④努力。《鹽鐵論·未通》:“故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適其所安,安而不擾,使而不勞,是以百姓勸業而樂公賦。”(牧:統治。公賦:國傢的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