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之不敢盈筐篋,苦怕龍神河伯惜。”詩句出處:《苔歌》;是唐朝詩人顧雲的作品。
檻前溪奪秋空色,百丈潭心數砂礫。松筠條條長碧苔, 苔色碧於溪水碧。波回梳開孔雀尾,根細貼著盤陀石。 撥浪輕拈出少時,一髻濃煙三四尺。山光日華亂相射, 靜縷藍鬐勻襞積。試把臨流抖擻看,琉璃珠子淚雙滴。 如看玉女洗頭處,解破雲鬟收未得。即是仙宮欲制六銖衣, 染絲未倩鮫人織。采之不敢盈筐篋,苦怕龍神河伯惜。 瓊蘇玉鹽爛漫煮,咽入丹田續靈液。會待功成插翅飛, 蓬萊頂上尋仙客。
|
【註釋】:
采:
(一)①采摘。《史記·伯夷列傳》:“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②開采。《漢書·食貨志下》:“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③收集。《論衡·自紀》:“非玉工珠師,莫能采得。”④選取。《史記·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⑤精神;神色。李白《白馬篇》:“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⑥同“彩”。彩色。李斯《諫逐客書》:“西蜀丹青不為采。”⑦彩色的綢緞。晁錯《論貴粟疏》:“(商賈)衣必文采,食必粱肉。”⑧指美麗的詞藻。《文心雕龍·情采》:“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經。”⑨博具的花色;彩頭。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擲采之骰有二,其法生於握槊,變於雙陸。”(握槊、雙陸:古代博戲。)因指賭註。⑩幸運;運氣。許棐《選官圖》詩:“縱有黃金無好采,也難平白到公卿。”(11)叫好聲。《水滸傳》第十回:“安排的好菜蔬,調和的好汁水,來吃的人都喝采。”(12)理會。後作“睬”。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13)木名。即櫟,通稱柞樹。《史記·李斯列傳》:“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斫。”(堂:屋基。) (二)cài 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禮記·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敢:
①勇敢;有膽氣。《莊子·盜蹠》:“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新唐書·石雄傳》:“少為牙校,敢毅善戰,氣蓋軍中。”②敢於;有膽量做某事。《漢書·趙充國傳》:“用兵深入敢戰者吉。”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左傳·宣公十二年》:“敢佈腹心。”(佈腹心:指講出心裡話。)④豈敢;怎敢。《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敬以待命,敢有貳心乎?”盈:
①充滿。《韓非子·說疑》:“以譽盈於國。”②豐滿;飽滿。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妹兮。”(姝:美麗。)③圓滿。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 以月盈虧可騐也。”④富裕;多餘。《抱樸子·行品》:“志唯務於盈利者,小人也。”⑤增長。《淮南子·俶真》:“盈縮舒卷,與時變化。”⑥滿足;自滿。《荀子·仲尼》:“志驕盈而輕舊怨。”[盈盈]1.儀態美好的樣子。古詩《青青河畔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牖 yǒu:窗戶。)2.水清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脈脈:仔細看的樣子。)苦:
(一)①苦菜。《詩經·唐風·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首陽:山名。)②苦味。與“甘”、“甜”相對。《國語·晉語一》:“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大:太。)③辛苦;勞苦。《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佚名《衣銘》:“桑蠶苦,女工難。”④痛苦。杜甫《石壕吏》:“婦啼一何苦。”⑤苦於。佚名《忼慨歌》:“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⑥刻苦;勤學。白居易《與元九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蓋:大概。)⑦甚;很。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gǔ 通“盬”。粗劣。《管子·小匡》:“辨其功苦。”(功:堅固。)龍:
(一)①我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頭有角,身有鱗。有腳可走,無翼能飛。《周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田:指地上。)②帝王的象征。杜甫《哀王孫》:“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高帝:漢高祖。隆準:高鼻梁。)白居易《長恨歌》:“天旋日轉回龍馭。”③八尺以上的馬;駿馬。張衡《東京賦》:“龍輅充庭,雲旗拂霓。”(輅:天子的車。雲旗:很高的旗。霓:副虹,借指空中。)④指傑出的人才。《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⑤二十八宿中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稱。⑥十二生肖之一。[龍鐘]1. 衰老、疲憊的樣子。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2. 潦倒、不得意的樣子。白居易《別微之於澧上》:“莫問龍鐘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3. 淚流縱橫的樣子。蔡邕《琴操》下:“空山歔欷,涕龍鐘兮。”(歔欷xū xī:哀嘆抽泣聲。)4.躑躅難行的樣子。 蘇頲《曉發方騫驛》:“傳置遠山蹊,龍鐘蹴澗泥。”(蹴cù:踐踏。)(二)lǒng 同“壟(lǒng)”。①岡壟。《孟子·公孫醜下》:“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賤丈夫:指貪利可鄙的男子。龍斷:斷而高的岡壟。)②獨占利益。《藝林伐山》:“私富貴之龍斷。” (三)chǒng 通“寵”。榮耀。《詩經》:“何天之龍。”神:
①天神。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論語·述而》:“禱爾於上下神祇。”②鬼神。《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見:現。)③指人死後的魂靈。《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④玄妙;神奇。《周易·系辭上》:“陰陽不測謂之神。”⑤心神;精神。《荀子·天論》:“形具而神生。”⑥表情;神態。《世說新語·簡傲》:“(王恬)神氣傲邁,瞭無相酬對意。”⑦形象;肖像。蔣驥《傳神秘要》:“傳神最大者,令彼隔幾而坐,可遠三四尺許,若小照,可遠五六尺,愈小愈宜遠。”⑧神韻。指文藝作品在境界上所表達出的情趣韻致。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蔑:無;沒有。)河:
①黃河的專稱。《尚書·禹貢》:“浮於濟(jǐ)漯(tà),達於河。”(濟、漯:都是水名。)《世說新語· 言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②河流的通稱。陸遊《十一月一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鐵馬:披甲的戰馬。)《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信著金石,義蓋山河。”③指銀河;天河。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伯:
①古代指一方之長。《尚書·盤庚下》:“邦伯師長。”(師:眾。)②泛指首領。《周禮·大宗伯》:“九命作伯。”(九命:官爵的最高一級。)③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④排行第一的。《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⑤稱父之兄。杜甫《醉歌行》:“汝伯何由發如漆?”⑥對父輩親友或長者的尊稱。《詩經·小雅·正月》:“將伯助予。”⑦稱丈夫之兄(今讀bǎi)。《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阿伯三個鼻子管,不曾捻著你的碗。”⑧通“霸(bà)”。春秋時代諸侯的盟主,即首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晉為伯。”又稱霸。《韓非子·難四》:“桓公,五伯之上也。”⑨通“佰(bǎi)”。一百。晁錯《論貴粟疏》:“亡(wú)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⑩通“陌(mò)”。田間小路。《漢書·食貨志上》:“壞井田,開仟伯。”(井田:井字形方塊田。仟:通“阡”。)[伯仲]1. 指排行的次序。兄弟之間。《禮記·檀弓上》:“五十以伯仲。”(五十歲就按排行的次序稱呼。)2. 比喻二者不相上下。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惜:
①痛惜;哀傷。《左傳·宣公二年》:“惜也,越竟乃免。”②愛惜。《韓非子·難二》:“夫惜草茅者耗禾穗。”③吝惜;舍不得。《呂氏春秋·長利》:“我國土也,為天下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