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詩句出處:《薊門行五首》;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勛 庸 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傢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座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 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 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發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 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
【註釋】:
羌:
①[名]我國古代西部的一個民族。《宋史·范仲淹傳》:“臣守邊數年,~人頗親愛臣。”②[助]用於句首。無實義。屈原《離騷》:“~內恕己以量人兮。”胡:
①獸頷下下垂的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儀禮·少牢饋食禮》:“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健傢室。”③代詞。1.何;什麼。《漢書·蕭何傳》:“相國胡大罪?”2. 為什麼;何故。《呂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統稱。司馬遷《報任安書》:“垂餌虎口,橫挑強胡。”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⑤古國名。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春秋時為楚所滅。《左傳·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滅胡。”[胡考]長壽。《詩經·周頌·絲衣》:“胡考之休。”(休:美。)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盡:
(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 (二)jǐn 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征:
①出征;遠行。《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②征伐。《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③爭奪;奪取。《商君書·開塞》:“當此時也,民務勝而力征。”④賦稅。《孟子·盡心下》:“有佈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⑤收稅。《禮記·王制》:“關市譏而不征。”(關:關卡。譏:稽查。)征戰:
出征,作戰。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幾人回。”戰:
①打仗;戰爭。《尚書·甘誓》:“大戰於甘。”②指與戰爭有關的。杜甫《北征》:“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③害怕得發抖。《漢書·高五王傳》:“(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股:腿。栗:顫抖。)幾:
(一)古人坐時憑依的器具。《詩經·大雅·公劉》:“俾筵俾幾。”(俾:使,使人。筵,幾:用如動詞。指鋪席、設幾。)《孟子·公孫醜下》:“隱幾而臥。”後指放置物件的小桌。蘇軾《雨中過舒教授》:“幾硯寒生霧。”《聊齋志異·促織》:“簾外設香幾。” (二)jǐ[幾幾]裝飾美盛的樣子。《詩經·豳風·狼跋》:“赤舄幾幾。”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歸:
(一)①出嫁;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②返回。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興:起來。)③送回;交還。《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假:借)④歸依;歸附。范仲淹《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如果沒有。)⑤結局;歸宿。《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二)kuì ①通“饋”。贈送。《論語·陽貨》:“(陽貨)歸孔子豚。”《史記·周本紀》:“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②通“愧”。慚愧。《戰國策·秦策一》:“狀有歸色。”歸。:
“歸。”詩句出處:《歸字謠》;是宋朝詩人袁去華的作品。 歸。隨分傢山有蕨薇。陶元亮,千載是吾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