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肅肅趨朝列,雍雍引帝求。

    “肅肅趨朝列,雍雍引帝求。”詩句出處:《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頌美馳千古,欽賢仰大猷。晉公標逸氣,汾水註長流。
    神與公忠節,天生將相儔。青雲本自負,赤縣獨推尤。
    禦史風逾勁,郎官草屢修。鵷鸞粉署起,鷹隼柏臺秋。
    出入交三事,飛鳴揖五侯。軍書陳上策,廷議借前籌。
    肅肅趨朝列,雍雍引帝求。一麾俄出守,千裡再分憂。
    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歌謠隨舉扇,旌旆逐鳴騶。
    郡國長河繞,川原大野幽。地連堯泰嶽,山向禹青州。
    汶上春帆渡,秦亭晚日愁。遺墟當少昊,懸象逼奎婁。
    即此逢清鑒,終然喜暗投。叨承解榻禮,更得問縑遊。
    高興陪登陟,嘉言忝獻酬。觀棋知戰勝,探象會冥搜。
    眺聽情何限,沖融惠勿休。隻應齊語默,寧肯問沉浮。
    然諾長懷季,棲遑輒累丘。平生感知己,方寸豈悠悠。

    【註釋】:

    肅:

    ①恭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從者肅而寬。”②揖拜;深深地作揖。《左傳·成公十六年》:“三肅使者而退。”③嚴正;認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賞罰肅而號令明。”④萎縮;蕭瑟;衰敗。張協《雜詩》:“天高萬物肅。”⑤引進;引導。《禮記·曲記上》:“主人肅客而入。”⑥敏捷。《國語·晉語七》:“知羊舌職之聰敏肅給也,使佐之。”

    肅肅:

    ①恭敬,肅敬。《禮記·樂記》:“夫~~,敬也。”②嚴正,整肅。《詩·小雅·黍苗》:“~~謝功,召伯營之。”③迅疾,迅速。《詩·召南·小星》:“~~宵征。”④蕭條,衰落。《莊子·田子方》:“至陰~~。”⑤狀鳥羽振動聲。《詩·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其羽。”

    肅:

    ①恭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從者肅而寬。”②揖拜;深深地作揖。《左傳·成公十六年》:“三肅使者而退。”③嚴正;認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賞罰肅而號令明。”④萎縮;蕭瑟;衰敗。張協《雜詩》:“天高萬物肅。”⑤引進;引導。《禮記·曲記上》:“主人肅客而入。”⑥敏捷。《國語·晉語七》:“知羊舌職之聰敏肅給也,使佐之。”

    趨:

    (一)①疾行;快步走。《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接輿]趨而辟(bì)之,不得與之言。”(接輿:楚人名。辟:同“避”。)②禮節性地小步快走,以示恭敬。《莊子·說劍》:“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③奔赴。翁大立《吳謳》:“侵晨趨城府,薄暮遍鄉鄰。”④追求;投向。《淮南子·原道》:“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葛洪《抱樸子 · 外篇·交際》:“世俗之人,交不論志,逐名趨勢。”⑤趨向。蘇洵《六國論》:“日削月割,以趨於亡。”[趨舍]進退。《韓非子·解老》:“人無愚智,莫不有趨舍。” (二)cù 同“促”。①催促。《漢書·高帝紀上》:“若不趨降漢,今為虜矣。”②急速。《莊子·徐無鬼》:“王命相者趨射之。”③短。《莊子·外物》:“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

    朝:

    (一)①朝見。《禮記·內則》:“昧爽而朝。”②拜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qióng)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臨邛:地名。令:縣令。繆:詐。)③朝廷。《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④朝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⑤政事。《西京雜記》卷一:“上(漢武帝)時服此裘以聽朝。”(服:穿。)⑥官府大堂。《後漢書·劉寵傳》:“山谷鄙生,未嘗識郡朝。”⑦介詞。面對;向。[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朝曾在這裡建都。 (二)zhāo ①早晨。《詩經·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②日;天。白居易《長恨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列:

    ①分解;割裂;分割。後作“裂”。《管子·五輔》:“博帶梨,大袂(mèi)列。”(梨:割。)《荀子·哀公問》:“東野畢之馬佚,兩驂列。”②行列;隊列。《荀子·議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又位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③陳列;排列。《呂氏春秋·孝行》:“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④類別;范圍。韓愈《答呂毉山人書》:“不當在弟子之列。”《史記·李斯列傳》:“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⑤安排到某類之中。《史記·孟嘗君列傳》:“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⑥眾;諸。梅堯臣《送京西轉運李刑部》:“列藩環王都。”(藩:藩國。)鄒陽《上書吳王》:“列郡不相親,萬室不相救也。”⑦通“烈”。1.為正義而死難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貪夫徇財兮,列士徇名。”2.猛烈;強烈。《漢書·王莽傳上》:“列風雷雨不迷。”

    雍:

    ①和諧;和睦。《尚書 · 無逸》:“言乃雍。”曾鞏《吳太初哀詞》:“父母之歡兮,兄弟以雍。”②古代天子祭祀畢撤去祭品或食畢撤膳時所奏唱的樂歌。《淮南子·主術》:“奏雍而徹。”③通“饔”。熟食;早餐。《墨子·七患》:“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雍食而不盛。”④通“壅”。堵塞。《漢書·匈奴傳》:“隔以山谷,雍以沙幕。”(沙幕:沙漠。)⑤通“擁”。擁有。《戰國策·秦策五》:“雍天下之國。”[雍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西、陜西至青海、甘肅一帶。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雍容]1.儀態大方,從容不迫。《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雍容閑雅甚都。”(閑:通“嫻”。文雅。都:美好。)《漢書·薛宣傳》:“進止雍容。”(進止:進和退)2.形容華貴,有威儀。《後漢書·列女傳·王霸妻》:“車馬服從,雍容如也。”

    引:

    ①開弓。《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②伸長;延續。《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領:脖子。)③引導;率領。《史記·秦始皇本紀》:“引兵欲攻燕。”又《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④避開;退卻。《戰國策·趙策三》:“秦軍引而去。”⑤持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嬰引卮(zhī)酒進上。”(卮:酒器。上:指皇帝。)⑥引用;援引。諸葛亮《前出師表》:“引喻失義。”王充《論衡· 問孔》:“子遊引前言以距孔子。”(距:反駁。)⑦樂曲。馬融《長笛賦》:“故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⑧文體之一。略同“序”。王勃《滕王閣序》:“恭疏短引。”(疏:陳述。)⑨引薦;推舉。《後漢書 ·李膺傳》:“故引用天下名士。”⑩量詞。舊長度單位。十丈為一引。

    帝:

    ①天帝。古人或宗教徒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為帝。《尚書·呂刑》:“上帝監民。”屈原《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②君主;皇帝。《戰國策·趙策三》:“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四年》:“帝每勸以讀書,(趙)普遂手不釋卷。”

    求:

    ①尋覓。《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嚶:鳥鳴聲。)《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②追求。《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著。思服:想念。)③乞求;請求。《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④要求;需求。《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⑤選擇;選取。《論衡·譏日》:“作車不求良辰,裁衣獨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輕重之實也。”⑥證討。《詩經·大雅·江漢》:“匪安匪遊,淮夷來求。”⑦通“逑”。聚。《詩經·小雅·桑扈》:“萬福來求。”


    上一篇: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下一篇: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
  • 肃肃趋朝列,雍雍引帝求。

    “肃肃趋朝列,雍雍引帝求。”诗句出处:《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是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

    颂美驰千古,钦贤仰大猷。晋公标逸气,汾水注长流。
    神与公忠节,天生将相俦。青云本自负,赤县独推尤。
    御史风逾劲,郎官草屡修。鹓鸾粉署起,鹰隼柏台秋。
    出入交三事,飞鸣揖五侯。军书陈上策,廷议借前筹。
    肃肃趋朝列,雍雍引帝求。一麾俄出守,千里再分忧。
    不改任棠水,仍传晏子裘。歌谣随举扇,旌旆逐鸣驺。
    郡国长河绕,川原大野幽。地连尧泰岳,山向禹青州。
    汶上春帆渡,秦亭晚日愁。遗墟当少昊,悬象逼奎娄。
    即此逢清鉴,终然喜暗投。叨承解榻礼,更得问缣游。
    高兴陪登陟,嘉言忝献酬。观棋知战胜,探象会冥搜。
    眺听情何限,冲融惠勿休。只应齐语默,宁肯问沉浮。
    然诺长怀季,栖遑辄累丘。平生感知己,方寸岂悠悠。

    【注释】:

    肃:

    ①恭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从者肃而宽。”②揖拜;深深地作揖。《左传·成公十六年》:“三肃使者而退。”③严正;认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赏罚肃而号令明。”④萎缩;萧瑟;衰败。张协《杂诗》:“天高万物肃。”⑤引进;引导。《礼记·曲记上》:“主人肃客而入。”⑥敏捷。《国语·晋语七》:“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肃肃:

    ①恭敬,肃敬。《礼记·乐记》:“夫~~,敬也。”②严正,整肃。《诗·小雅·黍苗》:“~~谢功,召伯营之。”③迅疾,迅速。《诗·召南·小星》:“~~宵征。”④萧条,衰落。《庄子·田子方》:“至阴~~。”⑤状鸟羽振动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其羽。”

    肃:

    ①恭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从者肃而宽。”②揖拜;深深地作揖。《左传·成公十六年》:“三肃使者而退。”③严正;认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赏罚肃而号令明。”④萎缩;萧瑟;衰败。张协《杂诗》:“天高万物肃。”⑤引进;引导。《礼记·曲记上》:“主人肃客而入。”⑥敏捷。《国语·晋语七》:“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趋:

    (一)①疾行;快步走。《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接舆]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接舆:楚人名。辟:同“避”。)②礼节性地小步快走,以示恭敬。《庄子·说剑》:“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③奔赴。翁大立《吴讴》:“侵晨趋城府,薄暮遍乡邻。”④追求;投向。《淮南子·原道》:“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葛洪《抱朴子 · 外篇·交际》:“世俗之人,交不论志,逐名趋势。”⑤趋向。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趋舍]进退。《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 (二)cù 同“促”。①催促。《汉书·高帝纪上》:“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②急速。《庄子·徐无鬼》:“王命相者趋射之。”③短。《庄子·外物》:“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

    朝:

    (一)①朝见。《礼记·内则》:“昧爽而朝。”②拜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qióng)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临邛:地名。令:县令。缪:诈。)③朝廷。《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④朝代。杜甫《诸将》:“汉朝陵墓对南山。”⑤政事。《西京杂记》卷一:“上(汉武帝)时服此裘以听朝。”(服:穿。)⑥官府大堂。《后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⑦介词。面对;向。[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朝曾在这里建都。 (二)zhāo ①早晨。《诗经·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②日;天。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列:

    ①分解;割裂;分割。后作“裂”。《管子·五辅》:“博带梨,大袂(mèi)列。”(梨:割。)《荀子·哀公问》:“东野毕之马佚,两骖列。”②行列;队列。《荀子·议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又位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③陈列;排列。《吕氏春秋·孝行》:“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④类别;范围。韩愈《答吕毉山人书》:“不当在弟子之列。”《史记·李斯列传》:“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⑤安排到某类之中。《史记·孟尝君列传》:“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⑥众;诸。梅尧臣《送京西转运李刑部》:“列藩环王都。”(藩:藩国。)邹阳《上书吴王》:“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⑦通“烈”。1.为正义而死难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贪夫徇财兮,列士徇名。”2.猛烈;强烈。《汉书·王莽传上》:“列风雷雨不迷。”

    雍:

    ①和谐;和睦。《尚书 · 无逸》:“言乃雍。”曾巩《吴太初哀词》:“父母之欢兮,兄弟以雍。”②古代天子祭祀毕撤去祭品或食毕撤膳时所奏唱的乐歌。《淮南子·主术》:“奏雍而彻。”③通“饔”。熟食;早餐。《墨子·七患》:“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④通“壅”。堵塞。《汉书·匈奴传》:“隔以山谷,雍以沙幕。”(沙幕:沙漠。)⑤通“拥”。拥有。《战国策·秦策五》:“雍天下之国。”[雍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西、陕西至青海、甘肃一带。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雍容]1.仪态大方,从容不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雍容闲雅甚都。”(闲:通“娴”。文雅。都:美好。)《汉书·薛宣传》:“进止雍容。”(进止:进和退)2.形容华贵,有威仪。《后汉书·列女传·王霸妻》:“车马服从,雍容如也。”

    引:

    ①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②伸长;延续。《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领:脖子。)③引导;率领。《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④避开;退却。《战国策·赵策三》:“秦军引而去。”⑤持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引卮(zhī)酒进上。”(卮:酒器。上:指皇帝。)⑥引用;援引。诸葛亮《前出师表》:“引喻失义。”王充《论衡· 问孔》:“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距:反驳。)⑦乐曲。马融《长笛赋》:“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⑧文体之一。略同“序”。王勃《滕王阁序》:“恭疏短引。”(疏:陈述。)⑨引荐;推举。《后汉书 ·李膺传》:“故引用天下名士。”⑩量词。旧长度单位。十丈为一引。

    帝:

    ①天帝。古人或宗教徒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为帝。《尚书·吕刑》:“上帝监民。”屈原《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②君主;皇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四年》:“帝每劝以读书,(赵)普遂手不释卷。”

    求:

    ①寻觅。《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鸟鸣声。)《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②追求。《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着。思服:想念。)③乞求;请求。《战国策·赵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④要求;需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⑤选择;选取。《论衡·讥日》:“作车不求良辰,裁衣独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轻重之实也。”⑥证讨。《诗经·大雅·江汉》:“匪安匪游,淮夷来求。”⑦通“逑”。聚。《诗经·小雅·桑扈》:“万福来求。”


    上一篇: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下一篇: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

  • 上一篇: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下一篇: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