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出鎮兼方伯,承傢復列侯。

    “出鎮兼方伯,承傢復列侯。”詩句出處:《奉酬睢陽李太守》;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公族稱王佐,朝經允帝求。本枝疆我李,盤石冠諸劉。
    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系高周柱史,名重晉陽秋。
    華省膺推擇,青雲寵宴遊。握蘭多具美,前席有嘉謀。
    賦得黃金賜,言皆白璧酬。著鞭驅駟馬,操刃解全牛。
    出鎮兼方伯,承傢復列侯。朝瞻孔北海,時用杜荊州。
    廣固才登陟,毗陵忽阻修。三臺冀入夢,四嶽尚分憂。
    郡邑連京口,山川望石頭。海門當建節,江路引鳴騶。
    俗見中興理,人逢至道休。先移白額橫,更息赭衣偷。
    梁國歌來晚,徐方怨不留。豈伊齊政術,將以變澆浮。
    訟簡知能吏,刑寬察要囚。坐堂風偃草,行縣雨隨輈。
    地是蒙莊宅,城遺閼伯丘。孝王馀井徑,微子故田疇。
    冬至招搖轉,天寒螮蝀收。猿巖飛雨雪,兔苑落梧楸。
    列戟霜侵戶,褰幃月在鉤。好賢常解榻,乘興每登樓。
    逸足橫千裡,高談註九流。詩題青玉案,衣贈黑貂裘。
    窮巷軒車靜,閑齋耳目愁。未能方管樂,翻欲慕巢由。
    講德良難敵,觀風豈易儔。寸心仍有適,江海一扁舟。

    【註釋】:

    出:

    ①出去;從裡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達。《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靈、承恩:皆館名。)③超過;超越。《論語· 鄉黨》:“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與元九書》:“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④發出。《商君書·更法》:“於是遂出墾草令。”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荀子·富國》:“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⑥產生;發生。《荀子·勸學》:“肉腐出蟲。”(腐:腐爛。)⑦出現;露出。葛洪《抱樸子·外篇· 省煩》:“枝分葉散,重出互見。”(重:重復。)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貨志上五》:“又農民出錢,難於出力。”(比出力困難。)曹操《收租調令》:“戶出絹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來源於某書。《後漢書·孔融傳》:“(曹操)後問出何經典。”⑩舊指離棄妻子。《孟子· 離婁下》:“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11)指花瓣。《宋書·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花雪:雪花。)[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出閤]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穠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

    鎮:

    ①壓。《漢書·枚乘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②用以壓物的東西。《楚辭 · 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用白玉石作壓座席的東西。)③壓抑;抑制。《楚辭·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④安定。《史記·高祖本紀》:“鎮國傢,撫百姓。”(柔:懷柔。邇:近。)⑤鎮守。《三國志·吳書·宗室傳論》:“鎮據邊陲,克堪厥任。”(邊陲:邊疆。克:能。厥:其。)⑥重要或險要的地方。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之四:“白帝高為三峽鎮。”⑦集市。《宋史·嶽飛傳》:“飛進軍朱仙鎮。”⑧時常;長久。柳永《傾杯》:“情知道世上,難使皓月長圓,彩雲鎮住。”⑨表示整段時間。朱熹《邵武道中》:“不惜容鬢凋,鎮日長空饑。”

    兼:

    ①同時具有或得到。《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並宇,兼聽萬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儀禮·聘禮》:“其實棗蒸栗擇,兼執之以進。”(擇:挑選。)②兩倍;加倍。張衡《西京賦》:“鬻(yù)者兼贏,求者不匱。”(鬻:賣。贏:贏利。)③吞並;兼並。曹操《置屯田令》:“秦人以急農兼天下。”(急農:把農業生產放在重要地位。)《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輕兵兼道而出,掩其不意。”(兼道:指加倍趕路。)④盡;竭盡。曾鞏《謝章學士書》:“兼收並采,不遺偏才一曲之人。”

    方:

    (一)①並列。《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圓。表面積。《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③正方;方形。與圓相對。《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⑤方面。《楚辭·九辯》:“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怵惕:戒懼。)⑥正直。《新語·慎微》:“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⑦地區;區域。黃宗羲《柳敬亭傳》:“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⑧指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⑨方法;辦法。《荀子·大略》:“博學而無方。”⑩藥方;處方。《後漢書·華佗傳》:“精於方藥。”(11)道理。《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尚:尊崇。)(12)比擬;比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票(piāo)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票騎:指霍去病。)(13)副詞。1.正在。《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 剛剛。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方成草。”3. 就要。《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治:訓練。會獵:一同打獵,是交戰的婉辭。)(14)介詞。正當。《莊子·養生主》:“方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

    方伯:

    ①一方諸侯的領袖。《禮記·王制》:“千裡之外設~~。”②泛指地方長官。《宋書·武帝紀》:“甘言詫~~,襲之以輕兵,遂使席上靡款懷之士,閫外無自信諸侯。”

    伯:

    ①古代指一方之長。《尚書·盤庚下》:“邦伯師長。”(師:眾。)②泛指首領。《周禮·大宗伯》:“九命作伯。”(九命:官爵的最高一級。)③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④排行第一的。《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⑤稱父之兄。杜甫《醉歌行》:“汝伯何由發如漆?”⑥對父輩親友或長者的尊稱。《詩經·小雅·正月》:“將伯助予。”⑦稱丈夫之兄(今讀bǎi)。《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阿伯三個鼻子管,不曾捻著你的碗。”⑧通“霸(bà)”。春秋時代諸侯的盟主,即首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晉為伯。”又稱霸。《韓非子·難四》:“桓公,五伯之上也。”⑨通“佰(bǎi)”。一百。晁錯《論貴粟疏》:“亡(wú)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⑩通“陌(mò)”。田間小路。《漢書·食貨志上》:“壞井田,開仟伯。”(井田:井字形方塊田。仟:通“阡”。)[伯仲]1. 指排行的次序。兄弟之間。《禮記·檀弓上》:“五十以伯仲。”(五十歲就按排行的次序稱呼。)2. 比喻二者不相上下。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承:

    ①捧著;托著。《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kè)承飲。”(榼:酒器。)范曄《後漢書·張衡傳》:“下有蟾蜍,張口承之。”②奉;敬奉。《魏書·楊播傳》:“承候安否。”(候:問候。)《新唐書·百官志二》:“四夷朝見,則承詔勞問。”(四夷:四方部族。詔:皇帝的詔令。勞:慰勞。)③受;接受。《左傳·僖公十五年》:“茍列定矣,敢不承命?”④敬詞。蒙;蒙受。《儒林外史》第四回:“極承老先生厚愛。”⑤承擔;擔負。方苞《獄中雜記》:“其鄉人有殺人者,因代承之。”⑥繼承;繼續。司馬光《訓儉示康》:“吾本寒傢,世以清白相承。”《後漢書·班彪傳》:“漢承秦制,改立郡縣。”陸機《梁甫吟》:“四運循環轉,寒暑自相承。”(四運:四季。)⑦通“乘”。趁著。《荀子·王制》:“伺強大之間,承強大之敝。”(伺:觀察。間:縫隙。敝:指衰敗。)⑧通“丞”。輔助。《左傳·哀公十八年》:“使帥師而行,請承。”[承乏]在任官吏常用的謙辭。言所任職位一時無適當人選,暫由自己充數。潘嶽《秋興賦》:“攝官承乏,猥廁朝列。”[承風]1.接受教化。班固《漢書·王莽傳》:“於是小大鄉和,承風從化。”2.言迎合上官的意圖。《後漢書·龐參傳》:“參名忠直,數為左右所陷毀,以所舉用忤帝旨,司隸承風案之。”

    傢:

    ①傢;傢庭。《尚書·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傢。”《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②傢庭的住所。杜甫《苦雨》:“群木水光下,萬傢雲氣中。”③卿大夫的采邑。《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傢者,不患寡而患不均。”④學術流派。《荀子·解蔽》:“今諸侯異政,百傢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

    復:

    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

    列:

    ①分解;割裂;分割。後作“裂”。《管子·五輔》:“博帶梨,大袂(mèi)列。”(梨:割。)《荀子·哀公問》:“東野畢之馬佚,兩驂列。”②行列;隊列。《荀子·議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又位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③陳列;排列。《呂氏春秋·孝行》:“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④類別;范圍。韓愈《答呂毉山人書》:“不當在弟子之列。”《史記·李斯列傳》:“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⑤安排到某類之中。《史記·孟嘗君列傳》:“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⑥眾;諸。梅堯臣《送京西轉運李刑部》:“列藩環王都。”(藩:藩國。)鄒陽《上書吳王》:“列郡不相親,萬室不相救也。”⑦通“烈”。1.為正義而死難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貪夫徇財兮,列士徇名。”2.猛烈;強烈。《漢書·王莽傳上》:“列風雷雨不迷。”

    侯:

    (一)①古代舉行射禮所用的箭靶。“侯”指射佈,射佈的靶心叫“鵠(gǔ)”或“的”,以皮革或佈制成。《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張。”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漢代以後僅次於王的爵位。《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征之。”③諸侯的通稱。《詩經·衛風·碩人》:“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子:女兒。東宮:指齊太子。姨:妻的姊妹。)④泛指達官貴人。杜荀鶴《與友人對酒吟》:“客路如天遠,侯門似海深。”(二)hòu [閩侯]縣名,屬福建省。


    上一篇:肃肃趋朝列,雍雍引帝求。

    下一篇: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
  • 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

    “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诗句出处:《奉酬睢阳李太守》;是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

    公族称王佐,朝经允帝求。本枝疆我李,盘石冠诸刘。
    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系高周柱史,名重晋阳秋。
    华省膺推择,青云宠宴游。握兰多具美,前席有嘉谋。
    赋得黄金赐,言皆白璧酬。著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朝瞻孔北海,时用杜荆州。
    广固才登陟,毗陵忽阻修。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郡邑连京口,山川望石头。海门当建节,江路引鸣驺。
    俗见中兴理,人逢至道休。先移白额横,更息赭衣偷。
    梁国歌来晚,徐方怨不留。岂伊齐政术,将以变浇浮。
    讼简知能吏,刑宽察要囚。坐堂风偃草,行县雨随輈。
    地是蒙庄宅,城遗阏伯丘。孝王馀井径,微子故田畴。
    冬至招摇转,天寒螮蝀收。猿岩飞雨雪,兔苑落梧楸。
    列戟霜侵户,褰帏月在钩。好贤常解榻,乘兴每登楼。
    逸足横千里,高谈注九流。诗题青玉案,衣赠黑貂裘。
    穷巷轩车静,闲斋耳目愁。未能方管乐,翻欲慕巢由。
    讲德良难敌,观风岂易俦。寸心仍有适,江海一扁舟。

    【注释】:

    出:

    ①出去;从里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达。《汉书·霍光传》:“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灵、承恩:皆馆名。)③超过;超越。《论语· 乡党》:“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与元九书》:“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④发出。《商君书·更法》:“于是遂出垦草令。”⑤指天然生长或人工生产。《荀子·富国》:“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⑥产生;发生。《荀子·劝学》:“肉腐出虫。”(腐:腐烂。)⑦出现;露出。葛洪《抱朴子·外篇· 省烦》:“枝分叶散,重出互见。”(重:重复。)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货志上五》:“又农民出钱,难于出力。”(比出力困难。)曹操《收租调令》:“户出绢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来源于某书。《后汉书·孔融传》:“(曹操)后问出何经典。”⑩旧指离弃妻子。《孟子· 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11)指花瓣。《宋书·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独六出。”(花雪:雪花。)[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出閤]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秾华可尚,出閤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镇:

    ①压。《汉书·枚乘传》:“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②用以压物的东西。《楚辞 · 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用白玉石作压座席的东西。)③压抑;抑制。《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④安定。《史记·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柔:怀柔。迩:近。)⑤镇守。《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论》:“镇据边陲,克堪厥任。”(边陲:边疆。克:能。厥:其。)⑥重要或险要的地方。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白帝高为三峡镇。”⑦集市。《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⑧时常;长久。柳永《倾杯》:“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住。”⑨表示整段时间。朱熹《邵武道中》:“不惜容鬓凋,镇日长空饥。”

    兼:

    ①同时具有或得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并宇,兼听万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仪礼·聘礼》:“其实枣蒸栗择,兼执之以进。”(择:挑选。)②两倍;加倍。张衡《西京赋》:“鬻(yù)者兼赢,求者不匮。”(鬻:卖。赢:赢利。)③吞并;兼并。曹操《置屯田令》:“秦人以急农兼天下。”(急农:把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轻兵兼道而出,掩其不意。”(兼道:指加倍赶路。)④尽;竭尽。曾巩《谢章学士书》:“兼收并采,不遗偏才一曲之人。”

    方:

    (一)①并列。《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圆。表面积。《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③正方;方形。与圆相对。《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⑤方面。《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怵惕:戒惧。)⑥正直。《新语·慎微》:“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⑦地区;区域。黄宗羲《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⑧指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⑨方法;办法。《荀子·大略》:“博学而无方。”⑩药方;处方。《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11)道理。《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尚:尊崇。)(12)比拟;比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票(piāo)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票骑:指霍去病。)(13)副词。1.正在。《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方攻陈留。”2. 刚刚。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方成草。”3. 就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治:训练。会猎:一同打猎,是交战的婉辞。)(14)介词。正当。《庄子·养生主》:“方此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传·哀公十七年》:“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

    方伯:

    ①一方诸侯的领袖。《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②泛指地方长官。《宋书·武帝纪》:“甘言诧~~,袭之以轻兵,遂使席上靡款怀之士,阃外无自信诸侯。”

    伯:

    ①古代指一方之长。《尚书·盘庚下》:“邦伯师长。”(师:众。)②泛指首领。《周礼·大宗伯》:“九命作伯。”(九命:官爵的最高一级。)③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④排行第一的。《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⑤称父之兄。杜甫《醉歌行》:“汝伯何由发如漆?”⑥对父辈亲友或长者的尊称。《诗经·小雅·正月》:“将伯助予。”⑦称丈夫之兄(今读bǎi)。《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阿伯三个鼻子管,不曾捻着你的碗。”⑧通“霸(bà)”。春秋时代诸侯的盟主,即首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为伯。”又称霸。《韩非子·难四》:“桓公,五伯之上也。”⑨通“佰(bǎi)”。一百。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⑩通“陌(mò)”。田间小路。《汉书·食货志上》:“坏井田,开仟伯。”(井田:井字形方块田。仟:通“阡”。)[伯仲]1. 指排行的次序。兄弟之间。《礼记·檀弓上》:“五十以伯仲。”(五十岁就按排行的次序称呼。)2. 比喻二者不相上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承:

    ①捧着;托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kè)承饮。”(榼:酒器。)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②奉;敬奉。《魏书·杨播传》:“承候安否。”(候:问候。)《新唐书·百官志二》:“四夷朝见,则承诏劳问。”(四夷:四方部族。诏:皇帝的诏令。劳:慰劳。)③受;接受。《左传·僖公十五年》:“苟列定矣,敢不承命?”④敬词。蒙;蒙受。《儒林外史》第四回:“极承老先生厚爱。”⑤承担;担负。方苞《狱中杂记》:“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⑥继承;继续。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后汉书·班彪传》:“汉承秦制,改立郡县。”陆机《梁甫吟》:“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四运:四季。)⑦通“乘”。趁着。《荀子·王制》:“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伺:观察。间:缝隙。敝:指衰败。)⑧通“丞”。辅助。《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承乏]在任官吏常用的谦辞。言所任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承风]1.接受教化。班固《汉书·王莽传》:“于是小大乡和,承风从化。”2.言迎合上官的意图。《后汉书·庞参传》:“参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

    家:

    ①家;家庭。《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②家庭的住所。杜甫《苦雨》:“群木水光下,万家云气中。”③卿大夫的采邑。《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④学术流派。《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复:

    ①返回;回归。《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②恢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③报复。《孟子·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④回报;回复。《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⑤副词。再;又。曹植《送应氏》:“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免除赋税徭役。《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

    列:

    ①分解;割裂;分割。后作“裂”。《管子·五辅》:“博带梨,大袂(mèi)列。”(梨:割。)《荀子·哀公问》:“东野毕之马佚,两骖列。”②行列;队列。《荀子·议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又位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③陈列;排列。《吕氏春秋·孝行》:“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④类别;范围。韩愈《答吕毉山人书》:“不当在弟子之列。”《史记·李斯列传》:“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⑤安排到某类之中。《史记·孟尝君列传》:“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⑥众;诸。梅尧臣《送京西转运李刑部》:“列藩环王都。”(藩:藩国。)邹阳《上书吴王》:“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⑦通“烈”。1.为正义而死难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贪夫徇财兮,列士徇名。”2.猛烈;强烈。《汉书·王莽传上》:“列风雷雨不迷。”

    侯:

    (一)①古代举行射礼所用的箭靶。“侯”指射布,射布的靶心叫“鹄(gǔ)”或“的”,以皮革或布制成。《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汉代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③诸侯的通称。《诗经·卫风·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子:女儿。东宫:指齐太子。姨:妻的姊妹。)④泛指达官贵人。杜荀鹤《与友人对酒吟》:“客路如天远,侯门似海深。”(二)hòu [闽侯]县名,属福建省。


    上一篇:肃肃趋朝列,雍雍引帝求。

    下一篇: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

  • 上一篇:肃肃趋朝列,雍雍引帝求。

    下一篇: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