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吏道迫,行邁旅心悲。”詩句出處:《奉酬睢陽路太守見贈之作》;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盛才膺命代,高價動良時。帝簡登藩翰,人和發詠思。 神仙去華省,鵷鷺憶丹墀。清凈能無事,優遊即賦詩。 江山紛想像,雲物共萎蕤。逸氣劉公幹,玄言向子期。 多慚汲引速,翻愧激昂遲。相馬知何限,登龍反自疑。 風塵吏道迫,行邁旅心悲。拙疾徒為爾,窮愁欲問誰。 秋庭一片葉,朝鏡數莖絲。州縣甘無取,丘園悔莫追。 瓊瑤生篋笥,光景借茅茨。他日青霄裡,猶應訪所知。
|
【註釋】:
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風塵:
①風沙,塵土。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京洛多~~,素衣化為緇。”②喻指戰亂。《漢書·終軍傳》:“邊境時有~~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③喻指宦途。戴叔倫《贈殷亮》:“山中舊宅無人住,來往~~共白頭。”④喻指讒言。《南齊書·謝朓傳》:“遂復構~~,妄惑朱紫,詆貶朝政,疑間親賢。”⑤喻指妓女。《聊齋志異·彭海秋》:“君勿以~~可棄,遂舍念苦海人。”塵:
①灰塵;塵土。晁錯《論貴粟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②污染。蘇軾《笏記》:“既塵美職,復玷名藩。”(藩:藩鎮。)③蹤跡;業績。《宋史·南唐李氏世傢》:“思追巢、許之餘塵。”④世俗。宗教稱俗世,隱者稱仕途皆曰塵。《紅樓夢》第一回:“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⑤比喻戰爭;禍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洪武爺: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煙塵”連用,義同。高適《燕歌行》:“漢傢煙塵在東北。”⑥重量單位。一分的萬萬分之一。《清史稿·時憲志一》:“微、塵、秒、忽,雖屬無幾,而總計之,便集少成多。”吏:
①古代官員的通稱。《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於猛火。”(君王的官吏喪失德行,對於百姓比烈火還厲害。)賈誼《新書·大政上》:“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②低級官吏或官府的差役。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史記·李斯列傳》:“為郡小吏。”道:
(一)①道路。《史記·陳涉世傢》:“會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徑。《左傳·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會:約會。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裡。”④方法;途徑。《論語·裡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⑤技藝。《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⑥宇宙萬物的本原。《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⑦規律;道理。《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循:遵照。貳:不專一。)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論語·裡仁》:“吾道一以貫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義。徐階《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古道日淪替,群諛紛追隨。”(淪:淪亡。替:衰落。諛:阿諛,奉承。)(11)道傢。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術。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子若學道,即有仙分。”(13)行政區劃名。1.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14)說;講述。《鹽鐵論·遵道》:“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15)量詞。用於命令、題目等。《新唐書·選舉志》:“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決:河流決口。克:能。)2. 引導。《漢書·張騫傳》:“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政:政令。齊:整頓。免:免於犯罪。)③介詞。從;由。《漢書·淮南王安傳》:“諸使者道長安來,為妄妖言。”迫:
①靠近;接近。《墨子·備穴》:“下迫地。”②逼迫;強迫。《孟子·滕文公下》:“迫,斯可見矣。”③催促。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能事:擅長的事。)④危急;緊迫。《莊子·山木》:“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④狹窄。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行邁:
行走,遠行。《詩·王風·黍離》:“~~靡靡,中心搖搖。”邁:
①行;遠行。《詩經·王風·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行:道路。靡靡:緩慢的樣子。搖搖:心神不定的樣子。)特指巡行。《詩經·周頌·時邁》:“時邁其邦。”(邦:邦國。)②遠。屈原《九章·哀郢》:“美超遠而逾邁。”(美:指賢人。超遠:指疏遠。逾:通“愈”。更加。)③超過;超越。《三國志 · 魏書 · 高堂隆傳》:“則三王可邁,五帝可越。”④時光消逝。《詩經·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邁。”又為年老。《三國志·魏書·曹真傳附曹爽》:“臣雖朽邁,敢忘往言?”⑤通“勱”。勉勵。《左傳·莊公八年》:“皋陶邁種德。”(皋陶gāo yáo:舜的法官。種:樹立。)旅:
①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一般以五百人為旅。《孫子·謀攻》:“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旅:指降服全旅。破旅:指擊潰敵旅。)又泛指軍隊。《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②眾;眾多。《說苑·辨物》:“不群居,不旅行。”③共同;一齊。《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④旅行;寄居。《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范仲淹《嶽陽樓記》:“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檣:桅桿。楫:槳。)⑤陳列;排列。《儀禮·燕禮》:“賓以旅酬於西階上。”⑥祭祀。《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悲:
①哀痛;悲傷。《禮記· 問喪》:“夫悲哀在中,故形變於外也。”《韓非子·和氏獻璧》:“子奚哭之悲也?”(奚:為何。)②同情;憐憫。柳宗元《捕蛇者說》:“(蔣氏)言之,貌若甚戚者。餘悲之。”(戚:悲哀。)③眷戀。《漢書·高祖紀下》:“遊子悲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