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久歌聲怨咽,殘月,菊冷露微微。”詩句出處:《荷葉杯》;是唐朝詩人顧夐的作品。
春盡小庭花落,寂寞,憑檻斂雙眉。忍教成病憶佳期, 知摩知,知摩知。 歌發誰傢筵上,寥亮,別恨正悠悠。蘭釭背帳月當樓, 愁摩愁,愁摩愁。 弱柳好花盡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滿身蘭麝撲人香, 狂摩狂,狂摩狂。 記得那時相見,膽戰,鬢亂四肢柔。泥人無語不抬頭, 羞摩羞,羞摩羞。 夜久歌聲怨咽,殘月,菊冷露微微。看看濕透縷金衣, 歸摩歸,歸摩歸。 我憶君詩最苦,知否,字字盡關心。紅箋寫寄表情深, 吟摩吟,吟摩吟。 金鴨香濃鴛被,枕膩,小髻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 憐摩憐,憐摩憐。 曲砌蝶飛煙暖,春半,花發柳垂條。花如雙臉柳如腰, 嬌摩嬌,嬌摩嬌。 一去又乖期信,春盡,滿院長莓苔。手挪裙帶獨裴回, 來摩來,來摩來。
|
【註釋】:
久:
①時間長。《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史記·陳涉世傢》:“悵恨久之。”《論語·述而》:“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②久留。《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③久戰。《商君書·戰法》:“攻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歌:
①唱歌;歌唱。《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②歌曲;歌謠以及能唱的詩。許渾《夜泊永樂有懷》:“吳娃齊唱采蓮歌。”③贊頌;歌詠。班固《兩都賦·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怨:
①仇恨。《荀子·正論》:“桀紂者,民之怨賊也。”②埋怨;責怪。《荀子·法行》:“怨天者無識。”③哀怨。楊萬裡《聞子規》:“怨笛哀箏總不如,一聲聲徹九天虛。”④通“蘊”。蘊積;積蓄。《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咽:
(一)①咽頭,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位於鼻腔、口腔的後方,喉的上方。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稱咽喉。《夢溪筆談·藥議》:“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則納飲食,喉則通氣。”②喻形勢險要之地。《戰國策·秦策四》:“韓,天下之咽喉。”(二)yè ①阻塞。劉向《新序·雜事》:“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②聲音阻塞或低微。孟郊《古怨別》:“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殘:
①傷害;殺害。柳宗元《斷刑論》:“秋冬之有霜雪也,舉草木而殘之。”(舉:全部。)②毀壞;破壞。《荀子·榮辱》:“鬥者……室傢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立:立刻;馬上。)③殘暴;殘忍。《史記· 張耳傳》:“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④指殘暴的人。《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將軍以神武雄才……當橫行天下,為漢傢除殘去穢。”⑤殘缺;不完整。《後漢書·儒林列傳》:“禮樂分崩,典文殘落。”⑥剩餘;殘餘。方幹《送饒州王司法之任兼寄朱處士》:“留醉悲殘歲,含情寄遠書。”杜審言《大酺樂》詩:“梅花落處疑殘雪。”月:
(一)①月球;月亮。《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②月光;月色。陶潛《歸田園居》之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③月份。一年的十二分之一。從朔至晦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④形狀或顏色像月亮的。李賀《昌谷》:“泉樽陶宰酒,月眉謝郎妓。”⑤指婦人的月經。王建《宮詞》:“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⑥指婦女懷胎的月份。《詩經·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誕:助詞。彌:滿。厥:其。先生:初生。達:通“羍”,小羊。)[月氏(zhī)]我國古代西域國名。 (二)ròu 同“肉”。古樂府《孤兒行》:“拔斷蒺藜腸月中,愴欲悲。”(腸:指小腿肚子。)冷:
①寒冷。《莊子·則陽》:“夫凍者假衣於春,暍(yè)者反冬乎冷風。”(衣於春:等待春天的溫暖。暍:中暑。反:返回。)②使冷卻;降低溫度。祖詠《題韓少府水亭》:“水氣侵階冷,松陰覆座閑。”③冷淡;不熱情。黃庭堅《鷓鴣天》:“付與旁人冷眼看。”④灰心或失望。袁桷《煮茶圖詩》:“齒寒意冷復三咽(yè)。”⑤寂靜;不熱鬧;冷清。白居易《晚出西郊》:“貧州冷似村。”也指心態冷靜。徐夤《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冷眼靜看真好笑,傾懷與說卻為冤。”⑥少見的;很少有人過問的。李山甫《酬劉書記一二知己見寄》:“句冷不求奇。”露:
①露水。《詩經·召南·行露》:“畏行多露。”白居易《暮江吟》:“露似真珠月似弓。”引申為潤澤。《漢書·晁錯傳》:“覆露萬民。”②露天;在屋外。《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太倉:京都谷倉。陳:指陳舊的谷物。因:積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③顯露;泄露。《論衡·對作》:“文露而旨直。”《後漢書·蔡邕傳》:“事遂漏露。”④敗壞。《荀子·富國》:“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⑤羸弱;疲憊。《左傳·昭公元年》:“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湫底:閉塞不通。)《戰國策·秦策三》:“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⑥通“輅”。車子。《史記·楚世傢》:“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辟:避。藍蔞:衣服破舊。)微:
①隱蔽;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yì),其徒微之。”(縊: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記·張儀列傳》:“使人微隨張儀。”③微小。《呂氏春秋·蕩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輕微。《莊子·養生主》:“動刀甚微。”⑤精妙;深奧。《晉書·葛洪傳》:“析理入微。”⑥衰敗;衰微。《戰國策·趙策三》:“周貧且微。”《後漢書·逸民傳論》:“漢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賤。《史記· 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⑧不是;沒有。《史記·張丞相列傳》:“(呂後)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⑨副詞。1. 稍微;略微。歐陽修《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2.表示否定。相當於“不”。《顏氏傢訓·序致》:“雖讀禮傳,微愛屬(zhǔ)文。”(屬文:作文。)⑩古國名。1.殷代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2. 殷、周時西南夷諸國之一。在今四川省巴縣。微微:
①輕微,細微。陶淵明《和胡西曹》:“重雲蔽白日,閑雨紛~~。”②微賤。傅咸《申懷賦》:“~~小子。”③淡遠。陳子昂《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皎皎白林秋,~~翠山靜。”微:
①隱蔽;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yì),其徒微之。”(縊: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記·張儀列傳》:“使人微隨張儀。”③微小。《呂氏春秋·蕩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輕微。《莊子·養生主》:“動刀甚微。”⑤精妙;深奧。《晉書·葛洪傳》:“析理入微。”⑥衰敗;衰微。《戰國策·趙策三》:“周貧且微。”《後漢書·逸民傳論》:“漢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賤。《史記· 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⑧不是;沒有。《史記·張丞相列傳》:“(呂後)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⑨副詞。1. 稍微;略微。歐陽修《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2.表示否定。相當於“不”。《顏氏傢訓·序致》:“雖讀禮傳,微愛屬(zhǔ)文。”(屬文:作文。)⑩古國名。1.殷代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2. 殷、周時西南夷諸國之一。在今四川省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