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蠶饑相命歸,攜籠端飾來庭闈。”詩句出處:《相和歌辭·秋胡行》;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妾本邯鄲未嫁時,容華倚翠人未知。一朝結發從君子, 將妾迢迢東魯陲。時逢大道無艱阻,君方遊宦從陳汝。 蕙樓獨臥頻度春,彩閣辭君幾徂暑。三月垂楊蠶未眠, 攜籠結侶南陌邊。道逢行子不相識,贈妾黃金買少年。 妾傢夫婿經離久,寸心誓與長相守。願言行路莫多情, 道妾貞心在人口。日暮蠶饑相命歸,攜籠端飾來庭闈。 勞心苦力終無恨,所冀君恩即可依。聞說行人已歸止, 乃是向來贈金子。相看顏色不復言,相顧懷慚有何已。 從來自隱無疑背,直為君情也相會。如何咫尺仍有情, 況復迢迢千裡外。誓將顧恩不顧身,念君此日赴河津。 莫道向來不得意,故欲留規誡後人。
|
【註釋】:
日暮:
傍晚。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沉醉不知歸路。”暮:
①日落之時。《國語·晉語五》:“范文子暮退於朝。”(朝:朝廷。)②將盡;終末。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③晚;遲。《後漢書·廉范傳》:“廉叔度,來何暮?”(叔度:廉范之字。)④喻指衰老。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饑:
①餓。與“飽”相對。《韓非子·飾邪》:“傢有常業,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②通“饑2”。饑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謂之饑。”《漢書·翼奉傳》:“今東方連年饑饉。”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命:
①下命令。《左傳·成公六年》:“命伐宋。”又指命令。《左傳·宣公十二年》:“敢不惟命是聽。”②任命;差遣。《列子·湯問》:“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③取名;命名。《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④生命;性命。《論語·雍也》:“不幸短命死矣。”⑤命運;天命。《史記·外戚世傢》:“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歸:
(一)①出嫁;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②返回。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興:起來。)③送回;交還。《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假:借)④歸依;歸附。范仲淹《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如果沒有。)⑤結局;歸宿。《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二)kuì ①通“饋”。贈送。《論語·陽貨》:“(陽貨)歸孔子豚。”《史記·周本紀》:“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②通“愧”。慚愧。《戰國策·秦策一》:“狀有歸色。”攜:
①提。《詩經·大雅·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攜。”(璋、圭:古玉制禮器,喻相投合。取、攜:取物提物,喻相隨從。)②攜帶;帶領。劉禹錫《送王司馬之陜州》詩:“空攜詩卷赴甘棠。”③牽著;拉著。《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瑜攜幹手,同步出帳來。”④分離;離間。《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攜手]1. 手拉手。《詩經·邶風·北風》:“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好:喜愛。)2. 喻齊心協力。《孫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攜貳]叛離。《國語·周語上》:“其刑矯誣,百姓攜貳。”(矯誣:以詐用法,濫誅無罪。)籠:
(一)①畜養鳥類、獸類或蟲類的編竹器。《莊子·庚桑楚》:“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②用木竹做成的籠器或籃子。宋子侯《董嬌嬈》:“不知誰傢子,提籠行采桑。” (二)lǒng ①遮掩罩住。《齊民要術·脯臘》:“紙袋籠而懸之。”張居正《安肅道中雪》:“二月燕山雪尚飛,薄雲籠日轉霏微。”②包羅;控制。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鹽鐵論》:“籠天下鹽鐵諸利。”③竹箱。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官職是國傢的,非臥房籠篋中物,婿安得有之?”端:
①正;直;端正。《魏子》:“形端則影直。”又公正。賈誼《治安策》:“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②事物的一頭或一方。《孫子兵法·勢篇》:“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③開頭;發端。王安石《荀卿》:“知己者,智之端。”④緣由;來由。陸機《君子行》:“禍集非無端。”⑤量詞。佈帛長度單位。倍丈為端。一說六丈為端,又說一丈六尺為端。《鹽鐵論·力耕》:“中國一端之縵。”⑥審視;細看。司空圖《障車文》:“且子細思量,內外端相,事事相稱,頭頭相當。”⑦副詞。1. 正好。張說《破陣樂》:“正屬四方朝賀,端知萬舞皇威。”2.終究。蔡伸《滿庭芳》:“端不負平生。”3. 究竟。陸遊《幽事》:“餘年端有幾?”飾:
(一)①刷拭;擦拭;整治。《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②裝飾;修飾;打扮。《史記·滑稽列傳》:“共粉飾之,如嫁女床席。”《國語·越語上》:“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pǐ)。”③裝飾品。屈原《離騷》:“佩繽紛其繁飾兮。”④掩飾。《韓非子·有度》:“不敢蔽善飾非。” (二)chì 整治;嚴整。賈誼《過秦論下》:“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來:
(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二)lài 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庭:
①正屋;廳堂。《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列子 · 楊朱》:“賓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廚之下,不絕煙火。”(住:停留。庖:廚房。)②廳堂階前的院子。劉禹錫《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huān)兮?”(狩:打獵。胡:為何。瞻:看到。縣:同“懸”,掛著。貆:同“獾”,獸名。)③帝王議事之處;朝廷。《尚書·盤庚上》:“王命眾悉至於庭。”(眾:百官。悉:全都。)《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拜送書於庭。”闈:
①宮中小門。《周禮·地官·保氏》:“使其屬守王闈。”《左傳·哀公十四年》:“攻闈與大門,皆不勝。”②泛指門。《國語·吳語》:“棘闈不納。”(棘:楚邑名。)③皇後與妃子居住的地方。《後漢書·皇後紀上》:“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④父母居室。黃庭堅《送蒲元禮南歸》:“此行省親闈。”⑤考場。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至己亥歲張又入闈。”⑥科舉考試。姚合《別胡逸》:“記得春闈同席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