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省征群乂,霜臺舉二賢。”詩句出處:《信安王幕府詩》;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雲紀軒皇代,星高太白年。廟堂咨上策,幕府制中權。 盤石藩維固,升壇禮樂先。國章榮印綬,公服貴貂蟬。 樂善旌深德,輸忠格上玄。剪桐光寵錫,題劍美貞堅。 聖祚雄圖廣,師貞武德虔。雷霆七校發,旌旆五營連。 華省征群乂,霜臺舉二賢。豈伊公望遠,曾是茂才遷。 並秉韜鈐術,兼該翰墨筵。帝思麟閣像,臣獻柏梁篇。 振玉登遼甸,摐金歷薊壖。度河飛羽檄,橫海泛樓船。 北伐聲逾邁,東征務以專。講戎喧涿野,料敵靜居延。 軍勢持三略,兵戎自九天。朝瞻授鉞去,時聽偃戈旋。 大漠風沙裡,長城雨雪邊。雲端臨碣石,波際隱朝鮮。 夜壁沖高鬥,寒空駐彩旃。倚弓玄兔月,飲馬白狼川。 庶物隨交泰,蒼生解倒懸。四郊增氣象,萬裡絕風煙。 關塞鴻勛著,京華甲第全。落梅橫吹後,春色凱歌前。 直道常兼濟,微才獨棄捐。曳裾誠已矣,投筆尚淒然。 作賦同元淑,能詩匪仲宣。雲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
【註釋】:
華:
(一)①草木所開的花。後作“花”。《詩經·召南·何彼穠矣》:“華如桃李。”《詩經·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指開花。《禮記·月令》:“桃始華。”②從中間剖開。《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二)huá ①光彩;光輝。謝莊《月賦》:“增華臺室,揚采軒宮。”(臺室、軒宮:皆星座名。)又輝映。何遜《秋夕仰贈從兄寘南》:“高樹北風響,空庭秋月華。”②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古人以為吉兆。李程《日五色賦》:“祥開日華。”(祥:吉祥。)③華麗;華美。曹植《洛神賦》:“華容婀娜,令我忘餐。”又指人物美麗有風采。陸機《贈紀士》:“華顏婉如玉。”④精華。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⑤才學。韓愈《送鄭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華。”又指文采。杜甫《贈比部蕭郎中十兄》:“詞華傾後輩。”(傾:使欽佩。)⑥聲譽;名聲。張九齡《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聲華大國寶。”⑦繁盛。劉得仁《樂遊原春望》:“始覺繁華地,應無不醉人。”⑧顯貴。王績《策杖尋隱士》:“歲歲長如此,方知輕世華。”⑨浮華。《後漢書·周舉傳》:“但務其華,不求其實。”⑩歲月;時光。沈佺期《春閨》:“歲華空自擲。”又年輕;年少。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11)(頭發)花白。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12)中國古稱華夏,省稱“華”。亦專指漢族。《左傳·定公十年》:“夷不亂華。”(夷:古稱少數民族名。)(13)通“嘩”。喧嘩。《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二十》:“不掩君過,諫乎前,不華乎外。”(乎:於。) (三)huà 通“樺”。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省:
(一)①減少;去掉。《後漢書·襄楷傳》:“省欲去奢。”《三國志·吳書· 吳主傳》:“省徭役,減征賦。”②儉省;節省;節約。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谷》:“所以省費燎火。”③宮禁。《北齊書·神武紀》:“孫騰帶仗入省。”④古代官署名。為朝廷的中央機構。《新五代史·豆盧革傳》:“父子同省,人以為非。”⑤地方行政區劃名。元代於各路設行省,後世即以省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直屬中央領導。洪秀全《原道醒世訓》:“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 (二)xǐng ①檢查;察看;視察。《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春遊,覽省遠方。”(功:事。)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生下車省風俗,療病苦。”②檢查自己。《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日:一天。)③問候、探視尊長。《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省。”④泛指探視。《新唐書·杜審言傳》:“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⑤醒悟:明白。杜甫《遊龍門奉先寺》:“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征:
①出征;遠行。《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②征伐。《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③爭奪;奪取。《商君書·開塞》:“當此時也,民務勝而力征。”④賦稅。《孟子·盡心下》:“有佈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⑤收稅。《禮記·王制》:“關市譏而不征。”(關:關卡。譏:稽查。)群:
①羊群;聚集在一起的禽獸。《詩經· 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②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淮南子·主術》:“千人之群無絕梁。”③成群的;眾多的。《左傳·莊公十二年》:“群公子奔蕭。”④眾人。《梁書·劉顯傳》:“聰明特達,出類拔群。”⑤同類;種類。《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⑥會合;聯合。《漢書·刑法志》:“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能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養:給養。)⑦聚合。《荀子·非十二子》:“而群天下之英傑。”乂:
(一)①治理。《漢書·武五子傳》:“保國乂民,可不敬與?”②安定。《北史·齊文宣帝紀》:“朝野安乂。”③有才能的人。《尚書·皋陶謨》:“俊乂在官。”④割草。後寫作“刈”。《說文》:“乂,芟草也。”(芟shān:割。)(二)ài 懲創。劉向《九嘆·遠遊》:“悲餘性之不可改兮,屢懲乂而不移。”霜:
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在攝氏零度下凝附於物體上的白色結晶體。《齊民要術·種谷》:“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②白;亮。范雲《送別》:“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③高潔。辛文房《唐才子傳·盧仝》:“仝志懷霜雪,操擬松柏。”④年。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四:“白骨橫千霜。”臺:
(一)星名,即三臺(六顆星)。古代以“三臺”比“三公”(古代最高的官位)。 (二)yí ①代詞。我;我的。《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臺德。”《尚書·禹貢》:“祗臺德先。”(祗:敬。)②何;什麼。《法言·問道》:“閔氏之孫其如臺?”③通“怡”。愉悅。《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舉:
①用兩手舉起。《新五代史·楊行密傳》:“為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史記·秦本紀》:“(武)王與孟說(yuè)舉鼎。”(孟說:古代力士。)②泛指舉起;抬起。曹操《卻東西門行》:“舉翅萬餘裡。”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③起;升起。陸機《前緩聲歌》:“長風萬裡舉。”孔稚珪《北山移文》:“明月獨舉。”又飛翔。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五:“方知黃鶴舉,千裡獨徘徊。”④舉動;行動。《韓非子·五蠹》:“舉行如此。”《宋書·吳喜傳》:“喜是何人,乃敢作此舉止。”《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桓:齊桓公。文:晉文公。)《隋書·劉炫傳》:“五事同舉,無有遺失。”⑤發起;發動。《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史記·吳王濞列傳》:“因以此發謀,欲舉事。”《漢書·燕靈王劉建傳》:“齊遂舉兵西。”(齊:侯國名。)⑥推薦;選拔。《後漢書·仲長統傳》:“以廉舉而以貪去,非士君子之志也。”(去:罷官。)⑦檢舉;揭發。柳宗元《時令論上》:“恤孤寡,舉阿黨。”《後漢書·百官志三》:“密舉非法。”⑧提出;舉出。舉一反三。《禮記·曲禮下》:“主人不問,客不先舉。”班固《西都賦》:“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舉也。”⑨攻取;攻占。《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戰國策·秦策一》:“舉趙亡韓。”(亡:滅。)⑩養育;生育。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fǔ)。”(慎莫舉:千萬莫養育。脯:幹肉。)《史記·孟嘗君列傳》“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11)指科舉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舉進士久矣,廢之恐失其業。”(12)全;皆。《顏氏傢訓·風操》:“舉座驚駭。”二:
①數詞。一加一的和。《荀子·勸學》:“問一而告二謂之囋。”②第二。聶夷中《詠田傢》:“二月賣新絲,五月糶(tiào)新谷。”(糶:賣糧食。)③不專一;不一致。魏徵《述懷》:“季佈無二諾,侯嬴重一言。”(諾:許諾。)《漢書·王陵傳》:“毋以老妾故持二心。”賢:
①有德行;有才能。《左傳·隱公三年》:“先君以寡人為賢。”②指有才能的人。《谷梁傳·文公六年》:“使仁者佐賢者。”(佐:輔助。)③優良;美善。韓愈《謝自然》:“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④勝過;超過。《墨子·公孟》:“知有賢於人,則可謂知乎?”⑤勞苦。《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⑥對人的敬稱,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史記·刺客列傳》:“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⑦作第二人稱的敬稱。蘇軾《李行中秀才醉眠亭》:“醉中對客眠何害,須信陶潛未若賢。”⑧車轂貫穿的孔,在車輻內一端略大的稱賢。《周禮·考工紀·輪人》:“五分其轂之長,去一以為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