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背念離別,依然出戶庭。”詩句出處:《遇沖和先生》;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沖和生何代,或謂遊東溟。三命謁金殿,一言拜銀青。 自雲多方術,往往通神靈。萬乘親問道,六宮無敢聽。 昔去限霄漢,今來睹儀形。頭戴鶡鳥冠,手搖白鶴翎。 終日飲醇酒,不醉復不醒。常憶雞鳴山,每誦西升經。 拊背念離別,依然出戶庭。莫見今如此,曾為一客星。
|
【註釋】:
拊:
①撫摩。《史記·吳王濞列傳》:“因拊其背。”②拍打;輕擊。《列子·湯問》:“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飛衛:古代善射者名。膺:胸脯。)屈原《九歌·東皇太一》:“揚桴兮拊鼓。”③撫慰;安撫。《左傳·宣公十二年》:“王巡三軍,拊而勉之。”④撫養;保護。《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jū)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鞠:撫養。畜:養活。)曹丕《答曹洪書》:“天兵神拊,師徒無暴。”⑤一種古樂器,皮制,形如小鼓。即搏拊。《周禮·春官·大師》:“令奏擊拊。”⑥器物的柄。《禮記·少儀》:“器則執蓋,弓則以左手屈(dú)執拊。”(:弓衣。)背:
①脊背。《鹽鐵論·利議》:“議論無所依,如膝癢而搔背。”(依:根據。)②背面;反面。③背對著。《周禮·秋官·司儀》:“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④違反;違背。賈誼《治安策》:“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從疏舉。”(疏舉:分條列舉。)⑤背叛。《史記·高祖本紀》:“佈果背楚。”(佈:人名。果:果然。)⑥棄去;離開。《漢書·食貨志上》:“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念:
①想;惦念。《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載寢載興。”②考慮;思考。《淮南子·說山》:“念念者不得臥。”③念頭;想法。曾鞏《寄王介甫》:“迨(dài)茲尺書至,疑念始冰析。”(迨:等到。茲:此。)④讀。《漢書·張禹傳》:“欲為《論》,念張文。”⑤愛憐;憐憫。白居易《弄龜羅》:“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離:
(一)①離開;離別。《呂氏春秋·誣徒》:“離則不能合,合則弗能離。”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之一:“少小離傢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衰:疏落。)②背離;違背。《隋書·楊素傳》:“民怨神怒,眾叛親離。”《商君書·畫策》:“失法離令。”③離間;叛離。《史記· 李斯列傳》:“(秦王)陰遣謀士齎(jī)持金玉以遊說諸侯……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齎:攜帶。)《孫子·計》:“親而離之。”④經歷。《史記·蘇秦列傳》:“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⑤八卦之一。代表火。⑥通“罹”。遭受;遭遇。《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鴻:野鴨。)⑦分析。《禮記·學紀》:“一年視離經辨志。” (二)lǐ[離跂]用力的樣子。《莊子·在宥》:“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 (三)lì 通“麗”。依附。《漢書·揚雄傳下》:“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者,或起傢至二千石。”別:
(一)①分開。班固《漢書·蘇武傳》:“別其官屬常惠等等,各置他所。”②離別。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③分辨;區別。《商君書·禁使》:“則上別飛鳥,下察秋毫。”范縝《神滅論》:“如絲體變為縷體,縷體即是絲體。有何別焉?”(縷:線。)④類別。劉知幾《史通·雜述》:“史氏流別,殊途並騖(wù)。”(史氏:史傢。騖:奔馳;流行。)⑤另;另外的。朱弁《送春》詩:“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⑥扭轉。杜牧《陪昭應盧郎中》詩:“泥情斜拂印,別臉小低頭。”⑦寫錯或讀錯(字)。《儒林外史》第四回:“前日替這裡作瞭個薦亡的疏,我拿瞭給人看,說是倒別瞭三個字。” (二)biè 不順;執拗。《水滸全傳》第一回:“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依:
①靠著;挨近。《孫子兵法·行軍》:“依水草而背眾樹。”羅鄴《鸚鵡詠》:“玉檻(jiàn)瑤軒任所依。”(檻:欄桿。軒:窗。)②依靠;依托。《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焉:助詞。是。)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③依照。屈原《離騷》:“願依彭咸之遺則。”(彭咸:人名。則:準則。)④依戀。古詩《行行重行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⑤茂盛的樣子。《詩經·小雅·車舝》:“依彼平林,有集維鷮。”[依依]1.輕柔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2. 留戀;思戀的樣子。《楚辭·九思·傷時》:“志戀戀兮依依。”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勞勞:憂傷。)[依稀]仿佛;不清晰。劉禹錫《荊州道懷古》:“南國山川舊帝畿(jī),宋臺梁館尚依稀。”(帝畿:京都。)趙嘏《江樓舊感》詩:“風景依稀似去年。”依然:
①仍舊如此。《南史·沈文季傳》:“沈文季謂彥回經為其郡,~~猶有故情。”②依戀的樣子。江淹《別賦》:“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然:
①燃燒。後來寫作“燃”。《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代詞。如此;這樣。《呂氏春秋·用眾》:“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對;贊同。《論語·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詞。1.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竟”。《漢書·丙吉傳》:“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yì)。”(艾:治。)2.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便”、“就”。《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⑤連詞。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雖然”。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纖腰細褪羅裙。”⑥助詞。1.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的樣子”。《詩經· 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2. 用於句末,表示比擬。《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於句末,表示斷定,相當於“焉”、“也”。《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出:
①出去;從裡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達。《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靈、承恩:皆館名。)③超過;超越。《論語· 鄉黨》:“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與元九書》:“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④發出。《商君書·更法》:“於是遂出墾草令。”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荀子·富國》:“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⑥產生;發生。《荀子·勸學》:“肉腐出蟲。”(腐:腐爛。)⑦出現;露出。葛洪《抱樸子·外篇· 省煩》:“枝分葉散,重出互見。”(重:重復。)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貨志上五》:“又農民出錢,難於出力。”(比出力困難。)曹操《收租調令》:“戶出絹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來源於某書。《後漢書·孔融傳》:“(曹操)後問出何經典。”⑩舊指離棄妻子。《孟子· 離婁下》:“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11)指花瓣。《宋書·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花雪:雪花。)[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出閤]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穠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戶:
①單扇的門。泛指門。《禮記·禮運》:“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外戶:房屋的大門。)《詩經·小雅·斯幹》:“築室百堵,西南其戶。”②住戶;人傢;一傢稱一戶。《韓非子·說林上》:“乃與之萬戶之邑”。③門第。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李稹,酒泉公義琰姪孫,門戶第一,而有清名。”④阻止;阻攔。《新唐書·李紳傳》:“河南多惡少,或危帽散衣,擊大毬,戶官道,車馬不敢前。”《禮記·月令》:“蟄蟲咸動,啟戶始出。”⑤酒量。古稱酒量大者為大戶或上戶,酒量小者為小戶或下戶。白居易《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戶庭:
門庭、傢門。陶淵明《歸園田居》:“~~無塵雜,虛空有餘閑。”庭:
①正屋;廳堂。《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列子 · 楊朱》:“賓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廚之下,不絕煙火。”(住:停留。庖:廚房。)②廳堂階前的院子。劉禹錫《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huān)兮?”(狩:打獵。胡:為何。瞻:看到。縣:同“懸”,掛著。貆:同“獾”,獸名。)③帝王議事之處;朝廷。《尚書·盤庚上》:“王命眾悉至於庭。”(眾:百官。悉:全都。)《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拜送書於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