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遺體埋入土裏,稱作土葬。墳、墓二字都有“土”作意符,反映了土葬的特點。一般的墳墓是很簡便的,首先選擇一塊“吉地”之後,就在那裏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後在上邊堆成圓椎形土堆。以前,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個地方,形成一個墳區,俗稱祖墳地。每座墳頭都按家族輩份的大小前後依排序,以便後世能辨別清楚,哪個墳屬於哪一輩。有權有勢的人,為了顯示氣派,把墳建造得很大。人們把死後能埋入祖墳,看成是一種禮遇,是做人的起碼條件之一。因為許多人不能入祖墳,如優伶、娼妓、暴病和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天者等。漢族死在外鄉的人,一般也不能回鄉安葬,即使千里迢迢運回屍體,也祇能在村外直接埋葬,俗謂“野鬼不能見家神”。由於中國自古以來有“入土為安” 的觀念,故此傳統的葬禮以土葬為主,現今仍有不少的人採用土葬的儀式。澳門有來自各縣各市的移民,各處鄉村各處例,同是土葬,民間喪葬儀式也各種各樣。由於澳門原屬香山縣(今中山市),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後,來自中山的人也較多,故此喪葬禮儀也以中山俗例為最多,以下文章所說的也以中山例為主,其餘的如水上人葬禮儀式中的運財、抛鷄、旺塚,潮州人入殮時要在土上種豆等習俗,一概不加叙述。
土葬儀式具體進行的情况如下:
①手續:澳門法律規定任何的屍體都不能私人移動。若死者在家中去世,首先需報警或叫十字車,送往政府殮房(山頂醫院殮房),經法醫官驗屍,確立死因無可疑,及詢問一些關於死者的資料,如:有沒有配偶、遺產、未成年子女、遺囑、及是否公務員等,然後簽發一張死亡證明(俗稱醫生紙);在醫院去世則較簡單,不用驗屍便可直接簽發醫生紙。收到醫生紙,主家便要決定安葬先人於何地,然後到婚姻及死亡登記局辦理死亡登記。婚姻及死亡登記局會將死者名稱、資料登記(俗稱落大簿)及簽發落葬紙(辦山地之用),然後便可用移屍車將遺體由殮房移到殯儀館。若需辦理遺產手續,則需特別申請“死亡證”,此證明是將死者在大簿上的資料影印及加上官方蓋印而成,費用為三十五元。
②停靈:人死後遺體要在家中稍事停留,俗謂“停靈”。入夜,家屬應守護在旁,謂之“守靈”。但目前也無此講究,多將遺體運至殯儀館。現時澳門正規的殯儀館有鏡湖殯儀館和天主教殯儀館兩間。若有需要,山頂醫院殮房也可作辦理先人身後事的地方。其中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居澳的外籍人士多在天主教殯儀館辦理喪事,餘下的大部份澳門人地喪事多在鏡湖殯儀館辦理。鏡湖殯儀館內有七個禮堂可供租用(福壽堂、壽海堂、壽在堂、壽義堂、壽山堂、壽德堂、壽全堂),此外,還設有香燭紙紮部(售賣紙作、香燭、祭帳、孝服、素服)、生花部(售賣花牌、花籃、花圈的部門,由街坊會經營)、中西式壽板部(出售中西式棺木及壽衣、壽被),設備一應俱全,是澳門現時規模最大的殯儀館。
③辦理儀式之前,先人會安放在冷房,冷房的溫度為攝氏零度,有助減低屍體的腐化程度。然後主家要決定日期、價錢及採用何種儀式。日期會根據通勝(曆書)選擇吉日;而價錢方面則豐儉由人,視乎選用何種靈堂、山地、棺木、法事、靈車、客車、抬工多少……而定,由幾千至幾萬、甚至幾十萬以上的也有;儀式也有多種: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天主教會請神父做彌撒,基督教會請牧師主持安息禮拜,佛教會請和尚、尼姑唸經,道教會請喃嘸師唸經,其中以道教儀式最多。
④發喪:在殯葬日期擇定後,要另發稱作“訃聞”的正式通知。現代通信條件改善,通常已改用信函、電報或電話通知,可以免除許多繁瑣的禮儀。在澳門,一般會在報紙上刊登訃聞以通知親友。
⑤靈堂佈置:在遺體即將火化或安葬之前,按習俗要舉行親友向死者遗體告別的儀式,俗稱“大殮”。至時,會佈置一個簡單的靈堂。在靈堂門口兩旁掛有對聯(對聯每句七字,如:“別了遺容懷典範盛德;常思盛德寄哀思”、“雲覆巫山人不見、月照仙嶺鶴歸來”、“留得遺容供弔仰;緬懷典範動哀思”等),對聯上方掛有一對燈籠。燈籠上會寫上先人的姓氏及年齡,年齡會報大三歲(天一歲,地一歲,人一歲),故有“死人燈籠報大數”之說。燈籠是白色的,但寫上燈籠的字則有紅有藍。若先人的年纪足七十七歲(即燈籠上寫八十歲),則喪禮會當作喜事來辦,用紅燈籠、紅蠟燭;否則會用藍燈籠、白蠟燭。靈堂門口正中會掛一橫額,寫著“×府治喪處”。靈堂內的前方,兩旁也掛有對聯(對聯較短,每句四字。如“音容苑在;風範長存”、“神遊大地;魂皈穹蒼”等),正上方掛有橫額(一般四字,如“福壽全歸”、“痛失英才”等),橫額下安放一靈案,靈案上放有先人的遺照、靈位及祭祀用的東西。靈案後有一靈幃,先人的遺體就安放在靈幃後面的小房中(房內安裝空調,減低遺體的變壞速度)。靈堂內兩旁各放有坐椅,供主家及親友稍作休息之用(親友其實一般會坐在靈堂外的坐椅上)。主家買的祭帳、孝子輓,親友送的花圈、花籃等都安放在靈堂內,親友送的花牌則一律放在靈堂外。花圈、花籃,是人們向死者表達悼念與敬意的最好形式,可以採用松枝、鮮花製作。花籃會用黑布寫上白色(中式)或白色咭紙上寫上黑字(西式),花牌則用藍紙寫上白色或銀色字,與平日送禮的不同。無論花圈、花籃還是花牌,一般都祇會寫上款及下款,祇有少數會在上款及下款以外加上“德高望重”、“懿德昭彰”(送給年老的男先人)或“福門壽母”、“懿德猶存” 、“淑德長存”(送給年老的女先人)等語句。此外,也有親友致送親手寫在白布上的輓聯或唁電,但祇佔極少數。
⑥替先人清潔及穿壽衣:化妝師替先人抹身、穿壽衣。壽衣一定要闊,比普通衣服寬闊許多。原因有二:一則容易替死者穿著;二則相傳壽衣的衣袖如太窄,死者來世會“手緊” ;而且衣袖一定要長,不能露出手掌,否則死者來世要做乞丐。壽衣除了尺碼固定之外,款式也是固定一樣的。在數十年前,每套壽衣都有同樣規定:男雙女單,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從內到外一共有十多件,包括:內衫、內褲、夾衲、夾褲、棉衲、棉褲、長棉衲、長夾衲、單衣衫、長褂及申字襟等,這些衣服全部穿在死者的身上,真是臃腫非常。這是因為當時一些較富裕的人家,對死者的壽衣很重視,認為這樣才夠體面,而且也表示對先人尊敬,是盡孝的表現。不過現在,一套壽衣的組成已經簡化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樣講究。一般是男裝六件,女裝七件。其中男裝壽衣包括:內外衣褲共四件加上長衫、馬褂各一;女裝就再加上一條裙褂。在衣料方面,通常會選用較體面和貴重的絲綢;也有的穿先人自己預先準備的衣服。穿好壽衣,化妝師便替其化妝(先人為女性)或剃鬚、梳頭(先人為男性)。
⑦開路、上孝:下午三時,主家一般已來到靈堂,喃嘸師傅便替先人開路,讓先人有路行,及替主家上孝。傳統的喪禮,按死者之親人依親疏分成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蔴五服,各守三年、一年、九月、六月、五月長短不等之喪期。現今的喪禮孝服,相比之下已算簡單:死者的兒子穿蔴衣、戴麻帽,女兒穿蔴衣、頭披蔴布,新抱(媳婦)頭披黃布,女婿用孝帶綁在額上,而外孫子、孫女、曾孫等頭披蔴布,若有親人未能到殯儀館,則由其他人代表,多戴一份孝及多上一份香便可。另外,男笥親屬需將一塊小黑布用別針別在左胸,女性親屬需在頭髮上別上白色(女兒、新抱等)或藍色(孫女、姪女等)的頭花。而死者的遺孀則視情況而定,一般別上白花,若是年紀大且兒孫滿堂的別上藍花。上孝後,餘下時間主家一般會摺金銀給先人,並等待親友的到來。
⑧親友吊唁:來吊唁的親友一般會穿顏色暗淡、款式平實、莊重的服裝,衣服上可佩白花、黃花或黑紗。但千萬不能穿紅著綠,或穿色彩鮮艷的大花衣服。因為這是一種嚴重失禮的行為。也要注意禮貌,在追悼會上的態度要沉痛,走路要輕手輕腳,說話要低聲。追悼會開始後,要按規定的位置站立端正,奏哀樂時不要東張西望,默哀時要低頭靜默,總之,要尊重死者家屬的安排和遵守會場秩序。不可見了熟人就三五成群、談笑風生,更不能中途退場,這既是對死者的不敬,也是很不禮貌的。為了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弔唁時可送花籃、花圈、花牌或一副輓聯。當然,也可祇在準備好的簽到簿上簽名。有親友來到時,堂官會主持禮儀。首先叫“有客到”,主家便需站立,再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親友向靈前三鞠躬及上香,最後叫“家屬謝禮” ,家屬便向親友謝禮。
⑨奠儀:喪事是件大事,人們把它看作與婚事同等重大,習稱為“婚喪大事”或“紅白喜事”。因此,民間歷來有在參加喪儀時送奠儀的習尚。其意義,一是對亡者表示祭奠,再是借以資助喪家辦事費用。親友致送給主家的奠儀俗稱帛金,會用奠儀封或白信封裝好。部份人對帛金不取整數,會封一百零一元,一千零一元等;部份人不封單數,會封二百,四百元等。主家收到帛金後,要回禮,稱為吉儀。吉儀封內一般裝有一粒糖及一元,有時也會加上一條毛巾。親友安慰主家一會後便會離開或坐在旁邊的座位等候做法事。
⑩做法事:下午七時,親友一般已到齊,喃嘸師傅便開壇做法事(十唸、破地獄等)。做法事時,要過金橋銀橋,表示親自送先人過“陰間”的“金橋”、“銀橋” ;燒各式的紙作(如工人、大屋、汽車、電視、手提電話)供先人在陰間享用;孝子要至井取水替先人抹三下臉(因“買水”忌用死水,昔日一定要至溪河取長流水,故鏡湖殯儀館內有一“科學井” ,收集山水,給孝子作“買水”之用。)
(11)“十唸”:是守夜法事,唸十次經,故稱“十唸”。“十唸”分大小,以前未遷至鏡湖殯儀館前,做大的“十唸” ,會做到天亮。自一九六六年遷至鏡湖殯儀館,因殯儀館限制十一時要離開,故現在做的是小的“十唸” ,比以前簡單得多,做十分一左右,祇選重要的、對先人有益的部份來做。
(12)“破地獄” :人死後入六道輪迴——天、地、人、佛、畜、鬼。計算的方法是以天、地、人、佛、畜、鬼六字依順時針寫成圓形,男性以天為基點順時針推算,女性以佛為基點逆時針推算。算法為十位數一,每十歲一道,個位數每一歲一道,先數十位數,次數個位數,如男性七十七歲死,先自天字起數七十七歲之七字止於天,次數七歲之七字復止於天字,則其人歸於天道。其中以入天、佛二道屬吉,不用“破地獄” ;入地、鬼二道則屬凶,須禳解,必定要“破地獄” ,而入人、畜二道則可隨著。“破地獄”顧名思義,是替先人衝破一切阻礙。做法是在靈堂中放置先人的靈位,兩枝白蠟燭及九塊瓦片,每塊瓦片上均畫有圖案,代表九個關口,瓦片旁邊插有一枝黃色紙旗,代表九個獄號。喃嘸師傅一邊唸口令請太上老君,一邊用如意法寶將九塊瓦片逐一打碎,即將九個關口的門打破,先人便能通行無阻。
(13)守夜:從前守夜,會通宵做法事(大的“十唸)、燒“金銀”給先人及讓親友至靈堂弔唁。
但現今在晚上十一時後,殯儀館規定所有人要離開,故守夜已不用坐至天亮。
(14)第二天早上九時左右,主家先到靈堂上香、穿帛,然後舉行“接財”的儀式。“接財”其實是接棺材,將材字改成財字是取其意頭,希望主家能將財氣接到。在澳門,棺木有大、有小,有中式、有西式。中式棺木和西式棺木的不同處就在於中式堅固耐久,西式美化廉價。中式棺木用料多為堅硬的杉木,而且裝嵌結實密封,其上等的木料會發出木香,避免蟲蛀。正由於中式的棺木大都是由實木造成,故一副大的棺材大約有五佰來斤,要由四個壯健男子才能抬起。中式棺木是由真材實料所造,相比下西式棺木在材料上就遜色得多了,其構造是由簡單的夾板,用釘將之釘合,好像砌積木一樣,既不防潮濕也不防蟲蛀。不過西式的勝在樣式豪華。有的西式棺木有兩層上蓋,內層的是一層透明玻璃,供親人瞻仰遺容,可以說得上華麗典雅。雖然中式棺木在款式方面畧遜西式一籌,但中式棺木本身也可分作很多種樣式,有:圖頭、方頭、男莊、雙層、方箱、上海莊、高身大莊。中式棺木產自國內,西式棺木則來自馬來西亞或香港。運到澳門的棺木已大半完成,售賣棺木的人祇需裝嵌、髹油、及裝上白布、枕頭等便可將其出售。火葬的一般會選用西式棺木,因為價格比較便宜。主家選定棺木後,有的會在棺木的上方寫上天、地及先人的姓氏。
(15)起馬:將先人叫醒,準備起程。
(16)館飯:又稱萬年糧。親人將糯米飯放入埕中,供先人享用。
(17)入殮、瞻仰遺容、蓋棺出殯:入殮就是將死者安置棺材中。這時,會將先人生前喜愛的東西放入棺木裏陪葬(一般會是一些飾物或衣物;除先人生前特別喜愛外,否則不以金器陪葬),死者親屬,特別是兒子們都要在旁邊。瞻仰遺容之後,蓋上棺蓋,入殮結束。主家決定好時間,喃嘸師傅會計甚麼年紀的人會有沖犯。若有沖犯,在入殮及蓋棺時便不能正視,否則會惹上霉運。
(18)落葬:落葬係指上葬而言,就是把裝有死屍的棺木放入墓穴。澳門辦理土葬的墳場有政府轄下的新西洋墳場、舊西洋墳場、路環市政墳場、氹仔市政墳場,民間開辦的氹仔孝思永遠墓園、氹仔街坊墳場、氹仔拗仔頭墳場、路環信義墳場、路環各會聯合墳場。也有將先人安葬在路環的自置墓地(必須持有先人早年向政府購買墓地之地契,此種地契已停止售賣多時),珠海的仙峰山墓園或合羅山墓園。一般人家,未出殯之前就把墓穴挖好了,靈棺被抬到墳地後,杠頭一聲召喚,杠夫們一齊摘肩落地,然後由幾個人將靈棺抬到墓穴口落葬。落葬也有些講究,過往選擇墓地,有講“風水”的習俗,墓穴要靠山臨水。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籍貫、生卒時辰、立碑人以及立碑時間;碑的背面不刻寫碑文。
(19)坐靈:又稱安靈。大殮後,主家會拿已點燒的長壽香和先人的遺照,將先人帶到廟堂中(如竹林寺、藥山禪院、觀音堂、功德林、紫竹園、菩提園等),直到“三七”(第二十一日)打七七齋,超度亡魂。所謂七七齋,就是從死者斷氣身亡日起,頭第七日曰頭七、又第七日曰二七,再七日曰三七,一直算到七個七(即共四十九日)之內,喪家要齋、誦經,每七天一次,共行七次,稱“七七齋”,俗稱做“七”。按佛教輪迴觀,人死後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分七階段隨業力受生,因此死者家屬要在這段時間裹齋戒唸經,作種種功德,替死者消弭惡業,以投入良善之家托生。也有認為,人有三魂七魂,人死魂升於天,魄散於地,七七而七魄盡,所以喪家要為亡人作“七”。在澳門做“七”,以前會打三次齋,分別在“三七(第二十一日)”、“五七(第三十五日)”、“七七(第四十九日)”進行,現一般祇在“三七”打一次齋。打完齋後,便可以在喃嘸師傅主持下脫孝、將靈位火化及用香將先人帶回家中供奉(也將遺照一並帶回家)。
(20)過火盆:有的主家在殮後不打齋,會就地辭靈,即時在墳場脱孝火化靈位及將先人帶回家。每到農曆年尾的時候,則全部會選擇即時脫孝。無論打齋與否,均需在入屋之前(或在墳場)過火盆,將霉氣都“清洗”乾凈,不帶回家。
(21)上高:將先人及其相帶回家後,喃嘸師傅便舉行上高儀式,令先人可以各祖先一起接受供
奉。故此家中必須要有祖先的靈位,若沒有的話,則一般會在廟堂中買一個供奉的靈位,將先人長期安放在廟堂中。
(22)解穢酒:當喪事已辦完之後,作為喪家,一般都要畧備水酒,請親友一聚。一來酬謝諸親好友的盛情厚意;二來親友們也可借此機會寬慰死者家屬。故此大殮當日,做好所有的儀式後,主家會請親友吃解穢酒。解穢酒顧名思義,是將所有的穢氣解除(也有人稱解慰酒,取其安慰之意)。解穢酒一定是七個菜,俗稱“食七”,而且必定有鷄、燒肉(取其“紅皮赤壯”的意頭)。
(23)致謝:辦理好喪禮後,有的主家會在第二天登報向親友致謝,內容較訃聞簡單,祇需寫上一個較大的謝字、先人名稱、喪禮日期、謝意及主家名稱。
(24)回魂:先人離開人世後,掛念家人,會回家探望,回家的日期大約在十日後,視乎先人的生卒日期及年紀而定。喃嘸師傅預先計算好,主家便可做好準備。
(25)執骨:是二次葬的一種。所謂二次葬,就是指採用風化、土化、水浸等不同方式使死者的皮肉、內臟等軟組織腐爛,然後再將骨骸收攏在一起作第二次埋葬。這種埋葬方式在我國大多數省份的新石器時代墓地中曾有大量的發現,如半坡仰韶文化遺址、華縣元君廟、華陰橫陣遺址等墓葬,大多以二次葬為主。二次葬出現的原因,蓋得於當時人們思想中存在著的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靈魂可以自由離開軀體,但是必須依附在某物之上,它同屍體聯繫在一起,而當皮肉腐爛和消解時,它就走入到骨頭裏去,主要是頭蓋骨”。並認為死者的血肉屬於人世間的,必須待血肉腐爛後,才能作最後的正式埋葬,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進入鬼魂世界。如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一書認為:“血肉雖已腐爛掉,而靈魂則已進入別一個世界裏生活了。並且,人們還十分盼望死者的肉質盡快爛掉,以便遷移骨骸,舉行正式的埋葬,使家族成員在另一個世界裏早日得到團聚。”根據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等資料,二次葬的含意可能包括以下四種:A.對死者的關懷和敬畏心理;B.為使死者的靈魂和生者生活在一起;C.達到死後家人團聚的目的;D.民族的遷移或氏族公共墓地的清理等。在澳門,二次葬的原因比較簡單,主要是價錢的問題。買永久的墓地較貴,而政府墓地祇作租用(一般租用五年,可續一至兩年),費用分九十多元、二百多元、及最貴的是五百多元,故一般用土葬儀式的都祇租地而不買地,於是便需替先人執骨。一般在先人去世後五年進行,若此時先人的遺體未完全腐化,有的照起,有的則向政府多續一至兩年。執骨的程度較為複雜,每當要執骨時,仵工必需要找一個工人相助,程序如下:
掘開泥土,直至看見棺木的蓋子。
將棺木的蓋子揭起。
再掘泥,因為骨頭多數沉在棺木的底層。
起骨,並點算是否檢齊,放在膠筒裏。
洗骨:將剛起出來的骨頭,用水清洗,然後用水浸透。過程中不時用刷子擦凈。
數小時後,便將骨拿起,並將它們排列好(成一個人形),然後曬乾。
曬乾後,再用火酒將骨頭清洗,以清除水不能清除的污漬,並將其消毒。
經過多番程序後,工人便會按照主家的意願作出最後三種處理:A.將骸骨放入金塔中再葬;B.將骸骨放入鐵製的骨箱中,然後買骨箱位放進去;C.將骸骨再火化,然後裝好放入骨箱位或骨灰位中。
分享到:
土葬儀式具體進行的情况如下:
①手續:澳門法律規定任何的屍體都不能私人移動。若死者在家中去世,首先需報警或叫十字車,送往政府殮房(山頂醫院殮房),經法醫官驗屍,確立死因無可疑,及詢問一些關於死者的資料,如:有沒有配偶、遺產、未成年子女、遺囑、及是否公務員等,然後簽發一張死亡證明(俗稱醫生紙);在醫院去世則較簡單,不用驗屍便可直接簽發醫生紙。收到醫生紙,主家便要決定安葬先人於何地,然後到婚姻及死亡登記局辦理死亡登記。婚姻及死亡登記局會將死者名稱、資料登記(俗稱落大簿)及簽發落葬紙(辦山地之用),然後便可用移屍車將遺體由殮房移到殯儀館。若需辦理遺產手續,則需特別申請“死亡證”,此證明是將死者在大簿上的資料影印及加上官方蓋印而成,費用為三十五元。
②停靈:人死後遺體要在家中稍事停留,俗謂“停靈”。入夜,家屬應守護在旁,謂之“守靈”。但目前也無此講究,多將遺體運至殯儀館。現時澳門正規的殯儀館有鏡湖殯儀館和天主教殯儀館兩間。若有需要,山頂醫院殮房也可作辦理先人身後事的地方。其中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居澳的外籍人士多在天主教殯儀館辦理喪事,餘下的大部份澳門人地喪事多在鏡湖殯儀館辦理。鏡湖殯儀館內有七個禮堂可供租用(福壽堂、壽海堂、壽在堂、壽義堂、壽山堂、壽德堂、壽全堂),此外,還設有香燭紙紮部(售賣紙作、香燭、祭帳、孝服、素服)、生花部(售賣花牌、花籃、花圈的部門,由街坊會經營)、中西式壽板部(出售中西式棺木及壽衣、壽被),設備一應俱全,是澳門現時規模最大的殯儀館。
③辦理儀式之前,先人會安放在冷房,冷房的溫度為攝氏零度,有助減低屍體的腐化程度。然後主家要決定日期、價錢及採用何種儀式。日期會根據通勝(曆書)選擇吉日;而價錢方面則豐儉由人,視乎選用何種靈堂、山地、棺木、法事、靈車、客車、抬工多少……而定,由幾千至幾萬、甚至幾十萬以上的也有;儀式也有多種: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天主教會請神父做彌撒,基督教會請牧師主持安息禮拜,佛教會請和尚、尼姑唸經,道教會請喃嘸師唸經,其中以道教儀式最多。
④發喪:在殯葬日期擇定後,要另發稱作“訃聞”的正式通知。現代通信條件改善,通常已改用信函、電報或電話通知,可以免除許多繁瑣的禮儀。在澳門,一般會在報紙上刊登訃聞以通知親友。
⑤靈堂佈置:在遺體即將火化或安葬之前,按習俗要舉行親友向死者遗體告別的儀式,俗稱“大殮”。至時,會佈置一個簡單的靈堂。在靈堂門口兩旁掛有對聯(對聯每句七字,如:“別了遺容懷典範盛德;常思盛德寄哀思”、“雲覆巫山人不見、月照仙嶺鶴歸來”、“留得遺容供弔仰;緬懷典範動哀思”等),對聯上方掛有一對燈籠。燈籠上會寫上先人的姓氏及年齡,年齡會報大三歲(天一歲,地一歲,人一歲),故有“死人燈籠報大數”之說。燈籠是白色的,但寫上燈籠的字則有紅有藍。若先人的年纪足七十七歲(即燈籠上寫八十歲),則喪禮會當作喜事來辦,用紅燈籠、紅蠟燭;否則會用藍燈籠、白蠟燭。靈堂門口正中會掛一橫額,寫著“×府治喪處”。靈堂內的前方,兩旁也掛有對聯(對聯較短,每句四字。如“音容苑在;風範長存”、“神遊大地;魂皈穹蒼”等),正上方掛有橫額(一般四字,如“福壽全歸”、“痛失英才”等),橫額下安放一靈案,靈案上放有先人的遺照、靈位及祭祀用的東西。靈案後有一靈幃,先人的遺體就安放在靈幃後面的小房中(房內安裝空調,減低遺體的變壞速度)。靈堂內兩旁各放有坐椅,供主家及親友稍作休息之用(親友其實一般會坐在靈堂外的坐椅上)。主家買的祭帳、孝子輓,親友送的花圈、花籃等都安放在靈堂內,親友送的花牌則一律放在靈堂外。花圈、花籃,是人們向死者表達悼念與敬意的最好形式,可以採用松枝、鮮花製作。花籃會用黑布寫上白色(中式)或白色咭紙上寫上黑字(西式),花牌則用藍紙寫上白色或銀色字,與平日送禮的不同。無論花圈、花籃還是花牌,一般都祇會寫上款及下款,祇有少數會在上款及下款以外加上“德高望重”、“懿德昭彰”(送給年老的男先人)或“福門壽母”、“懿德猶存” 、“淑德長存”(送給年老的女先人)等語句。此外,也有親友致送親手寫在白布上的輓聯或唁電,但祇佔極少數。
⑥替先人清潔及穿壽衣:化妝師替先人抹身、穿壽衣。壽衣一定要闊,比普通衣服寬闊許多。原因有二:一則容易替死者穿著;二則相傳壽衣的衣袖如太窄,死者來世會“手緊” ;而且衣袖一定要長,不能露出手掌,否則死者來世要做乞丐。壽衣除了尺碼固定之外,款式也是固定一樣的。在數十年前,每套壽衣都有同樣規定:男雙女單,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從內到外一共有十多件,包括:內衫、內褲、夾衲、夾褲、棉衲、棉褲、長棉衲、長夾衲、單衣衫、長褂及申字襟等,這些衣服全部穿在死者的身上,真是臃腫非常。這是因為當時一些較富裕的人家,對死者的壽衣很重視,認為這樣才夠體面,而且也表示對先人尊敬,是盡孝的表現。不過現在,一套壽衣的組成已經簡化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樣講究。一般是男裝六件,女裝七件。其中男裝壽衣包括:內外衣褲共四件加上長衫、馬褂各一;女裝就再加上一條裙褂。在衣料方面,通常會選用較體面和貴重的絲綢;也有的穿先人自己預先準備的衣服。穿好壽衣,化妝師便替其化妝(先人為女性)或剃鬚、梳頭(先人為男性)。
⑦開路、上孝:下午三時,主家一般已來到靈堂,喃嘸師傅便替先人開路,讓先人有路行,及替主家上孝。傳統的喪禮,按死者之親人依親疏分成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蔴五服,各守三年、一年、九月、六月、五月長短不等之喪期。現今的喪禮孝服,相比之下已算簡單:死者的兒子穿蔴衣、戴麻帽,女兒穿蔴衣、頭披蔴布,新抱(媳婦)頭披黃布,女婿用孝帶綁在額上,而外孫子、孫女、曾孫等頭披蔴布,若有親人未能到殯儀館,則由其他人代表,多戴一份孝及多上一份香便可。另外,男笥親屬需將一塊小黑布用別針別在左胸,女性親屬需在頭髮上別上白色(女兒、新抱等)或藍色(孫女、姪女等)的頭花。而死者的遺孀則視情況而定,一般別上白花,若是年紀大且兒孫滿堂的別上藍花。上孝後,餘下時間主家一般會摺金銀給先人,並等待親友的到來。
⑧親友吊唁:來吊唁的親友一般會穿顏色暗淡、款式平實、莊重的服裝,衣服上可佩白花、黃花或黑紗。但千萬不能穿紅著綠,或穿色彩鮮艷的大花衣服。因為這是一種嚴重失禮的行為。也要注意禮貌,在追悼會上的態度要沉痛,走路要輕手輕腳,說話要低聲。追悼會開始後,要按規定的位置站立端正,奏哀樂時不要東張西望,默哀時要低頭靜默,總之,要尊重死者家屬的安排和遵守會場秩序。不可見了熟人就三五成群、談笑風生,更不能中途退場,這既是對死者的不敬,也是很不禮貌的。為了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弔唁時可送花籃、花圈、花牌或一副輓聯。當然,也可祇在準備好的簽到簿上簽名。有親友來到時,堂官會主持禮儀。首先叫“有客到”,主家便需站立,再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親友向靈前三鞠躬及上香,最後叫“家屬謝禮” ,家屬便向親友謝禮。
⑨奠儀:喪事是件大事,人們把它看作與婚事同等重大,習稱為“婚喪大事”或“紅白喜事”。因此,民間歷來有在參加喪儀時送奠儀的習尚。其意義,一是對亡者表示祭奠,再是借以資助喪家辦事費用。親友致送給主家的奠儀俗稱帛金,會用奠儀封或白信封裝好。部份人對帛金不取整數,會封一百零一元,一千零一元等;部份人不封單數,會封二百,四百元等。主家收到帛金後,要回禮,稱為吉儀。吉儀封內一般裝有一粒糖及一元,有時也會加上一條毛巾。親友安慰主家一會後便會離開或坐在旁邊的座位等候做法事。
⑩做法事:下午七時,親友一般已到齊,喃嘸師傅便開壇做法事(十唸、破地獄等)。做法事時,要過金橋銀橋,表示親自送先人過“陰間”的“金橋”、“銀橋” ;燒各式的紙作(如工人、大屋、汽車、電視、手提電話)供先人在陰間享用;孝子要至井取水替先人抹三下臉(因“買水”忌用死水,昔日一定要至溪河取長流水,故鏡湖殯儀館內有一“科學井” ,收集山水,給孝子作“買水”之用。)
(11)“十唸”:是守夜法事,唸十次經,故稱“十唸”。“十唸”分大小,以前未遷至鏡湖殯儀館前,做大的“十唸” ,會做到天亮。自一九六六年遷至鏡湖殯儀館,因殯儀館限制十一時要離開,故現在做的是小的“十唸” ,比以前簡單得多,做十分一左右,祇選重要的、對先人有益的部份來做。
(12)“破地獄” :人死後入六道輪迴——天、地、人、佛、畜、鬼。計算的方法是以天、地、人、佛、畜、鬼六字依順時針寫成圓形,男性以天為基點順時針推算,女性以佛為基點逆時針推算。算法為十位數一,每十歲一道,個位數每一歲一道,先數十位數,次數個位數,如男性七十七歲死,先自天字起數七十七歲之七字止於天,次數七歲之七字復止於天字,則其人歸於天道。其中以入天、佛二道屬吉,不用“破地獄” ;入地、鬼二道則屬凶,須禳解,必定要“破地獄” ,而入人、畜二道則可隨著。“破地獄”顧名思義,是替先人衝破一切阻礙。做法是在靈堂中放置先人的靈位,兩枝白蠟燭及九塊瓦片,每塊瓦片上均畫有圖案,代表九個關口,瓦片旁邊插有一枝黃色紙旗,代表九個獄號。喃嘸師傅一邊唸口令請太上老君,一邊用如意法寶將九塊瓦片逐一打碎,即將九個關口的門打破,先人便能通行無阻。
(13)守夜:從前守夜,會通宵做法事(大的“十唸)、燒“金銀”給先人及讓親友至靈堂弔唁。
但現今在晚上十一時後,殯儀館規定所有人要離開,故守夜已不用坐至天亮。
(14)第二天早上九時左右,主家先到靈堂上香、穿帛,然後舉行“接財”的儀式。“接財”其實是接棺材,將材字改成財字是取其意頭,希望主家能將財氣接到。在澳門,棺木有大、有小,有中式、有西式。中式棺木和西式棺木的不同處就在於中式堅固耐久,西式美化廉價。中式棺木用料多為堅硬的杉木,而且裝嵌結實密封,其上等的木料會發出木香,避免蟲蛀。正由於中式的棺木大都是由實木造成,故一副大的棺材大約有五佰來斤,要由四個壯健男子才能抬起。中式棺木是由真材實料所造,相比下西式棺木在材料上就遜色得多了,其構造是由簡單的夾板,用釘將之釘合,好像砌積木一樣,既不防潮濕也不防蟲蛀。不過西式的勝在樣式豪華。有的西式棺木有兩層上蓋,內層的是一層透明玻璃,供親人瞻仰遺容,可以說得上華麗典雅。雖然中式棺木在款式方面畧遜西式一籌,但中式棺木本身也可分作很多種樣式,有:圖頭、方頭、男莊、雙層、方箱、上海莊、高身大莊。中式棺木產自國內,西式棺木則來自馬來西亞或香港。運到澳門的棺木已大半完成,售賣棺木的人祇需裝嵌、髹油、及裝上白布、枕頭等便可將其出售。火葬的一般會選用西式棺木,因為價格比較便宜。主家選定棺木後,有的會在棺木的上方寫上天、地及先人的姓氏。
(15)起馬:將先人叫醒,準備起程。
(16)館飯:又稱萬年糧。親人將糯米飯放入埕中,供先人享用。
(17)入殮、瞻仰遺容、蓋棺出殯:入殮就是將死者安置棺材中。這時,會將先人生前喜愛的東西放入棺木裏陪葬(一般會是一些飾物或衣物;除先人生前特別喜愛外,否則不以金器陪葬),死者親屬,特別是兒子們都要在旁邊。瞻仰遺容之後,蓋上棺蓋,入殮結束。主家決定好時間,喃嘸師傅會計甚麼年紀的人會有沖犯。若有沖犯,在入殮及蓋棺時便不能正視,否則會惹上霉運。
(18)落葬:落葬係指上葬而言,就是把裝有死屍的棺木放入墓穴。澳門辦理土葬的墳場有政府轄下的新西洋墳場、舊西洋墳場、路環市政墳場、氹仔市政墳場,民間開辦的氹仔孝思永遠墓園、氹仔街坊墳場、氹仔拗仔頭墳場、路環信義墳場、路環各會聯合墳場。也有將先人安葬在路環的自置墓地(必須持有先人早年向政府購買墓地之地契,此種地契已停止售賣多時),珠海的仙峰山墓園或合羅山墓園。一般人家,未出殯之前就把墓穴挖好了,靈棺被抬到墳地後,杠頭一聲召喚,杠夫們一齊摘肩落地,然後由幾個人將靈棺抬到墓穴口落葬。落葬也有些講究,過往選擇墓地,有講“風水”的習俗,墓穴要靠山臨水。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籍貫、生卒時辰、立碑人以及立碑時間;碑的背面不刻寫碑文。
(19)坐靈:又稱安靈。大殮後,主家會拿已點燒的長壽香和先人的遺照,將先人帶到廟堂中(如竹林寺、藥山禪院、觀音堂、功德林、紫竹園、菩提園等),直到“三七”(第二十一日)打七七齋,超度亡魂。所謂七七齋,就是從死者斷氣身亡日起,頭第七日曰頭七、又第七日曰二七,再七日曰三七,一直算到七個七(即共四十九日)之內,喪家要齋、誦經,每七天一次,共行七次,稱“七七齋”,俗稱做“七”。按佛教輪迴觀,人死後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分七階段隨業力受生,因此死者家屬要在這段時間裹齋戒唸經,作種種功德,替死者消弭惡業,以投入良善之家托生。也有認為,人有三魂七魂,人死魂升於天,魄散於地,七七而七魄盡,所以喪家要為亡人作“七”。在澳門做“七”,以前會打三次齋,分別在“三七(第二十一日)”、“五七(第三十五日)”、“七七(第四十九日)”進行,現一般祇在“三七”打一次齋。打完齋後,便可以在喃嘸師傅主持下脫孝、將靈位火化及用香將先人帶回家中供奉(也將遺照一並帶回家)。
(20)過火盆:有的主家在殮後不打齋,會就地辭靈,即時在墳場脱孝火化靈位及將先人帶回家。每到農曆年尾的時候,則全部會選擇即時脫孝。無論打齋與否,均需在入屋之前(或在墳場)過火盆,將霉氣都“清洗”乾凈,不帶回家。
(21)上高:將先人及其相帶回家後,喃嘸師傅便舉行上高儀式,令先人可以各祖先一起接受供
奉。故此家中必須要有祖先的靈位,若沒有的話,則一般會在廟堂中買一個供奉的靈位,將先人長期安放在廟堂中。
(22)解穢酒:當喪事已辦完之後,作為喪家,一般都要畧備水酒,請親友一聚。一來酬謝諸親好友的盛情厚意;二來親友們也可借此機會寬慰死者家屬。故此大殮當日,做好所有的儀式後,主家會請親友吃解穢酒。解穢酒顧名思義,是將所有的穢氣解除(也有人稱解慰酒,取其安慰之意)。解穢酒一定是七個菜,俗稱“食七”,而且必定有鷄、燒肉(取其“紅皮赤壯”的意頭)。
(23)致謝:辦理好喪禮後,有的主家會在第二天登報向親友致謝,內容較訃聞簡單,祇需寫上一個較大的謝字、先人名稱、喪禮日期、謝意及主家名稱。
(24)回魂:先人離開人世後,掛念家人,會回家探望,回家的日期大約在十日後,視乎先人的生卒日期及年紀而定。喃嘸師傅預先計算好,主家便可做好準備。
(25)執骨:是二次葬的一種。所謂二次葬,就是指採用風化、土化、水浸等不同方式使死者的皮肉、內臟等軟組織腐爛,然後再將骨骸收攏在一起作第二次埋葬。這種埋葬方式在我國大多數省份的新石器時代墓地中曾有大量的發現,如半坡仰韶文化遺址、華縣元君廟、華陰橫陣遺址等墓葬,大多以二次葬為主。二次葬出現的原因,蓋得於當時人們思想中存在著的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靈魂可以自由離開軀體,但是必須依附在某物之上,它同屍體聯繫在一起,而當皮肉腐爛和消解時,它就走入到骨頭裏去,主要是頭蓋骨”。並認為死者的血肉屬於人世間的,必須待血肉腐爛後,才能作最後的正式埋葬,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進入鬼魂世界。如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一書認為:“血肉雖已腐爛掉,而靈魂則已進入別一個世界裏生活了。並且,人們還十分盼望死者的肉質盡快爛掉,以便遷移骨骸,舉行正式的埋葬,使家族成員在另一個世界裏早日得到團聚。”根據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等資料,二次葬的含意可能包括以下四種:A.對死者的關懷和敬畏心理;B.為使死者的靈魂和生者生活在一起;C.達到死後家人團聚的目的;D.民族的遷移或氏族公共墓地的清理等。在澳門,二次葬的原因比較簡單,主要是價錢的問題。買永久的墓地較貴,而政府墓地祇作租用(一般租用五年,可續一至兩年),費用分九十多元、二百多元、及最貴的是五百多元,故一般用土葬儀式的都祇租地而不買地,於是便需替先人執骨。一般在先人去世後五年進行,若此時先人的遺體未完全腐化,有的照起,有的則向政府多續一至兩年。執骨的程度較為複雜,每當要執骨時,仵工必需要找一個工人相助,程序如下:
掘開泥土,直至看見棺木的蓋子。
將棺木的蓋子揭起。
再掘泥,因為骨頭多數沉在棺木的底層。
起骨,並點算是否檢齊,放在膠筒裏。
洗骨:將剛起出來的骨頭,用水清洗,然後用水浸透。過程中不時用刷子擦凈。
數小時後,便將骨拿起,並將它們排列好(成一個人形),然後曬乾。
曬乾後,再用火酒將骨頭清洗,以清除水不能清除的污漬,並將其消毒。
經過多番程序後,工人便會按照主家的意願作出最後三種處理:A.將骸骨放入金塔中再葬;B.將骸骨放入鐵製的骨箱中,然後買骨箱位放進去;C.將骸骨再火化,然後裝好放入骨箱位或骨灰位中。
发布时间:2024-05-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hua/aomen/15455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