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拜师礼

        印度教青少年为学习文化知识,到一定年龄就要举行拜师仪式。人们认为,父母给了他们血肉之躯,而老师则给了他们知识和思想,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因而被尊为再造父母。不同阶层的青少年拜师的年龄各不相同。婆罗门一般为8—16岁,刹帝利为11—12岁,吠舍为12—24岁,极富天才的儿童可以提早拜师。拜师仪式一般在上半年举行,但吠舍也可在下半年举行。在季节的选择方面,婆罗门一般在春天举行拜师仪式,刹帝利在夏天,吠舍在秋天,不同季节代表了不同阶层的感情、性格和职业。拜师仪式开始时,将要拜师的青少年要剃发、沐浴,接受老师赠送的离家苦修穿的衣服。首先是一块遮羞布,象征人类觉醒和文明的开端。老师念着经文把遮羞布和其它衣物送给拜师者。然后,赠送草编腰带,授圣带。授圣带是拜师仪式不可缺少的一环,故拜师仪式有时也被叫作授圣带仪式。授圣带仪式后,老师口念经文,再授予兽皮衣、木棍等物。此后,还有几个象征性的仪式,如老师把自己手中的一捧水倒在拜师者的手中,象征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拜师者要向太阳祈祷,这时老师就可以接受他为自己的学生了。老师问:“你是谁的学生?”学生回答:“我是您的学生。”老师纠正学生的话说:“你是因陀罗的学生,太阳是你的尊师,我是你的老师。”在拜师仪式中,念太阳经文与授圣带仪式同等重要。太阳被认为是学生的再生母亲,老师被认为是学生的再生父亲。老师在学生面前念太阳经文:“这是现实,这是智慧,这是光明,我们拥有明媚的阳光。它是火,点燃了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念经文仪式后,学生往祭火中投入祭品,练习乞讨,举行三夜斋戒和获得知识的斋戒等仪式。拜师仪式的目的在于使青少年们认识到他们即将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他们的头脑将得到充实,他们将在老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2-2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hua/minsu/189299.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