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教徒的丧葬习俗

        印度教徒一生中要举行16次重要仪礼,前15次均为求得幸福而举行,最后一次为葬礼。葬礼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最初,只是把尸体弃置于一边,或弃于河中,任其顺水漂去;继而发展为将尸体挂在林中树上;再往后便开始实行土葬。吠陀时代,祭司极受重视,并开始焚化尸体,实行火葬。此后,在土葬和水葬存在的同时,火葬为绝大多数印度教徒所采用。整个殡葬仪式分18个步骤进行,概括地说,有向亲属告别、布施、献牛等临终仪礼,有搭焚尸堆、抬尸、送殡和祭祀等火化前的仪礼,有焚尸仪礼,以及安慰亡人亲属、沐浴洁身、祭神送鬼等葬后仪礼。死者如系孕、产妇、婴儿或被逐出种姓的人,其葬礼则大有不同。在印度教徒中,生前为自己举行殡葬仪式的习俗也很流行。印度教徒相信,为了死后升入天堂,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殡葬仪礼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子嗣,或不相信自己死后亲属们会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便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举行葬礼。做一个草人作为自己的替身。将草人焚化,其它仪式则与死后举行的葬礼完全一样。按照印度教的教义,人的灵魂是永恒不灭的,肉体只是灵魂暂居的躯壳,人死后灵魂将挣脱出肉体驱壳的束缚,在宇宙中重新开始一番新的轮回。因此,印度教徒死后实行火葬,将骨灰撒入江河,他们认为保留躯体和坟墓是没有意义的。印度教徒死后,尸体即被拉到一个专门的焚尸场,焚尸场内用大约300公斤木柴搭起一个长方体状的柴堆,尸体首先被放置于离柴堆不远的一个小平台上。葬仪由婆罗门祭司主持。葬仪开始后,祭司手持一个瓦罐,里面装满了取自死者家乡的清水,在死者亲友面前祈祷一番。然后祭司便把手中的瓦罐向地上一抛,罐破水流,象征着人的灵魂挣脱了肉体的羁绊,重新升上了自由的天空。然后,死者便被移上火堆,祭司在尸体身上洒上一些取自恒河的“圣水”,浇尸工在柴堆上浇上酥油,由死者的儿子或其他男性亲属将火堆点燃,进行焚化。此时送葬的亲友们开始唱起挽歌,他们向天空抛撒草叶,表示死者灵魂永存;向火堆中抛撒鲜花,向亲人表达最后的祝愿。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入江河。如果将骨灰撒入印度教的圣河——恒河中去,便是对死者的最高礼仪。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21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wenhua/minsu/19017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