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家恨,金庸少年辞家

        1937年,金庸13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省第一流的浙江省立嘉兴中学,金庸告别了童年时代,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翩翩少年。这一年,也是金庸第一次离开故乡,离开亲人外出求学。少年的金庸此时也许没有想到,从这一年起,他就开始了他命定一生的漂泊旅居的游子生涯。
        金庸在嘉兴中学读完一年级,时值整个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和浩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金庸的生活也就随着整个时局而动荡漂泊起来,使金庸初次尝到有家难归的滋味。国难家恨,少年时的金庸,此时对他祖父教给他的“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说法体会得更深了。而他那“雄心日千里”、“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侠理想人格,也正是在此时逐渐形成的。
        金庸读到高中之时,战火愈烈,日寇的铁蹄已经踏上了金庸的家乡。1940年,战火烧到浙江,继上海沦陷之后,杭嘉湖平原也陡逢乱世兵火。这时,就像著名的西南联大一样,杭州、嘉州、湖州也组建了一个联合高中,并迁到位于山区的丽水碧湖。
        金庸随学校辗转于余杭、临安、丽水,流离颠簸,和家人暂时失去联系,当然更谈不上家庭的接济了。金庸一度只能靠政府发给他的公费度日,穿草鞋,受军训。据说有段时间金庸寄居在同学家中,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艰难的日子对金庸这样的世家“公子哥儿”,其实大有好处。金庸自己也承认这一段艰难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
        金庸以他非凡的聪明才智,改变了他的生活。这就是金庸经商之才第一次的表现。早在金庸读初中三年级之时,金庸干了一件让他一生都引以为骄傲的事,他成功地出版了一本书。
        金庸后来谈到,他以为这是他日后的出版事业的一个良好的预兆。15岁时的金庸,就已经初露出了他不凡的出版经商的天赋。那时金庸本来正忙于报考高中而紧张地温习功课,一天他做完功课,闲暇之时突发奇想,他觉得如果有教人怎么投考高中的书,那么他一定会买来看看。由此想到要是能编写一本指导小学生考初中的书,一定会受到小学生们的欢迎。
        金庸对他的两位同学说:“那么多学生为了考试天天忙于功课,太辛苦了。我们不妨根据我们以前报考初中的经验,编一本书给准备投考初中的学生看,教他们怎样复习功课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金庸的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他的两个好朋友的支持,并立即付诸行动。于是定名为《给投考初中者》一书便出笼了。此书由金庸主编,由他和他的两个好朋友每人编写一部分,书的内容围绕着升初中的学生应怎样在各科中答题,取得高分。书写出来后,三人自行设法印刷发行,竟取得了他们热望的成功。
        《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因为是首次出现的新颖类型,发行时大受欢迎,不单畅销浙南,还远销至江西、福建等省。此书的发行成功,竟使金庸和他的两个同学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利润。金庸因此书的利润使他把妹妹从乡间接到后方求学。所以后来他上高中时,虽然十分艰苦,但毕竟还有一些底子,比起其他同学,当然又要好些。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37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