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中央政治学校失学使他的“外交梦”破灭,而他经营《太平洋杂志》失败又使他的“出版梦”破灭,金庸一时真是有点心灰意懒了。正在这时,前文提到过的非常赏识金庸才华的湘西农场场主,因公千里迢迢从湖南到重庆出差,这回又请金庸再到湘西去为他经管那个私人农场。而且还提出,只要农场开垦出来,种上了油桐树,就送金庸出国留学。
这样的条件真正可谓是十分优厚了,金庸有些心动,反正自己现在在重庆也一时看不到发展,不如就走一趟。金庸又向那位农场主提出一个条件,要带上好朋友余兆文一起去。这样金庸就可聊减寂寞之苦了。
余兆文先生回忆说:
“金庸也不是一个计较一时薪金报酬的人,只求有个陪伴,要带我同去,待遇也和他一样。这也是有待农场有了出息以后的事,算不上苛求。所以双方毋须讨价还价,也不必立据订约,只是君子协定,开诚布公几句话就谈妥了。我们又没有什么细软或大包大件要打点的,两人只带一卷铺盖一只箱,说走就走。”
金庸很快办了图书馆的离职手续,轻装简从启程到湘西走马上任了。
金庸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农场,闲暇时间,他仍孜孜不倦地读书。金庸是一个一目十行的人,虽然初来时从重庆带来了大学课本和参考书,但没过多久,不论英文版还是中文版的,他全都读了。有的还温故知新,读了第二遍、第三遍。
在湘西这个荒山野岭,无书可买,也无处可借。到了后来,金庸于百无聊赖中,只能动手译书以自娱。
1942年那次在农场,金庸曾试译了一部分《诗经》。而这次,他按初来的计划,准备编译《牛津袖珍字典》。
金庸这次的编译计划也半途而废了。金庸和余兆文是1945年5月初到湘西的,三个月后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艰苦的八年抗战取得了胜利,全民狂喜,举国欢腾。抗战时,从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逃到湘西去的那些难民,在内地被称为“下江人”,这时个个归心似箭,成群结队陆续离开湘西。金庸眼看着这样的情景,方寸已乱,初来时的信心渐渐动摇了。金庸感到,在这个偏僻的山区,垦荒植桐极其困难,留学的希望很渺茫。挨到第二年初夏,金庸再也不愿在湘西这个荒野的农场呆下去了。金庸终于辞去了农场的职务,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海宁老家。
虽然这次的编译工作是半途而废,但在翻译中使金庸的英文有了更扎实的基础,这对他日后的创业是至关重要的。
分享到:
这样的条件真正可谓是十分优厚了,金庸有些心动,反正自己现在在重庆也一时看不到发展,不如就走一趟。金庸又向那位农场主提出一个条件,要带上好朋友余兆文一起去。这样金庸就可聊减寂寞之苦了。
余兆文先生回忆说:
“金庸也不是一个计较一时薪金报酬的人,只求有个陪伴,要带我同去,待遇也和他一样。这也是有待农场有了出息以后的事,算不上苛求。所以双方毋须讨价还价,也不必立据订约,只是君子协定,开诚布公几句话就谈妥了。我们又没有什么细软或大包大件要打点的,两人只带一卷铺盖一只箱,说走就走。”
金庸很快办了图书馆的离职手续,轻装简从启程到湘西走马上任了。
金庸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农场,闲暇时间,他仍孜孜不倦地读书。金庸是一个一目十行的人,虽然初来时从重庆带来了大学课本和参考书,但没过多久,不论英文版还是中文版的,他全都读了。有的还温故知新,读了第二遍、第三遍。
在湘西这个荒山野岭,无书可买,也无处可借。到了后来,金庸于百无聊赖中,只能动手译书以自娱。
1942年那次在农场,金庸曾试译了一部分《诗经》。而这次,他按初来的计划,准备编译《牛津袖珍字典》。
金庸这次的编译计划也半途而废了。金庸和余兆文是1945年5月初到湘西的,三个月后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艰苦的八年抗战取得了胜利,全民狂喜,举国欢腾。抗战时,从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逃到湘西去的那些难民,在内地被称为“下江人”,这时个个归心似箭,成群结队陆续离开湘西。金庸眼看着这样的情景,方寸已乱,初来时的信心渐渐动摇了。金庸感到,在这个偏僻的山区,垦荒植桐极其困难,留学的希望很渺茫。挨到第二年初夏,金庸再也不愿在湘西这个荒野的农场呆下去了。金庸终于辞去了农场的职务,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海宁老家。
虽然这次的编译工作是半途而废,但在翻译中使金庸的英文有了更扎实的基础,这对他日后的创业是至关重要的。
发布时间:2024-02-26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39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