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不经心的金庸出手便是大师水准

        罗孚慧眼识金庸,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金庸看上去一派书生意气,虽见解不凡但多是言语钝讷,一开始是很难让人把他与武侠小说联系在一起的。罗孚的高明和天才之处,正在于从现象看到本质,直觉到金庸的气度不凡,内蕴有万千气象,绝对可以胜任武侠小说的创作任务的。
        事实上,金庸与梁羽生是好朋友,意气相投。金庸虽然不像梁羽生那样谈吐潇洒英气外露,但往往出语惊人,见解深刻,收敛的书生意气流露出英雄胆色,武林豪气遮也遮不住。而金庸的文字业绩,也颇是可圈可点。金庸在报社时,写了不少高妙精致的散文,且有经世之才,在《大公报》国际新闻版上的政论文章引人注目,而一些信笔闲情的文章,诸如影话、影评、其他随笔同样是精彩绝伦。从故事的构造和大场面的把握来说,金庸甚至写过成功的电影剧本,还翻译过西洋小说。这些,都足以证明金庸才情不可限量,有无穷可能性的发展。
        罗孚似乎于所有的人先看到了这些。1955年,罗孚找到金庸,对他说:“《香港商报》急需有武侠小说连载,我已向他们推荐你来写,你就写吧!”
        金庸没有推辞,似乎是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一个建议。要强调的是,金庸的这种进入,其实与梁羽生当初的意气风发不可同日而语。金庸的顺水推舟,当然“被动”的含意不可否认。事实上,金庸一开始进入武侠小说的创作是有些偶然的,漫不经心的,偶一为之的。梁羽生作为金庸的朋友,此时已因写武侠小说而大获成功,书生的意气竟成为了真实的戏剧效果,不是绮丽的梦想,不是文人空谈的非分之想。金庸自度应不输于梁羽生,金庸自度自己对武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非旁人所能及。此时,有现成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当然会按捺不住,一时技痒,进入圈套。
        事实上是梁羽生的成功,坚定了金庸的自信。于是金庸写了《书剑恩仇录》,于是武侠天地中出现了金庸这样一个神异的名字。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2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