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继《倚天屠龙记》之后,《明报》在9月3日开始推出金庸的武侠小说新作《天龙八部》。此时的金庸心境已经好了许多,不再像当初创办《明报》时那样辛苦了。
自1962年“逃亡潮”事件带旺了《明报》之后,《明报》事业蒸蒸日上,成为香港较有实力的大报。步入1964年,《明报》具备中型报纸规模,在香港建立起独特的风格,知名度和影响已经开始国际化了。此时金庸已不再只是武侠小说著名作家了,他身兼《明报》的社长、总编辑、主笔,已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报人和较高知名度的社评家,并开始在海内外传媒界活跃起来。
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写得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继《射雕》三部曲之后,金庸再一次突破既有的小说格局和模式,在《天龙八部》结构上采取逐一交待主人公的单线并进手法,写完一个人,再接写下一个。看似散漫脱节,其实前后交错,精彩纷呈,相互辉映,堪称大手笔。
在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之中,《天龙八部》的人物最为繁多,场面也相当广阔,既是哲学意味最为浓厚的一部,也是金庸15部武侠小说中结构最为复杂而又松散的一部。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的卷首《释名》篇中写道:
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
《天龙八部》中既有想像,又有寓言,没有把侠停留在观念上,挂在嘴上,而是写出了活生生的人,写出了假定的历史的情境中活生生的人。天龙八部的世界正是一个所谓的“人非人”的世界──既有历史,又有传奇,也有整体的象征,成为了真正多层次、多种因素、多种视角组成的奇异的世界。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叙事及其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历史、有写实、有传奇、有浪漫、有幽默、有伤感、有言情、有孽缘,同时又有整体的象征,具体地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夸张的。
《天龙八部》的出版,其中还有一个插曲,这就是倪匡代写一事。
1964年1月,金庸赴日本参加《世界周刊》举办的报人座谈会;1964年4月,金庸再赴日本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举办的“亚洲报人座谈会”;从日本回港不到一个月,金庸又远赴土耳其参加国际新闻协会的第十三届年会……在此后的长达一年与《大公报》等报纸的笔战中,刺激了《明报》销售。《明报》发行跃升到10万份,成为香港发行量最多报纸之一,经济实力大增。这时,金庸又再次以《明报》社长身份到英国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主办的会议,顺便在欧洲做一次长时间的漫游。而《天龙八部》还没有写完,报纸每天“等米下锅”。但金庸这次要外出一个多月,无法分身兼顾,于是只有想法找“枪手”代笔了。
金庸找的是号称“天下第一快枪手”的倪匡,其妹妹是香港著名女作家亦舒,倪匡也是较有名的作家,以想像力丰富、写科幻小说见长。金庸要倪匡自由发挥,不必照原来的情节,自写一段自成段落的故事,最后让香港名作家董千里监督,润色文字。
倪匡果然笔走龙蛇,竟将阿紫的眼睛写瞎了,更敷衍出一大段离奇的故事。后虽经金庸大力删改,但还是留有倪匡的不受拘束的痕迹。
倪匡对于自己这次代金庸写武侠小说很是得意。后来他自己撰一副对联,上联是“屡替张彻编剧本”,下联是“曾代金庸写小说”,以此自夸。对于自己有幸参与撰写的这部小说,倪匡更是推崇备至。他说:
“《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下沉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让读者抬高几百丈。全身不由自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
这是一段有趣的文坛佳话。
自1962年“逃亡潮”事件带旺了《明报》之后,《明报》事业蒸蒸日上,成为香港较有实力的大报。步入1964年,《明报》具备中型报纸规模,在香港建立起独特的风格,知名度和影响已经开始国际化了。此时金庸已不再只是武侠小说著名作家了,他身兼《明报》的社长、总编辑、主笔,已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报人和较高知名度的社评家,并开始在海内外传媒界活跃起来。
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写得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继《射雕》三部曲之后,金庸再一次突破既有的小说格局和模式,在《天龙八部》结构上采取逐一交待主人公的单线并进手法,写完一个人,再接写下一个。看似散漫脱节,其实前后交错,精彩纷呈,相互辉映,堪称大手笔。
在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之中,《天龙八部》的人物最为繁多,场面也相当广阔,既是哲学意味最为浓厚的一部,也是金庸15部武侠小说中结构最为复杂而又松散的一部。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的卷首《释名》篇中写道:
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
《天龙八部》中既有想像,又有寓言,没有把侠停留在观念上,挂在嘴上,而是写出了活生生的人,写出了假定的历史的情境中活生生的人。天龙八部的世界正是一个所谓的“人非人”的世界──既有历史,又有传奇,也有整体的象征,成为了真正多层次、多种因素、多种视角组成的奇异的世界。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叙事及其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历史、有写实、有传奇、有浪漫、有幽默、有伤感、有言情、有孽缘,同时又有整体的象征,具体地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夸张的。
《天龙八部》的出版,其中还有一个插曲,这就是倪匡代写一事。
1964年1月,金庸赴日本参加《世界周刊》举办的报人座谈会;1964年4月,金庸再赴日本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举办的“亚洲报人座谈会”;从日本回港不到一个月,金庸又远赴土耳其参加国际新闻协会的第十三届年会……在此后的长达一年与《大公报》等报纸的笔战中,刺激了《明报》销售。《明报》发行跃升到10万份,成为香港发行量最多报纸之一,经济实力大增。这时,金庸又再次以《明报》社长身份到英国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主办的会议,顺便在欧洲做一次长时间的漫游。而《天龙八部》还没有写完,报纸每天“等米下锅”。但金庸这次要外出一个多月,无法分身兼顾,于是只有想法找“枪手”代笔了。
金庸找的是号称“天下第一快枪手”的倪匡,其妹妹是香港著名女作家亦舒,倪匡也是较有名的作家,以想像力丰富、写科幻小说见长。金庸要倪匡自由发挥,不必照原来的情节,自写一段自成段落的故事,最后让香港名作家董千里监督,润色文字。
倪匡果然笔走龙蛇,竟将阿紫的眼睛写瞎了,更敷衍出一大段离奇的故事。后虽经金庸大力删改,但还是留有倪匡的不受拘束的痕迹。
倪匡对于自己这次代金庸写武侠小说很是得意。后来他自己撰一副对联,上联是“屡替张彻编剧本”,下联是“曾代金庸写小说”,以此自夸。对于自己有幸参与撰写的这部小说,倪匡更是推崇备至。他说:
“《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下沉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让读者抬高几百丈。全身不由自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
这是一段有趣的文坛佳话。
- 上一篇:第三回 符来袖里围方解 椎脱囊中事竟成
- 下一篇:《连城诀》解金庸少年情结
发布时间:2023-04-0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7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