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成功背后思归的厌倦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武侠小说的成绩之外,金庸的《明报》事业蒸蒸日上。然而成功的背后,必然伴随而来一种厌倦和疲乏的消极情绪-也许这是每一个成功者都不能避免和否认的事实!
        金庸的本色还是一个书生的本色,-连金庸的政治理想也是书生式的政治思想。书生是不堪现实和烦事的折磨和骚扰的,金庸此时已有了非常的心境。特别是政治,60年代中期,金庸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一系列政治事件中:逃亡潮、“文革”运动、“六七暴动”等等。金庸内心有一个声音在低低地叹息说:“归去吧,归去来兮!”
        “六七暴动”之时,金庸差一点惹出杀身之祸。书生的金庸,不由得不叹息。这是金庸的“隐退情结”。而现在,这个情结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一书中,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细较起来,金庸的这一“隐退情结”竟是一直存在着,一直蠢动着。
        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篇,就写了一个“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陆菲青;而到了小说的最后,“红花会”群雄“复明”的大业不成,“反清”杀乾隆也不成,最后竟也都“豹隐回疆”去了。金庸的第二部小说《碧血剑》,一腔鲜明的政治热血,但最后主人公袁承志“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到海外隐居全节去了。而《神雕侠侣》中,最后华山一别,杨过带着小龙女再未出现过了,大约是去“活死人墓”隐居去了。《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事业本来如日中天,江山已弄于掌间了,但却不想做皇帝,连明教教主之位也传了杨逍,最后竟隐居起来,给娇妻赵敏画眉为乐了。《连城诀》中的狄云,最后厌倦尘世,竟去疆边无人的大雪谷隐居。《越女剑》中阿青也是隐归山林。
        ……
        看来金庸的确从一开始就有了这些“隐退情结”,现在到了《笑傲江湖》,隐退的情结开始明白地显露了。
        金庸“觉今是而昨非”,开始了夫子自道。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金庸说:
        
        聪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极大多数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两类:努力目标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是好人;只着眼于自己的权力名位、物质欲望,而损害旁人的,是坏人。好人或坏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损害的人数和程度而定。政治上大多数时期中是坏人当权,于是不断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进行改革;另有一种人对改革不存希望,也不想和当权派同流合污,他们的抉择是退出斗争漩涡,独善其身。所以一向有当权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隐士……
        参与政治活动,意志和尊严不得不有所舍弃,那是无可奈何的。……至于一般意义的隐士,基本要求是求个性的解放自由而不必事人。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令狐冲是天生的“隐士”,对权力没有兴趣。盈盈也是“隐士”,她对江湖豪士有生杀大权,却宁可在洛阳隐居陋巷,琴箫自娱。她生命中只重视个人的自由,个性的舒展。惟一重要的只是爱情。
        ……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国家中也都有。
        
        金庸说得很清楚了,现实的政治让他厌嫌,书生的内心渴望隐退的平静。所以尽管金庸有报国的政治热望,但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是不会退缩的,一定要坚持置身在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
        对于纷繁的现实,金庸已没有了耐心去勇猛战斗,然而又不愿妥协,同流合污则是更不可能。所以,隐退,在这时也许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12-1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xiaoshuo/jinrong/15748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