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略有改动。
北宋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在他之前,印一页书,必须雕一块木板,刻一部大书,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和时间。由于毕昇改刻板为活字,不但节省了材料,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书籍可以得到大量印刷和流传。这比欧洲人发明活字印书要早四百年。活板印刷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篇说明文,就是具体而详细地介绍活字版印刷术的。
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开头至“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简介活字版发明前雕板印刷术发展的情况,同时交代了“活板”印刷是前所未有的,为下段介绍活板作铺垫。
第二段(“庆历中”至“殊不沾污”),详细介绍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到“又为活板”,交代活字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布衣”点出了发明人是普通平民,从中可认识到劳动人民有无限的智慧、能力和创造精神。“又”字呼应上文,很自然地说明了活板术与雕板术的源流关系,同时又引出下文对活板术的具体叙写。
第二层到“则字平如砥”,介绍活板的制作方法。作者按制字、制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活板制作的方法。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在活板制作方面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掌握了较高的技巧。泥字“薄如钱唇”,活版“字平如砥”,比喻形象准确,突现了技巧之精湛。
第三层到“则极为神速”,写活板印刷的效能。“极为神速”,反映了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第四层到本段结束,叙述活版的使用方法、优点以及有关补充说明。“才毕”、“已具”、“瞬息”、“旋”、等词的连用,突出表现了活版印刷速度之快。“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从解决活字印刷的这一问题的叙述过程中,我们不仅明白了“不以木为之”的原因,而且再次感受到活板的优越性,特别是进一步认识了我国劳动人民反复实践,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高尚精神和丰富智慧。
第三段(“昇死”至文末),交代毕昇所制活字的下落,归结全文。我国劳动人民不但富于创造精神,而且十分重视自己的创造成果,以利发扬光大。作者用“保藏”二字,表现了毕昇的弟侄辈对活板术的珍视及对毕昇的爱戴,也证明了毕昇发明活板一事确凿无疑。
本文详尽地记叙了毕昇创造活板印刷术的过程、使用方法和优越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精神。
在写作技巧上,这篇文章叙事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所说明的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活板”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文章始终扣合此点,依据活板本身的发展过程来安排文章层次,由活字叙至活版,由活板讲到使用,由使用交代下落,顺理成章,眉目清晰。另外,本文语言简洁平实,用词贴切生动。如用“烧”、“炀”、“草火烧”、“稍熔”准确地表现了火力大小缓急的不同。制字过程,只用寥寥十八字就交代清楚了。全文亦仅三百六十多字(包括标点符号),即把这项重大发明创造叙述得十分明白。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19-12-19]
-
黄庭坚《寄黄几复》
[2019-12-19]
-
柳永《雨霖铃》
[2019-12-19]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019-12-19]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