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中学古诗文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归园田居》五首是作者弃官归田的第二年所写的一组诗,本篇是第一首。

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壮志,又因贫困生活的逼迫,诗人从二十九岁开始,曾断断续续几次出仕。经过十余年的仕宦生活,他对官场的黑暗腐朽有了深切的体验与认识。此诗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热爱纯朴的田园生活的感情。

全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八句叙述归田的经过,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缺乏那种适应世俗的韵度,生性所爱的就是自然山水,因而出仕做官本非素志。这就使诗一开头就笼罩着一种向往田园生活的情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前半生的官场生活是误入歧途,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生动而又意蕴丰富的比喻——“尘网”,这是诗人多年官场生活经历和体验的高度概括。官场就象一张巨大的罗网,生活在罗网中的人不仅失去了自由,而且随时都有生命之虞。作者在《感士不遇赋》中所说的“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不正是“尘网”的一个极好的注脚吗?一个“误落”,一个“尘网”,极为传神,而且一进去就是十三年,实在是太久了。对以往生活的悔恨,对官场的厌恶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官场是“尘网”,入仕为官自然就是网中之鸟,池中之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这两个比喻,把诗人渴望挣脱羁绊、思归田园的急切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羁鸟”向往自由翱翔的“旧林”,“池鱼”怀恋任性遨游的“故渊”,这不正是诗人仕宦生活中内心的真实写照吗?归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于是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里的“开荒”不是虚笔,不是说说而已,也并非酒足饭饱后的闲情逸致,而真正是身体力行。诗人的许多作品都对此作了真实的描写。《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就描绘了一个“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形象。这是对饱食终日的剥削生活的否定,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守拙”,即不愿投机取巧,坚持高尚的操守。这与首句的“少无适俗韵”是一致的,既是对那些热衷仕宦、逢迎巴结之流的鄙视,也表达了诗人归田躬耕的决心。以上八句贯串着对“尘网”的鄙夷,对自然的倾倒以及冲破罗网获得自由的喜悦之情。

后八句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欣慰喜悦的感情。诗人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先写近景:十多亩宅地,八九间草屋,房后裁榆树,堂前种桃李,绿荫环抱,互相映照,轻涂淡抹,明丽如画;再写远景:远方的村落、炊烟,朦胧疏淡,依稀可辨;写了静景又写动景:狗吠鸡鸣,声声可闻;最后写画中之人:户庭整洁,窗明几净,清静安闲。诗人运用朴素自然的白描手法,描绘田园的景物,有远景,也有近景,有静景,也有动景,还有人物的活动,所写的都是人们最熟悉最常见的农村景物:草屋、宅地、山村、炊烟、鸡鸣、狗吠,真是俗而又俗的家常语。正因为如此,才使人感到无限亲切,飘散出一股温馨的暖意。诗人并没有用什么形容词,也没有刻意描划,而只是将这些普通景物轻轻地加以点染,然而却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诗意。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强烈的感情渗透到这些普通的景物之中,即诗人悠闲自适的心境与朴素优美的景物水乳交融,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使作品闪烁着理想的光辉,隐含着对现实批判的锋芒。末二句点出了全诗的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原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理想的产物,就象诗人在《桃花源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是把淳朴的田园生活作为污浊的现实生活的对立物。这里的“樊笼”与前面的“尘网”含义是一样的。“自然”也不仅仅是指大自然,而是含有老庄的顺应自然、适性而行的意思。诗人经历了“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痛苦之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复返自然,获得自由的可贵和喜悦。因而田园风光越美,就越显得现实社会的黑暗,也就越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由此可知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环境,是现实社会的对立物,是理想的闪光。因而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图不仅清新秀丽,而且意境醇厚,余味无穷。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自然,又极富于诗意。诗人以平淡自然的笔墨,使情与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蕴之深邃,妙合无间,因而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