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中学古诗文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

在宋代词人中,苏轼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作家。他的词,完全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举凡言志、怀古、赠答、悼亡乃至农村风光等等,均可入词。后人夸张地说,东坡词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这首《浣溪沙》,就是一首农村词。

这首词写在作者知徐州时,原作一组共五首,题下有小序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五首词,都是写农村的风物人情,宛如五幅农村风俗画,作者无论写景写人,都生动自然,浅近贴切,在当时多作软媚之声的词坛上,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元丰元年春,徐州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作为一位勤政爱民的地方长官,苏轼怀着忧虑与希望,到二十里之外的石潭去求雨。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不久便真的普降甘霖,按照规矩,苏轼又去谢雨。这时候,他走在谢雨道上,心情就与上次前去求雨时的心情全然不同了。这种欢快愉悦的情绪,感染着眼前所见的一切,也贯串在他为此而写的这首词中。

在谢雨道上,作者欣赏乡村仲夏的风光,领略着村民们自在恬淡的生活情景。全词平平而起,“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行进在乡间道上,枣花簌簌地落到衣巾上,这似乎并不经意的笔墨,其实内含着作者的欣喜心情。当雨过之后,经过了雨水清洗的枣花,随着湿润的微风迎面飘来,撩人情趣,透露出乡村的盎然生意。这在一直沉浮宦海、此时意识到“使君原是此(乡村田园)中人”的苏轼,更感清神悦目,惬人心意。“村南村北响缲车”,这是作者道上所闻,农妇们正在这雨后初晴的清爽时节,紧张繁忙地劳作着。他们的劳动是辛苦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牛衣古柳卖黄瓜”,则是作者道上所见。牛衣,一说是粗麻衣,一说是摊在地上堆瓜的布,又宋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说,他曾经看到东坡墨迹,“牛衣”作“半依”。两者相比,用“牛衣”显得直朴,与全词的艺术表现很一致,用“半依”则是写卖瓜人情态,显得逼真传神,两者各有千秋。这一句,作者写道旁卖瓜情景,自然而又典型地反映出乡村的一角。整个上片,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反映出得雨之后,乡村的清新自在和繁忙充实的生活状态,也渗透着作者的欣喜之情。

下片,作者转笔写自己。甘雨已经下了,旱情已经消除了,这位为百姓忧虑奔波的地方长官,此刻感到了欣慰,也感到了一点劳累,何况,又在这仲夏的炎日下赶了这么长的路,还喝了点酒呢!下片的开头两句,作者虽是实录,但是,我们从“酒困”、“路长”、“欲睡”、“日高”、“人渴”、“思茶”这一系列词语中,想象出一个勤于政事体恤下民的官员的形象。对这样的官吏,百姓怎会不拥戴呢?词的最后一句,写作者停步求浆,曰“敲门”、曰“试问”,既表现出作者的平易达礼,也反映出乡村的宁静无扰。这种宁静的乡村环境的形成,有作者的辛劳在,此番冒着炎日的求雨谢雨,便是一例。同时,这样的环境,又是已经厌恶官场险恶莫测的作者所倾心向往的。因此,整个下片写作者谢雨道中的困渴求浆,也同样流露出作者与当地百姓、与宁静的乡村生活心心相印的思想感情。

苏轼知徐州,前后三年。当他离任之后,这里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在看到他的好友陈慥所藏的一幅写徐州古丰朱陈村的画时所写下的一首诗中有着记载,诗题为《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诗云: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把这里的“县吏”,与前面我们所读的《浣溪沙》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苏轼的自我形象对比一下,把这里的“县吏催钱夜打门”,与前面词中“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情形对比一下,何其相异乃尔,对比之下,不是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东坡的内在感情和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吗?

总的来说,这首词逼真地描绘了乡村的风景人情,反映了作者热爱乡村,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的心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勤政爱民的精神。全词在艺术上不求精雕细琢,作者摄取特征性场景,融入自己的感情,用白描手法和清新朴素的语言来加以表现,读来真切自然。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