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991年高考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1—8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注]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窿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 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B. 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C. 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2.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
        A. (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 (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 (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 (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 “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 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
        ②______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 )( )( )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 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题解〕
        这是1991年高考试题。阅读材料是一篇经典散文。
        第1题,考查分析段中句的排列思路。从题面看是考查第一段思路,实际上涉及到对整体内在联系的理解。从整体看,一、二段之间的联系点是托尔斯泰的遗愿。再分析一段,a为作者的总体感受,b、c为坟墓的环境的描写,d—g为托尔斯泰遗愿的来由。这样,自然地与第二段衔接,显示出这个世间最美的坟墓与托翁遗愿的关系。所以,答案只能选B。
        答案: B。
        第2题。考查句意的理解能力。阅读试题中考查的句意,往往不仅需要从句子本身,而且还需要联系全文去理解。阅读散文,还要把握感情基调。根据全文内容和感情基调,这个句子的意思拟为: 突出了托尔斯泰不愿被声名所累而甘愿默默离去,去寻觅宁静、朴素的幸福的性格特点。全文叙述中并没有他“遭遇坎坷”、“与民众融为一体”、“被社会吞噬”的内容,而是表述他不愿为声名而累。因而应选C项。另外还可以用句子主干分析法加以验证。题干句子主干:“托尔斯泰(被人)埋葬了。”A、D两项变换了主语:“一生战斗”、“声名(被社会)吞噬”;B项“他融为一体”有歧义,可理解为他“与民众打成一片”,显然不对。C项“他(在世上)消失”与题干一致。
        答案: C。
        第3题。考查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题干明确了“在全文中”的作用,必须联系全文来思考。选项涉及反衬法中的“以动衬静”、白描、景物描写和象征等多种技巧。根据文意,这段对朴素的景物描写重在渲染气氛,抒发作者对托翁墓的“宁静”与“朴素”的敬意。因此,A、C、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B项说象征了“人格的崇高”,是一种脱离全文具体内容、随意拔高的分析。
        答案: B。
        第4题,考查比较写法的作用。根据全文内容和感情基调,这一比较写法衬托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感人,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B、C、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而A的分析,不符合全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文中的比较写法,只重在外表的比较,并没有以此来显示他们“思想品格的差异”,从形式与内容结合思考,答案也应为A。还可以用常识认定法加以检证。“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言外之意,歌德、莎士比亚不伟大,有悖文学常识。
        答案: A。
        第5题,考查语句的表达特点及效果,也就是要理解具体描写的抒情作用。根据题干,可以分解为: ①托尔斯泰墓为什么会“剧烈震撼”每一个人? ②托尔斯泰墓怎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 然后依次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
        答案:
        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第6题,考查根据要求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案: B、D、E、I。
        第7题,考查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答案: 朴素。
        第8题,题面上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实际是考查掌握作品背景材料的能力,也就是对阅读材料“题目——开篇——注释”整体理解能力。解题思路是: 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文章开篇,托尔斯泰墓;文后注释,托尔斯泰(1828—1910)………
        答案: 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3-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gaozhongyuedu/153614.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