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社科文阅读自练自测之一二

        ① 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吸收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东汉年间传入的佛教,一次是明清之际传入的基督教。在同这两次异质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流之中,中国文化发生了变迁。
        ② 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中国哲学对域外的影响主要在亚洲地区。大航海时期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一体化的过程。此间,明清间的文化交流一开始就呈现出双向性特点,“西学东渐”和“中学西行”同时进行。17—18世纪中国哲学在欧洲的传播不仅直接影响了欧洲思想的演进,也为日后发展起来的西方汉学奠定了基础。
        ③ 历史是思想的基础。通过对这种哲学交流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④ 第一: 中国哲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交往中完成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没有异质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和哲学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中国文化哲学之所以到今天还有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历史的过程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外哲学交流的历程,就把握不了中国思想的特点,不懂得佛教,就抓不住中古时期中国思想的演变,不知道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学”,就无法理清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头绪
        ⑤ 凡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不是“独语”的文化,惟有“对话”,才能促进思想交流,惟有宽容才会有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⑥ 第二: 会通是哲学交流的必然结果。西学和中学何为体? 何为用? 这个问题争了一百多年也没弄清楚。80年代“西学热”,有人说只有西方文化才是人类的希望;90年代“国学热”,有人说下一个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越吵越糊涂。
        ⑦ 其实答案就在历史中,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新问题,佛教来自“西国”,天文更是“大西”的利玛窦传来,实践证明这两次“西学”的传入在中国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但最后的结果是“西学”变了味,天竺国的佛教变成了禅宗,罗马的基督教穿上了儒袍。反之,坚守夷夏之别,拒绝外来文化的驼鸟政策也是不可能的。汤用彤先生早就做过十分清楚的论证,他说:“一个地方的文化思想,往往有一种保守或顽固的性质,虽受外力压迫而不退让,所以文化移植的时候,不免发生冲撞;又因为外来文化必须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本地文化思想受外来影响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因外来文化思想须适应本地环境,所以本地文化虽然发生变化,还不至于全部放弃其固有特性,完全消灭本来精神。”这种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是:“本地文化思想虽然改变,但也不至于完全根本改变;但是外来思想也必须改变,和本地相适应,乃能发生作用。”汤先生的这个结论也是对中外哲学交流史的总结。

        1.从哲学方面看,“中学西行”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答案不超过30字)____
        2.在第④段中作者说“不知道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学’,就无法理清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头绪。”其原因何在?(答案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两个问题的答案字数限制在4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的“罗马的基督教穿上了儒袍”,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汤用彤先生的观点,外来文化是否会使本地文化放弃其固有特性?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0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gaozhongyuedu/153719.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