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和处理文章信息,是当今信息时代对阅读提出的要求,获取信息的过程是: 阅读——检索——辨认——筛选——加工——储存。
现代文阅读中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是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区别文中所用材料的作用与意图,从中选出有用的信息材料。
(1)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说来,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副位的意旨、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
(2)辨别和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和材料,一是能够在文章的全部信息和材料中区分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释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等;二是指能够根据阅读需要检索和处理有关的信息和材料。
(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主要运用两遍阅读法:
第一遍是通篇浏览法。通篇浏览,是着眼于全文的整体阅读,概括全文的内容或主要意旨。
第二遍是带着问题阅读法,即带着要解答的问题,到原文中筛选能够解答该问题的相关部分的文字,以文章的内容、主题、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把握筛选的标准。
1.辨析并筛选有力表现作者观点,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
[例1]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累,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有哪几项?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枝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引用别人的评论描述徐渭画雪竹的高超技艺,将评论的话与选项对照分析,就会发现,A项属概念释义错注,原文的“绝不类竹”中的“类”是“像”之意,而非“一类”之意;指的是徐渭画雪竹最先并无完整的竹子雏形,线条是断续的,经过点染竹子就“在隐约间”了,故A项错。D项为偷换概念,文中所说的“瘦笔硬笔燥笔断笔”等均为图画技法,不能理解为“不好的笔”,因而D项也错。C项表述自相矛盾,既有实写,缘何不像? “虚实结合”也不是不像竹子的原因,故C项也可排除。只有B、E符合原意。
[例2]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语意有明有暗。这段话明说出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暗藏在里面的却是____意思。
[解题分析] 文章显现的信息叫明示信息,不能说的信息叫隐含信息。在解答这上述题目时,要以文章的内容、主题及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来把握文章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这样这段话明说出来的意思是“独步荷塘的妙处(获得了自由)”。暗藏在里面的却是“白天另一世界里是不自由的”。
2.紧扣语境,结合原文或题干中的相关提示语准确筛选信息
[例1]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韩翃的《秋斋》:“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问: 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
A.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B. 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 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 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E.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例题分析] 选项所提供的都是诗句,要求考生选出能够分别印证文中有关观点的诗句。从题干来看,其中“例证”一词是提示信息,即要求所选诗句必须能够印证原文中相应的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从原文来看,必须抓住相关的提示信息,抓住《诗经》四字句的特点,可以在五项中选出E为答案。乙处诗题中“夏日”二字,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据此,会发现“荷风”。“竹露”为夏天特有,A即为答案。同样丙处诗题《秋斋》的“秋”是重要的揭示信息,可找出“霜风”为秋景的D项。而乙、丙两处,还有一个共同的提示语,即“生动地表现竹子的声音和动态”,据此,分析一下就可发现,“送香气”、“滴清音”、“时动竹”、“鸟惊栖”等正是写出了动态和声音。最后: 丁处后有“画竹的高超技艺”等提示信息,有“不胜看”、“方知画竹难”的B项是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筛选出“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的条件。
①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差别悬殊的科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②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③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要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的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发展了。④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世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解题分析] 要解答“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的条件。语段中的第④句才说到“条件”。解题时,要按题干指令找准语段中相应的内容,准确筛选,并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述出来。正确答案为: 是数学与语言学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两者有共同世界,彼此渗透。
现代文阅读中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是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区别文中所用材料的作用与意图,从中选出有用的信息材料。
(1)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说来,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副位的意旨、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
(2)辨别和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和材料,一是能够在文章的全部信息和材料中区分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释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等;二是指能够根据阅读需要检索和处理有关的信息和材料。
(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主要运用两遍阅读法:
第一遍是通篇浏览法。通篇浏览,是着眼于全文的整体阅读,概括全文的内容或主要意旨。
第二遍是带着问题阅读法,即带着要解答的问题,到原文中筛选能够解答该问题的相关部分的文字,以文章的内容、主题、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把握筛选的标准。
1.辨析并筛选有力表现作者观点,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
[例1]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累,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有哪几项?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先画枝节叶片,然后再用淡墨勾画渲染。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引用别人的评论描述徐渭画雪竹的高超技艺,将评论的话与选项对照分析,就会发现,A项属概念释义错注,原文的“绝不类竹”中的“类”是“像”之意,而非“一类”之意;指的是徐渭画雪竹最先并无完整的竹子雏形,线条是断续的,经过点染竹子就“在隐约间”了,故A项错。D项为偷换概念,文中所说的“瘦笔硬笔燥笔断笔”等均为图画技法,不能理解为“不好的笔”,因而D项也错。C项表述自相矛盾,既有实写,缘何不像? “虚实结合”也不是不像竹子的原因,故C项也可排除。只有B、E符合原意。
[例2]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语意有明有暗。这段话明说出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暗藏在里面的却是____意思。
[解题分析] 文章显现的信息叫明示信息,不能说的信息叫隐含信息。在解答这上述题目时,要以文章的内容、主题及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来把握文章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这样这段话明说出来的意思是“独步荷塘的妙处(获得了自由)”。暗藏在里面的却是“白天另一世界里是不自由的”。
2.紧扣语境,结合原文或题干中的相关提示语准确筛选信息
[例1]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韩翃的《秋斋》:“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问: 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
A.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B. 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 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 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E.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例题分析] 选项所提供的都是诗句,要求考生选出能够分别印证文中有关观点的诗句。从题干来看,其中“例证”一词是提示信息,即要求所选诗句必须能够印证原文中相应的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从原文来看,必须抓住相关的提示信息,抓住《诗经》四字句的特点,可以在五项中选出E为答案。乙处诗题中“夏日”二字,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据此,会发现“荷风”。“竹露”为夏天特有,A即为答案。同样丙处诗题《秋斋》的“秋”是重要的揭示信息,可找出“霜风”为秋景的D项。而乙、丙两处,还有一个共同的提示语,即“生动地表现竹子的声音和动态”,据此,分析一下就可发现,“送香气”、“滴清音”、“时动竹”、“鸟惊栖”等正是写出了动态和声音。最后: 丁处后有“画竹的高超技艺”等提示信息,有“不胜看”、“方知画竹难”的B项是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筛选出“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的条件。
①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差别悬殊的科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②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③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要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的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发展了。④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世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解题分析] 要解答“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的条件。语段中的第④句才说到“条件”。解题时,要按题干指令找准语段中相应的内容,准确筛选,并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述出来。正确答案为: 是数学与语言学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两者有共同世界,彼此渗透。
- 上一篇:(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 下一篇:(四)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发布时间:2024-09-06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zhigaoyuedu/153511.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