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的阅读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的人、事或物的态度的分析。这里所说的观点和态度,是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等。文中表达观点和态度的方式因作者的风格不同和文体不同而有差异。因而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因文而异,因题变法。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关键句段。绝大部分文章或文段一般都有标志中心思想的段落或句子。在整体上掌握了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只要细心在其中作扫描搜寻,就不难发现这些标志性的段句,而且这些段句的位置多数在材料的开头、结尾,也有时在材料中间过渡性内容中。同时要抓好层次分析和归结。
2.从文章的中心意思去把握。作者写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感情。因而在阅读时,把握住中心内容就可以辨认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记叙描写类的文章里,有关段落中如果出现议论抒情的句子,阅读时就要注意把握这些句子,因为它往往体现作者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说明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通过抓住对象特征或对事物或对事情的分析评价体现出来的。议论文中,对中心句或关键句,论据前后的总括性句子也要加以重视。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辨析其说明的主要意见。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人们都是这样说的。但我国的长城并非肇端于秦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楚、韩、魏、燕、赵、秦等国为了相互争霸,都各自修筑长城以为防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于公元前221年,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除了将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外,又扩充了许多部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形成万余里的洋洋大观,声名也就显赫起来。但在历代筑城中,数秦代的工役最苦,“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所以广泛流传,也正是这个原因。无怪乎人们总是将长城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
这一段的说明中心是____。
[解题分析] 把握说明中心,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来分析。作者在文中要说明主旨,是通过长城修筑年代、目的、前后过程等方面来说明“长城创建的历史”这个中心的。
[例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就诗的格调而言,大体有二: 一是崇尚自然朴素的起初美,如很多古今民歌“歌成于信口”,也出自作者的肺腑;二是提倡剖露心思的朦胧美,着力于词章的组合,抒写诗的理想世界。席勒讲这是诗歌史上的两大流派:“一称其德,一称其巧。”因此,论诗绝不能仅以好懂与否定是非,追求“巧”无可非议,诗贵蕴藉乃是大道妙理。试看古今许多名篇佳句,常有“难懂”的殊致;李商隐的《锦瑟》,历来对它的含义竟有10种解说。现代诗人中卞之琳的作品曾以“难懂”著称,连朱自清也说《距离的组织》这首诗不好懂,但是再三吟读后仍可以解会。(摘自《诗的“难懂”与“不懂”》)
摘录或概括出本段的中心句(不超过15字)。
[解题分析] 理解本题必须首先为材料划分层次。很明显,以“因此”所在的句子为界,文段可分为三层,而此句则是关键的承上启下句。这实际便已揭示了这段中心思想之所在。如果再进一层,作层次意思归结,第一层说的是关于诗的两种格调可以并存,“自然朴素”和“朦胧称巧”的更见风致。如此,更显见了本段的中心了,第一层双线并进,是引出论题,第二层点出中心,第三层集中论证,论点可为“诗贵蕴藉乃是大道妙理”。
1.抓关键句段。绝大部分文章或文段一般都有标志中心思想的段落或句子。在整体上掌握了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只要细心在其中作扫描搜寻,就不难发现这些标志性的段句,而且这些段句的位置多数在材料的开头、结尾,也有时在材料中间过渡性内容中。同时要抓好层次分析和归结。
2.从文章的中心意思去把握。作者写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感情。因而在阅读时,把握住中心内容就可以辨认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记叙描写类的文章里,有关段落中如果出现议论抒情的句子,阅读时就要注意把握这些句子,因为它往往体现作者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说明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通过抓住对象特征或对事物或对事情的分析评价体现出来的。议论文中,对中心句或关键句,论据前后的总括性句子也要加以重视。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辨析其说明的主要意见。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人们都是这样说的。但我国的长城并非肇端于秦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楚、韩、魏、燕、赵、秦等国为了相互争霸,都各自修筑长城以为防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于公元前221年,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除了将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外,又扩充了许多部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形成万余里的洋洋大观,声名也就显赫起来。但在历代筑城中,数秦代的工役最苦,“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所以广泛流传,也正是这个原因。无怪乎人们总是将长城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
这一段的说明中心是____。
[解题分析] 把握说明中心,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来分析。作者在文中要说明主旨,是通过长城修筑年代、目的、前后过程等方面来说明“长城创建的历史”这个中心的。
[例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就诗的格调而言,大体有二: 一是崇尚自然朴素的起初美,如很多古今民歌“歌成于信口”,也出自作者的肺腑;二是提倡剖露心思的朦胧美,着力于词章的组合,抒写诗的理想世界。席勒讲这是诗歌史上的两大流派:“一称其德,一称其巧。”因此,论诗绝不能仅以好懂与否定是非,追求“巧”无可非议,诗贵蕴藉乃是大道妙理。试看古今许多名篇佳句,常有“难懂”的殊致;李商隐的《锦瑟》,历来对它的含义竟有10种解说。现代诗人中卞之琳的作品曾以“难懂”著称,连朱自清也说《距离的组织》这首诗不好懂,但是再三吟读后仍可以解会。(摘自《诗的“难懂”与“不懂”》)
摘录或概括出本段的中心句(不超过15字)。
[解题分析] 理解本题必须首先为材料划分层次。很明显,以“因此”所在的句子为界,文段可分为三层,而此句则是关键的承上启下句。这实际便已揭示了这段中心思想之所在。如果再进一层,作层次意思归结,第一层说的是关于诗的两种格调可以并存,“自然朴素”和“朦胧称巧”的更见风致。如此,更显见了本段的中心了,第一层双线并进,是引出论题,第二层点出中心,第三层集中论证,论点可为“诗贵蕴藉乃是大道妙理”。
- 上一篇:(四)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 下一篇:(六) 评析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发布时间:2024-04-2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zhigaoyuedu/15351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