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隋师东》鉴赏、赏析和解读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名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唯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这是一首咏史诗。据张采田 《玉谿生年谱会笺》,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横海镇 (治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 节度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擅称留后,朝廷经年不问。文宗大和元年(827)八月,命诸道出兵讨伐。由于军政腐败,讨叛战争迟迟无功,人民惨遭无辜伤亡,至大和三年四月,才初步平定。李商隐及时地写作了这首诗,诗题为隋师东,但所写的内容与隋炀帝大业末年远征高丽并不相涉,显然是托古讽今之作,借隋师东征暗指大和年间讨李同捷之战争。李商隐在政治上一贯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叛乱。然而,对于朝廷贸然发动的这场讨李战争,他却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评价。在这首诗中,显示出诗人对于晚唐重大政治问题的远见卓识。

诗的首联劈空而起,直接揭露这场战争中的腐败现象。“东征”,指征讨李同捷。“调”,指向人民征敛、诛求。“万黄金”,万斤黄金。“几竭”,几乎搜刮一空。“中原”,豫鲁平原和江淮一带。“斗心”,斗志。这两句意谓朝廷靠滥施赏赐买取讨叛节镇的斗志,耗费巨大,几乎搜刮尽了中原的财富。这里揭露中有讽刺。姚培谦说:“讨逆敌忾,自是武臣本份事,乃日费斗金以买斗,将愈骄,卒愈惰,邀功倖赏无已,势所必至也。”(《李义山诗集笺注》)他指出 “买” 字讽意深微而又追起下文,是深中肯綮之论。

据《资治通鉴·唐纪》 载: 大和二年,七道兵马征讨李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朝廷竭力奉之,江淮为之耗弊。当时,朝廷以保义节度使李寰为横海节度使。李寰自晋州引兵赴镇,沿路纵兵抢掠,至镇则又拥兵不进,但坐索供馈。朝廷对他的违法乱纪行为,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政策,不闻也不问。颔联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历史事实。上句用马谡违令被诛的故事。马谡是三国时蜀国将领。诸葛亮伐魏,派马谡为前锋。他违反军事部署,兵败失去战略重地街亭,被诸葛亮按军法处斩。这里是反用,揭露朝廷在讨李战争中军令不严,对违犯军纪、侵扰百姓和作战失败的将领不予处罚。下句用晋将王濬谎报战功的故事。《晋书·杜预传》 载: 晋伐吴,王濬说斩得吴国都督孙歆(xin心) 的首级。后晋将杜预俘获孙歆,解送洛阳,揭穿了事实真相,洛中以为大笑。这里是正用,揭露讨李诸将虚报战功,欺瞒朝廷,以邀厚赏。这两个历史典实,都是传说很广,人所共知的。诗人借用它们或可悲或可笑的故事,形象地、精炼地表达出现实的思想内容,这就远比直斥军令不严、虚传捷报具有艺术的感染力量。诗人又以“未闻”、“唯是”二词,使上下句意一反一正,灵动跳脱,并注入自己的讽刺、针砭的意绪。“未闻”、“唯是”,语气斩截,不留余地,表明严肃军纪之事,在这场战争中从来未有;而日费万金以“买斗”所得,却尽是荒唐虚假的“捷书”。从首联的“日调”、“几竭”、“买”,到此联的“未闻”、“唯是”,诗人的感情,越来越愤激。我们仿佛看到,他在为这次战争中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而痛心疾首,扼腕悲叹!

诗的颈联,由叙事转为议论。如果说前联是用典故来讽刺,那么这一联便是用典故来议论。上句的 “鸑鷟(yue zhuo岳浊),是凤凰的别名。“阿阁”,四面有栋及檐霤的楼阁,这里指宫殿。《国语·周语》 说:“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初学记·鸟部》 引 《尚书中侯》 云:“黄帝时,天气休通,五行期化,凤凰巢阿阁,欢于树。”因此,诗人借用这个神话传说故事。来比喻贤臣在朝,国家兴盛。下句的“鸱鸮(chi xiao吃消),指猫头鹰。“泮(pan畔)林”: 泮宫(古代诸侯学宫) 旁的树林。“鸱鸮在泮林”,语本 《诗·鲁颂·泮水》: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原意是以鸱鸮飞集泮林比喻当时淮河一带的部落归化。在这里,李商隐只取鸱鸮作为凶禽恶鸟这一点,暗喻当时朝廷由宦官专政,致使地方藩镇任非其人,各自割据州郡。这两句连起来说: 只要朝廷有德高望重的贤臣当政,不让宦官专权,就能任用良将为地方节镇,而不会容许藩镇割据局面的存在了。这一联议论非常深刻、警辟。正如刘学锴、余恕诚先生所说,诗人虽然尖锐地抨击了讨李战争中的弊端和祸害,但他决不是反对讨伐叛乱的藩镇,也并非仅仅讥刺讨叛诸将的跋扈难制、冒功邀赏,而是针对有关窳败现象,溯源到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而其根本原因,又在宰辅不得其人。(参见刘、余选注 《李商隐诗选》)清人姚培谦说:“此讽庙算之失也”(《李义山诗集笺注》),也深得此诗要旨。要言之,这一联以其精辟的议论将上文所暴露的各种黑暗腐败现象一笔煞住,指出藩镇叛乱的症结所在,对国家治乱问题表达出真知灼见,可谓一篇之枢要。从章法结构的角度看,七律最重要的是颈联,特别要求写得挺拔有力。而诗人恰恰在这一联写出了深刻独到的思想内容,光华四射,辉映全篇。

诗的尾联,在点明了全篇主旨之后,又回笔写沧州地区在战祸中的悲惨景象。“可惜前朝玄菟郡” 句,笔势一转,仍回扣诗题。“前朝”,指隋。“玄菟(tu兔)郡”,汉武帝元封四年在朝鲜设置的四郡之一,这里影指沧州地区。结句的“积骸成莽”,指尸骸密集,象乱草一样。“阵云”,战云,杀气。诗人描绘遭受战乱的沧州地区,到处枯骨成堆,杀气弥漫,一片荒凉、凄惨景象。这正是《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三年》所记述的“沧州承丧乱之余,骸骨蔽地,城空野旷,户口存者什无三四” 的形象展现。全篇 “以景结情”,在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之中,流露出诗人无限的沉痛和感慨。

这首诗中间二联连用了四个典故,借以发抒讽刺和议论,用典准确、贴切,或反用,或正用,或直用原意,或另赋新义,又善于借动词和虚字化板滞为灵活跳脱,显示出诗人用典的工巧。全篇将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于一体,在章法上既严整缜密,又动荡回旋,确是咏史诗中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