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鉴赏、赏析和解读

2024-09-25 可可诗词网-名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为节度判官;冬,奉命赴成都(西川)推狱。这首诗当作于次年春事毕离去之时。有的学者强调,它不是拟杜之作,因为诗题无“拟”字,杜甫也没有作过 《蜀中离席》;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拟杜的 (尽管没有“拟”字),商隐诗集中有例可据(如《韩翃舍人即事》);有的学者则指出这是代杜甫来写杜甫时事。我认为,这些说法都还不很全面,不很透辟。统观诗的命题、叙事与立意,可以说它属于“比”体: 以杜甫时事比作者时事,以杜甫比作者自己,以杜甫之遭际情怀比作者自己的遭际情怀;两个时期(前后相去一个世纪),两位诗人,是合二而一的。有了这个基本出发点,全诗乃可通解而无滞碍之处。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人生在世,离别本是常事;但是当战乱纷繁、安危莫测之际,即使是暂时的分手也使人惋惜。用反诘句提起,从一般的生活经验归结到当前的情景,点出“离席”。这一联除了前人已经指出的大开大合,起得矫健有力的特点外,还应进一步体会其中深沉郁结的感情。杜甫飘泊西南,辗转成都、梓州、阆州等地,曾发出过多少世路艰难的悲慨。如《九日》: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商隐此时也正往来于成都与梓州之间。相同的时势,相同的处境地位(杜是节度参谋,有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衔;李是节度判官,有一个“检校工部郎中” 的虚衔),相同的心绪(满腔的政治热情无人理会),“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使得相距一百年的两位诗人互为“知音”,融为一体了,使得“世路干戈惜暂分”的人生经验与叹息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更深沉更厚重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雪岭,即雪山,在今四川北部平武、松潘之间,是唐与吐蕃大体的分界。松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松潘。殿前军,本指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这里指为了增加给养而隶属神策军的地方驻防部队。两句诗高度概括了唐王朝的内忧外患和杜甫及作者亲历亲闻的战乱,是“世路干戈”的具体而形象的印证。杜甫流寓蜀中时,吐蕃、党项连年入侵,政府穷于应付。《旧唐书·吐蕃传》:“宝应二年(763)三月,遣李之芳、崔伦使于吐蕃,至其境而留之。”第二年李之芳才被放归。宝应元年七月,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及,杜甫避难走梓州。一百年后的李商隐,其所经历竟相似于这位前辈诗人。大中四年(850),党项为边患,发诸道兵进讨,连年无功。大中五年。蓬、果二州 (今四川南充地区) 民起义,“寇掠”三川,朝廷遣京兆少尹刘潼往果州招谕,次年始平息。前后对照,悲剧的重演使人感到是时光的凝滞,相同的体验使人听到相同的喟叹。试再进一步寻绎。杜甫诗云:“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官军未通蜀,吾道亮如何?”(《征夫》)商隐诗云:“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夜饮》)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都是把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遭际,在“世路干戈” 的背景中打成一片;而商隐在本诗中又把杜甫和自己的生活与感情融为一体。这就是“雪岭”一联极其凝炼而又丰富的内涵。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上句的“醉客”、“醒客”,不能过于拘泥,界线分得太清。如果象有些解释那样,醉客是浑浑噩噩的送行者,醒客是作者自己,如果此句真是具有“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渔父》)的寓意,那么开头何必说“惜暂分”呢?全诗的意脉岂不都支离混沌了。其实,在饯行的筵席上,醉客不见得头脑昏昏,醒客也不一定一直清醒。或者同一个人,也可能时而大醉,时而清醒。甚至除了醉客延请醒客而外,还有自以为尚醒者延请人以为已醉者的情景。总之,他们都是明白人,都是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人;所谓醉和醒,是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的形象化的描写。作者在《夜饮》 中说:“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写的也是一种醉与醒都无法摆脱的痛苦。下句的“晴云”、“雨云”,既是实景,又是象喻。送者和行者在饯别之际自然都关心天气。天气是欲晴欲雨,变化难定。那末时局呢?心绪呢?它们已经由“晴云杂雨云”表现出来了。这两句诗的造句艺术也有其特点。商隐有 《当句有对》 七律一首,“当句对”包括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叠”(指复辞与叠字)一节所概括的“复辞”一格,如“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乾”。其他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无题》),“宋玉无愁亦自愁” (《楚吟》)等等。本诗两句的格律节奏是: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客、云二字在相同的位置重叠,造成音韵节律的回环振荡,抒情的一唱三叹。它是顿挫的,但不涩滞;它是流走的,但不滑易。这种句法也是商隐着意学习杜甫并有所发展的。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潦倒不堪时,曾与卓文君临邛(今四川邛崃)卖酒,“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后与文君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史记》卷一一七)。这两句诗用典不拘泥于史实的细节,只取前代大文豪的沉沦来重申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义蕴。所以不当理解为单承上联“醉客”而发,更非讥刺之笔。这是古人常用的表达悲慨的手法。它是包涵了前辈和今贤(座中醉客与醒客) 的共同悲愤的。杜甫诗云:“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即事》) “狂歌遇形胜,得醉即为家。”辞异而意同。至于说到文君当垆,不见得一提到美人,意思就浅了,要看全篇的意思如何,感情如何。辛弃疾〔水龙吟〕结语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借翠袖红巾,写出一股豪气,一种悲凉。比起辛词来,李诗豪气虽然不足,悲凉仍可感人,与全篇的情调是和谐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引 《蔡宽夫诗话》 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认为“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等句,“虽老杜无以过也”。我认为这首诗的特点,不单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学杜或拟杜,而在于用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作为出发点,写出了相隔一百年的两个时期两位诗人的众多的惊人的相似乃至相同之处,能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动人心弦,促人反思。而其表达方式与艺术魅力又足以使读者去追踪这个未曾明言的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