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
庞恭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主信之乎?”曰: “不信。”“二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议臣者过于三人, 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 竟不得见。
【注释】
①庞恭:战国时代魏国大臣。②质:作人质。③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今河北省邯郸市。
【意译】
庞恭将要陪同魏国的王太子,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临行前,庞恭向魏王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不相信。”“如果两个人说呢?”“我还是不相信。”“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呢?”魏王说:“这样不由得我不信了!”于是,庞恭说道:“街市上本来没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然而三个人都讲有,就好像真有,您就相信了。如今邯郸离魏国比街市离王宫远多了,我走后,在你面前议论我的人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明察是非,不要偏听偏信。”庞恭走后,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庞恭从邯郸回来时,魏王已经听信了谗言,不愿再召见他了。
【解说】
俗话说:谎言重复千遍,也会被当成真理。虽然,谎言毕竟是谎言,再漂亮的谎言也不能代表真理。但是,如果从人们认识过程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个俗话本身却又反映了某种事实,一种认识形态上的惯性运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两种。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经验,固然会得到对社会的某种认识与看法,但是,由于人类受到自身精力,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等因素的制约,其大部分认识的获得,却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即由书本或口头获得的。正是在这里,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惰性。这种惰性使得人们对间接获得的知识往往容易轻信。表现在这则寓言中,也恰恰正是这种情况。一个人对魏王说繁华的街市上有老虎,魏王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与观察可能会马上加以斥责,认为这根本不可能。而如果有第二个人再这么说,那么魏王的自信心就会有些动摇。等到有第三个人这么说时,魏王过去自身的经验就会彻底动摇,而会完全听从这种说法了。这里的原因,正是魏王在长期接受间接知识时所逐渐养成的轻信与盲从的态度。通过这则寓言,人们可以明白,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得不依据于间接知识,但是,长期接受间接知识所形成的惰性也会使坏人有机可乘。因此,人们在接受间接知识时一定要认真加以考察,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事实进行冷静的分析与判断,这样,就可以减少失误。
【相关名言】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 不是权威的孩子。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
①庞恭:战国时代魏国大臣。②质:作人质。③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今河北省邯郸市。
【意译】
庞恭将要陪同魏国的王太子,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临行前,庞恭向魏王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不相信。”“如果两个人说呢?”“我还是不相信。”“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呢?”魏王说:“这样不由得我不信了!”于是,庞恭说道:“街市上本来没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然而三个人都讲有,就好像真有,您就相信了。如今邯郸离魏国比街市离王宫远多了,我走后,在你面前议论我的人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明察是非,不要偏听偏信。”庞恭走后,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庞恭从邯郸回来时,魏王已经听信了谗言,不愿再召见他了。
【解说】
俗话说:谎言重复千遍,也会被当成真理。虽然,谎言毕竟是谎言,再漂亮的谎言也不能代表真理。但是,如果从人们认识过程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个俗话本身却又反映了某种事实,一种认识形态上的惯性运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有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两种。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经验,固然会得到对社会的某种认识与看法,但是,由于人类受到自身精力,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等因素的制约,其大部分认识的获得,却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即由书本或口头获得的。正是在这里,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惰性。这种惰性使得人们对间接获得的知识往往容易轻信。表现在这则寓言中,也恰恰正是这种情况。一个人对魏王说繁华的街市上有老虎,魏王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与观察可能会马上加以斥责,认为这根本不可能。而如果有第二个人再这么说,那么魏王的自信心就会有些动摇。等到有第三个人这么说时,魏王过去自身的经验就会彻底动摇,而会完全听从这种说法了。这里的原因,正是魏王在长期接受间接知识时所逐渐养成的轻信与盲从的态度。通过这则寓言,人们可以明白,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得不依据于间接知识,但是,长期接受间接知识所形成的惰性也会使坏人有机可乘。因此,人们在接受间接知识时一定要认真加以考察,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事实进行冷静的分析与判断,这样,就可以减少失误。
【相关名言】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 不是权威的孩子。
——德国 ·布莱希特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印度·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