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怜蚿
夔①怜蚿②, 蚿怜蛇, 蛇怜风, 风怜目, 目怜心。夔谓蚿曰: “吾以一足趻踔③而行, 予无如矣, 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呼?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 何也?”蛇曰: “夫天机之所动, 何可易邪? 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 “予动吾脊胁而行, 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亦胜我,鰌④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⑤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注释】
①夔(kui):传说中的独脚兽。《山海经》:“东海之内,有流波之山,其山有兽,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而行,声音如雷,名之曰夔。” ②蚿(xian):马蚿,俗称百足虫。③趻(chen)踔(chuo):跳着走。④(qiu):通,踏。⑤蜚:通飞。
【意译】
独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蚿又羡慕无足而行的蛇,蛇又羡慕无形而能飘的风,风又羡慕一转眼之间可以看得很远的眼睛,眼睛羡慕一动而可以想到万物的心。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跃着行走,这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你用一万只脚走路,又是怎样的呢?”蚿说:“你错了,你没有见过吐口沫的人吗?喷出来大的像珠子,小的像濛濛细雾,混杂着落下来,数也数不清。现在我顺其自然而行,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蚿则对蛇说:“我用许多只脚行走,还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为什么呢?”蚿说:“我顺着自然的行动,怎么可以更改呢?我哪里要用脚呢!”蛇则对风说:“我运动着脊背和腰部行走,还像有脚似的。现在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呼呼地吹入南海,却像没有形迹似的,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而吹入南海,然而人们用手来指我就能胜过我,用脚踏我也能胜过我。虽然这样,但吹折大树,掀飞大屋,却只有我能做到。”这是不求小的胜利而求大的胜利。完成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解说】
事物不论大小性状,各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各有其所用,亦有其无所用;各有其所是,亦有其所非;各有其所善,亦各有其所恶。这样来看问题,无不是相对的,辩证的,可以转化的。这是作者在《秋水》篇中反复阐述的一个思想。夔、蚿、蛇、风、眼和心之间,其实是不必互相羡慕的,只要各自尽了自然所赋予的本能也就可以安心了。可是人心却是没有底的。尽管对于自然来说,一切自然物都是相对的、齐一的、平等的,它们分别构成了自然有机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对于人心来说,一切自然物却必须经过理性的、价值的、情感的、审美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人间世就有了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爱恨美丑。但这在道家看来,完全是一种迷惑。它扰乱了自然的体系,因此人只有扫去心镜上的这诸多尘埃,才能回归自然,与大道同流、同化。然而人是有独立意志的,庄生其奈我何!自然其奈我何!那么,人既然要作出这许多判断和选择,他就会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是相对的呢?还是绝对的呢?这正是古今哲人深思而难解的问题。而有一点却似乎是齐一的,人心总是指向肯定于己的一面。从人的基本定性出发,人总是尽力把主客观统一起来,去肯定有利于自身整体发展的一面,而否定不利的一面。对于外物,不管其大小情状, 皆为我所用,但却常常忽视了它不利于己的一面。只想用其长,却不知道防其短。也许终于有一天,造物主会聚集起事物之所短,把它强加给人。人又当如何去对付造物主的恶作剧呢?
【相关名言】
经验是一位大教师,是我们所曾经走过的路。但我们想避免的并不是后面的破损的东西, 要注意的是前面的弯路。
——《庄子·秋水》
【注释】
①夔(kui):传说中的独脚兽。《山海经》:“东海之内,有流波之山,其山有兽,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而行,声音如雷,名之曰夔。” ②蚿(xian):马蚿,俗称百足虫。③趻(chen)踔(chuo):跳着走。④(qiu):通,踏。⑤蜚:通飞。
【意译】
独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蚿又羡慕无足而行的蛇,蛇又羡慕无形而能飘的风,风又羡慕一转眼之间可以看得很远的眼睛,眼睛羡慕一动而可以想到万物的心。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跃着行走,这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你用一万只脚走路,又是怎样的呢?”蚿说:“你错了,你没有见过吐口沫的人吗?喷出来大的像珠子,小的像濛濛细雾,混杂着落下来,数也数不清。现在我顺其自然而行,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蚿则对蛇说:“我用许多只脚行走,还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为什么呢?”蚿说:“我顺着自然的行动,怎么可以更改呢?我哪里要用脚呢!”蛇则对风说:“我运动着脊背和腰部行走,还像有脚似的。现在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呼呼地吹入南海,却像没有形迹似的,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而吹入南海,然而人们用手来指我就能胜过我,用脚踏我也能胜过我。虽然这样,但吹折大树,掀飞大屋,却只有我能做到。”这是不求小的胜利而求大的胜利。完成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解说】
事物不论大小性状,各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各有其所用,亦有其无所用;各有其所是,亦有其所非;各有其所善,亦各有其所恶。这样来看问题,无不是相对的,辩证的,可以转化的。这是作者在《秋水》篇中反复阐述的一个思想。夔、蚿、蛇、风、眼和心之间,其实是不必互相羡慕的,只要各自尽了自然所赋予的本能也就可以安心了。可是人心却是没有底的。尽管对于自然来说,一切自然物都是相对的、齐一的、平等的,它们分别构成了自然有机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对于人心来说,一切自然物却必须经过理性的、价值的、情感的、审美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人间世就有了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爱恨美丑。但这在道家看来,完全是一种迷惑。它扰乱了自然的体系,因此人只有扫去心镜上的这诸多尘埃,才能回归自然,与大道同流、同化。然而人是有独立意志的,庄生其奈我何!自然其奈我何!那么,人既然要作出这许多判断和选择,他就会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是相对的呢?还是绝对的呢?这正是古今哲人深思而难解的问题。而有一点却似乎是齐一的,人心总是指向肯定于己的一面。从人的基本定性出发,人总是尽力把主客观统一起来,去肯定有利于自身整体发展的一面,而否定不利的一面。对于外物,不管其大小情状, 皆为我所用,但却常常忽视了它不利于己的一面。只想用其长,却不知道防其短。也许终于有一天,造物主会聚集起事物之所短,把它强加给人。人又当如何去对付造物主的恶作剧呢?
【相关名言】
经验是一位大教师,是我们所曾经走过的路。但我们想避免的并不是后面的破损的东西, 要注意的是前面的弯路。
——英国·伊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