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②: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③,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④,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⑤,昭其数也。火、龙、黼、黻⑥,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⑦,昭其声也。三辰旂旗⑧,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⑨,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⑩,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11),曰: “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①郜 (gao): 国名,姬姓,在今山东成武东南。鼎: 原为炊具,多用青铜铸成。古代常以鼎为立国重器。②臧哀伯: 名达,鲁大夫。③清庙茅屋: 清庙用茅草盖屋,以示节俭。清庙,即太庙。大路: 路又作辂。天子祭祀所乘的车子。越席: 用蒲草编结成的席子。大羹: 祭祀用的肉汁。不致: 指不用五味调和,煮熟而已。粢(zi) 食: 黍稷等祭祀用的主食。凿: 将糙米细舂加工成精米。④衮(gun): 古代天子及上公所穿的礼服,祭祀时用之。冕: 古代大夫以上所戴的礼帽。黻(fu): 用皮革制成的蔽膝,用以遮蔽腹膝之间,是礼服上的重要佩饰。珽 (ting): 天子所持的玉笏,又称大圭。古代从天子到士,朝见时都要执笏。带: 束腰的大带。裳: 古人上衣下裳,裳犹裙子。幅 (bi): 裹脚布,即绑腿。舄 (xi): 一种双层底的鞋,与礼服相配。衡: 固定冠冕用的横簪。紞 (dan): 礼帽上用以系瑱的绳子。纮(hong): 从颌下挽上系在簪子两端用以固定冠冕的绳带。綖(yan):覆盖在冠上用黑布包的板子。以上十二物都是就祭服而言的。⑤藻率 (lu): 放玉器的垫子。外包熟皮,上面绘有水藻花纹。鞞 (bing): 刀鞘。鞛(beng): 佩刀刀把处的装饰物。鞶 (pan): 革带。厉: 革带上下垂的饰物。游: 旌旗上的飘带。缨: 马鞅,马颈上用来驾车的皮革。⑥火、龙、黼(fu)、黻(fu): 都是衣裳上绘绣的花纹。黑白相间的叫黼,黑青相间的叫黻。⑦钖 (yang)、鸾、和、铃: 古代装饰在车马旌旗上的响铃。马额上的叫钖,马勒上的叫鸾,车前横木上的叫和,旌旗上的叫铃。⑧三辰: 日、月、星。旂(qi)旗: 总称一切旗帜。画龙并系有铃的叫旂,画熊虎的称旗。⑨登降: 犹言增减。⑩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代表九州。夏、商、周三代以为传授政权的国宝。(11)内史: 周王室官名,执掌外交、策命、占卜等事。
【译文】 夏四月,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初九日,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合于礼的。
臧哀伯劝阻说: “做人君的,应该发扬道德阻塞邪恶,用来监察百官,还害怕会有什么缺失,所以要发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用蒲席作垫子,肉汁不调五味,主食不用精米,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大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纽带、冕板,这是为了昭示制度。荐玉板、佩巾、刀鞘、刀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鞅,这是为了昭示礼数。绘火、绘龙、绣黼、绣黻,这是为了昭示文彩。用青、黄、赤、白、黑五色来画山、龙、华、虫各种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色。车马旗帜上钖、鸾、和、铃等各种铃铛,这是为了昭示声音。画日、月、星在旌旗上,这是为了昭示光明。那美德,节俭而有制度,增减有一定的数量,用文彩颜色来记录它,用声音光明来发扬它,以此向各级官吏作明显的表示。各级官吏因此戒慎畏惧,不敢违反纲纪法律。现在废除道德,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摆放在太庙里,用来明白晓示各级官吏。百官也跟着这样做,又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丧失道德,由于受宠而公然地接受贿赂。郜鼎放在太庙里,贿赂公行有什么比这更显眼呢? 周武王灭了商朝,把九鼎迁往洛阳,义士还有人认为他做得不对,何况把表明违德招乱之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怎么办呢?” 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了这件事,说: “臧孙达将会在鲁国有长享禄位的后代吧!君主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劝阻。”
【鉴赏】 宋国太宰华督杀死宋殇公,取得君位,这在当时是一件大逆不道的行为,很可能受到齐、鲁等诸侯国的干预讨伐,于是便向这些诸侯国行贿。鲁桓公接受了宋华督贿赂的郜鼎并将其置于太庙,鲁国大夫臧哀伯就此劝谏桓公,认为此举非礼。“昭德塞违”是本文的主要思想,作为国君就应该发扬美德、堵塞邪恶,做百官和人民的表率。臧哀伯的谏词,用了大量篇幅来谈礼仪,保存了有关资料,并较好地说明了礼乐制度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文中所倡扬的礼仪道德,虽然在阶级社会里有其阶级的内容和局限,但臧哀伯能够劝谏国君百官不接受贿赂,厉行俭约,以身作则,不但在当时赢得了史家的称赞,即使在今天也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文章持之有理,言之有故,语言畅达,具有说服力。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10-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