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哲学的黄金时代

2018-11-27 可可诗词网-老子与道家 https://www.kekeshici.com

中国古代社会,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动乱,人民渴望安定下来。秦朝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但是,秦朝过于残酷的统治,无节制的挥霍,终于导致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战争进行了三年多,推翻了秦朝。此后是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又打了四年多,最后刘邦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

为社会进步,为争取一个好的生活条件,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皇帝也找不来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车子。秦朝的教训,现实的状况,都迫使统治者减少一点自己的欲望,让人民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哲学到了它的黄金时代。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一前195年),本人没什么文化, 他也瞧不起儒生,侮辱儒生, 甚至取下儒生们的帽子当尿盆。一个叫陆贾(约公元前240—约前170年)的, 经常对着刘邦称赞儒经,刘邦骂他:“老子是靠骑马打仗得的天下, 用不着什么诗书!”陆贾反驳道:“靠骑在马上得天下, 能靠骑在马上治天下吗?”刘邦醒悟了, 让陆贾把他的道理写出来。陆贾每写完一篇, 大家都齐声欢呼“万岁”。据后人考证,汉朝人还没有把“万岁”仅仅归于皇帝。所以大家的欢呼,大约主要是说陆贾的书讲得有道理,表示称赞的意思。陆贾说:“道莫大于无为”(《新语·无为》),也就是说,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原则。

陆贾举了正反两面的例子来说明无为的好处。正面的有虞舜和周公,陆贾说他们弹着琴,唱着歌,好像什么事也不管,但天下治理得很好。反面的是秦始皇。他制订了许多法律,刑罚又很残酷。然而,法令越多,捣鬼、捣乱的事就越多。他修长城,想防备敌人;他不断兴兵,征服周围的小民族;兴办的事越多,天下就越乱。他并非不想把国家治好,但结果是家破国亡。所以陆贾得出结论:无为,是治国最好的原则。

用无为的原则治国,国家好像什么事也不管,官府里好像没有人似的,百姓们可以安心睡觉,晚上不会有人征发他去打仗或服徭役。这样,上下和睦,秩序井然。

陆贾是儒家,他说无为,是说儒家无为。儒家也确有类似的话。但是,把无为作为处事的最高原则、并反复加以强调的,毕竟是老子和道家。现在陆贾也来讲无为,说明无为之治已是大家的共同愿望。陆贾这么一讲,大家再一支持,无为的思想就流行起来。讲无为,自然会使人想到老子和道家。

但刘邦在世的时候,天下还未完全安静下来。他分封的诸侯王不断闹事,他不得不去讨平他们,无为的原则难以贯彻。刘邦死后,他最得力的助手萧何(?—公元前193年)丞相不久也死了。刘盈作皇帝(汉惠帝),曹参作丞相,无为的原则真正贯彻了。

曹参(?一公元前190年)是刘邦的一员战将,不少人认为,他的功劳比萧何还大。萧何作丞相时,他作齐王的相,向那里一个精通黄老学的盖老先生请教,盖老先生告诉他,治国要清静无为,老百姓自然安定。他接受了这个意见,听盖老先生的话,把齐国治得很好。

“黄老学”的“黄”,指的是黄帝,但黄帝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所以当时的“黄老学”,在哲学方面,主要是老子和道家的哲学。

曹参作了丞相,什么事也不管,一天到晚饮酒作乐,尽选些拙嘴笨舌的老实人做他的助手。大臣们见他不管事,都想给他提意见。他看谁要提意见,就让谁喝酒,喝了还想说,就继续喝,直到把那人灌醉说不成话拉倒。有些当官的也整天喝酒,高兴了就大呼小叫。他们的部下向曹参揭发,希望曹参管一管,治他们罪。谁知曹参不但不管,反而和他们一唱一和,大呼小叫。

汉惠帝刘盈看曹参这样,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窋〔zhuo浊〕去劝他。曹参大怒,打了曹窋200鞭子,说:“我的事不要你管!”无奈,汉惠帝只好亲自出马了。曹参说:“您自认为和高皇帝(指刘邦)相比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问:“那么我比萧丞相呢?”惠帝说:“好像也不如。”曹参说:“对啊! 高皇帝和萧丞相订下很完善的制度,我们执行,不也很好吗!”曹参当了三年丞相,死了以后,老百姓都歌颂他。

汉惠帝死后几年, 刘恒作皇帝, 即汉文帝(公元前202—前157年)。司马迁说, 汉文帝皇后窦氏喜欢黄老学,所以汉文帝和太子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 并用来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文帝是有名的节俭皇帝。他曾经想造一个“露台”,但一算帐,需要“百金”。“百金”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于是就决定不造。汉文帝穿着次等丝料做的衣服,他的爱姬,衣服不能长得拖地,屋里的帷帐不许绣花。给他造的坟墓只能放陶器,不许放金银器具。皇帝带头节俭,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他又减免赋税,只收所得的1/30。汉景帝(公元前188—前141年)继承汉文帝的政策,清静无为。几十年间,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库里的粮食一直堆到露天, 铜钱太多, 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刑法宽松,社会也比较安定。

清静无为的政策发展了经济, 同时也使社会矛盾积累起来。贾谊描写当时的情况是:人们不重视上下尊卑的秩序,诸侯王扩充自己的势力,人们竞相奢侈,以下犯上的事屡有发生。贾谊警告说:再不整顿,像秦朝那样的大变乱就要发生了。他要求用儒家的思想去教化人民,按照儒家的学说建立一套必要的制度,使人从刚懂事起、时时处处、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受熏陶,养成温顺服从的习惯,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顺从的,就用刑法处置。汉文帝认为他讲得好,有才华,一年给他升了三次官,从下级官吏提到中央一级,那时贾谊才20多岁。战功卓著的周勃、灌婴等元老重臣说道:年轻人好生事,照他的主张,怕要出乱子。于是汉文帝不得不命令贾谊离开中央,到一个偏僻的诸侯国去做相。儒家又一次遭到了挫折,汉文帝继续清静无为的政策。

汉景帝时,窦皇后成了窦太后,好读老子书。有一天,窦太后问一个叫辕固的儒生:“老子书怎么样?”辕固说:“不过是当仆人做奴婢的道理。”窦太后大怒,命令他和野猪搏斗,多亏汉景帝暗地里给他一把好刀,才没被野猪咬死。汉景帝死后,刘彻当皇帝,这就是有名的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那时他才16岁。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

丞相田蚡(fen坟)等人喜欢儒家学说,又酝酿建立一套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制度,并且让那些被封王封侯的都离开京城,回到他们的封地。他们的封地哪有京城好啊?于是他们纷纷到窦老太后那里说田蚡等人的坏话。正好,御史大夫赵绾[wan晚]因为窦老太后喜欢老子,就建议皇帝以后有事不要向老太后请示汇报。老太后又一次大怒,赵绾被迫自杀,田蚡等人被罢了官。17岁的汉武帝不敢不听老奶奶的话。四年以后,这位老奶奶去世了。第二年,汉武帝就任命一个穷儒生公孙弘做丞相。后来又采纳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曹参当丞相到公孙弘当丞相,大约有50年。是老子哲学的黄金时代。他的清静无为的主张成了国家政治的指导思想,他的书广为流传。贵人们死了,用他的书作陪葬品。

但是,要治理一个国家,单靠《老子》短短的五千言是不够的,于是人们又造出了一些书,说是黄帝的著作。所以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叫“黄老术”或“黄老学”。但是,托名黄帝的书究竟是哪些?留传下来的,只有一本《黄帝内经》,但它是一本医书。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出土了两本《老子》书,同时还出土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文章。学者们认为,这四篇思想比较一致,应是一本书,并称之为《黄帝四经》或《黄老帛书》。这本书,反映了一点当时“黄老之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