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④,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⑤,不如坐进此道⑥。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⑦,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奥:帛书甲乙本均作“注”,“注”当读为“主”。《礼记·礼运》郑玄注:“奥,主也。” ②不善人之所保: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高亨说:“李哲明云:‘不善人虽与道远,而恃之而生,亦保于道。’《庄子·盗跖》:‘盗亦有道焉’,是则‘道’亦不善人之所宝也。”(《老子注译》)“保”、“宝”()同。 ③市:取、买。加:凌驾、超越。吴澄说:“申言善人之宝。善人以道取重于人,嘉言可爱,如美物之可以鬻卖;卓行可宗,高出众人之上。”(《道德真经注》) ④三公:指古代天子以下的太师、太傅、太保。 ⑤拱璧:指一种圆镜形状中间有孔的玉器,为古代贵重礼品。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只有天子大臣才能乘坐。拱璧以先驷马:指一种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奉礼仪。高亨则说:“此句当作‘虽有拱璧驷马以先’……先,借为诜。《说文》:‘诜,致言也。’即聘问之意。拱璧驷马以诜,是说天子派使者拿着璧(礼物),坐着车,聘问诸侯。”(《老子注译》) ⑥进:任继愈说:“古代地位低的送给地位高的人东西,叫做‘进’。”(《老子新译》) ⑦求以得:指有求即可获得。王弼本作“以求得”,帛书乙本、傅奕本均作“求以得”。今据改。马叙伦认为“求”字上脱漏“有”字,应是“有求以得”(《老子校诂》)。
〔鉴赏〕 本章老子进一步讲“道”的好处和用处,也即“道”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原因。老子认为,“道”是善人离不开它,不善人也离不开它;“道”是一种比驷马、拱璧还要贵重的礼物,因为有了“道”,有求即可得到、有罪则能免却。所以天下都珍视“道”。
具体来说,“道”为“天下贵”的原因之一是:“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照蒋锡昌的解释是:“善人化于圣人之道,益进于善,故道为善人之宝;不善人化于圣人之道,可以改善,故道为不善人之所保。盖天下之人,无善与不善,唯在圣人之以道为化。”(《老子校诂》)
“道”为“天下贵”的原因之二是:“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蒋锡昌说:“谓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化于道,则免恶入善。”(同上)鉴于此,“道之所以为天下贵也”(同上)。
正因为“道”为“天下贵”,所以在老子看来,拥有拱璧、驷马,哪有揣着此“道”来得好?清朝钱谦益就在《初学集》卷三十七《邹孟阳六十序》中讲这“虽有拱璧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的道理。他认为,人虽有聪明特达之才、英伟奇逸之气,若日趋于功名富贵情伪攻取,时间一长尽管拥有拱璧、驷马,但必“终身弱丧而不能保其天年”,而之所以这样,是在于没有“坐进此道”;反之如能“坐进此道”,气濡欲寡、行安节和、委之不年、优游容与、淡于荣利、落落穆穆,倒能养生尽年。且不论钱谦益一生行事与此段话语是否一致,仅就所说的道理而言,到底是“拱璧驷马”不保天年好,还是“坐进此道”养生尽年好?看来答案是明确的,当然是“坐进此道”好。这又是“道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原因,而综观《老子》,这“道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