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节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①。监河侯曰:“诺②,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④:“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⑤。周顾视车辙中⑥,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⑦,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⑧?’周曰: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⑨,激西江之水而迎子⑩,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11),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1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13)’。”
【注释】 ①贷粟,借粮。 ②诺,应允声。 ③邑金,在封地上征收来的租赋。 ④作色,脸色一沉。 ⑤中道,途中。 ⑥顾视,回头看。 ⑦来,加强语势的助词,无实意。 ⑧波臣,水族的臣子。 ⑨活我,使我活。 ⑩且,将;游,游说。 (11)激,阻遏水势使之飞溅,这里意为“引”;西江,指长江在四川的一段,因其水由西而来,故称西江。 (12)常与:常相与,经常处在一起,这里指水。(13)乃:竞。 (14)曾:乃,就;索,求,找;肆,商店,市场。
【今译】 庄周家中很贫穷,所以,他不得不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对庄周说:“行啊。到年底我将得到封地上百姓交纳的租税,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脸色一沉,气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回头只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喊什么呀?’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中水族的臣子。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来救活我吗?’我回答说:‘行啊。我这就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君王,让他们挡住长江的水来救你,可以吗?’鲫鱼气愤地脸色一沉,说:‘我失去了我赖以生存的水,我已没有安身立命之处,我仅需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命了,您竟然说这种话,那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铺子里去找我吧。’”
【集评】 清·宣颖《南华经解》:“一喻陡住正意,不消更我,最有余韵。”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语亦隽远。”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一‘诺’字,便是漫应之口角。”
又:“须从喻意领取正文,方有妙境。”
【总案】 本段在暗喻“外物不可必”的同时,辛辣地讽刺了监河侯见死不救、悭吝刻薄又极其虚伪的本性,文中着墨不多,却能把那一心索人于“枯鱼之肆”的监河侯的嘴脸勾勒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①,五十辖以为饵②,蹲乎会稽③,投竿东海,旦旦而钓④.期年不得鱼⑤。已而大鱼食之⑥,牵巨钩陷⑦,没而下鹜⑧,扬而备鬐⑨,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10),惮赫千里(11)。任公子得若鱼(12),离而腊之(13),自制河以东(14),苍梧以北(15),莫不厌若鱼者(16)。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17),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8),趣灌渎(19),守鲵鲋(20),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子说以干县令(21),其于大达亦远矣(22)。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23)。
【注释】 ①任公子:任国的公子;任国,春秋时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济宁市附近;缁(zi音资),黑绳,这里指钓丝。 ②犗(jie音界):犍牛;饵,钓饵。 ③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 ④旦旦:每天早晨,这里指每天。 ⑤期(ji音基)年:一周年。 ⑥已而:后来,指一年以后。 ⑦陷:沉没。 ⑧骛:奔驰, ⑨扬:跃出水面;奋髻(qi音旗),张开大鳍;髻,鱼鳍。 ⑩侔(mou音谋):相等,这里意为如同。 (11)惮(da音达):通怛,震撼。 (12)若鱼:此鱼,这条鱼。 (13)离:剖开;腊,制成腊肉。 (14)制河:即浙江,也就是钱塘江;制,古浙字。 (15)苍梧:山名,即九疑山,在今广东、广西两省交界处。 (16)厌:饱食。 (17)辁才:比喻小才。輇,用平面圆木制成的没有辐条的小车轮;讽说,传说,道听途说。 (18)揭:举;累,细绳。 (19)趣:同“趋”,走向,到;灌渎,小水沟。 (20)守:等侯;鲵(ni音泥)鲋,两种小鱼。 (21)饰:装饰;小说,琐碎浅陋的言论;干,求;县令,高名;县,同悬;令,通名。 (22)大达:大道。 (23)经于世:处理世事。
【今译】 任公子制作了一个大鱼钩,用粗粗的黑绳作钓丝,用五十头犍牛作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之中,每天都这样垂钓,过了一年也没有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钓饵,牵着巨大的鱼钓沉下去,在海底四下奔驰,然后又跃出水面,张开大鳍,掀起的白浪波象山一样高,海水震荡,声势犹如鬼神发出的一样,或震千里。任公子得到这条鱼,把它剖开制成腊肉,自浙江以东,九疑山以北,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人。后代那些没什么本事,专爱道听途说的人,都惊奇地互相传说着这件事。那些拿着普通的钓竿、到小水沟边去、眼睛只盯着鲵鲋等小鱼的人,他们要得到大鱼是很难的。靠粉饰自己浅陋的言辞以求得高名美誉的人与大道相差得太远了。这些人没有听说过“任氏之风”,与那些具有经世之才的人相比,也相差得很远啊。
【集评】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已而’以下)与上文似粘非粘.妙。”
又:“(末二句)反应起处。”
【总案】 任公子钓大鱼,说明经世者应有志于大成。鼠目寸光、汲汲于小利的人,则无法进入“道”的境界,获得超凡的成就。在艺术上,从作者对任公子形象的刻画和鱼吞钩后场面的渲染,可以具体感受到《庄子》散文那种涵盖宇宙、磅礴奔突的风格和气势。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以五十头犍牛为饵的描述,已使人吃惊,但大鱼耸然腾跃所展现出的广袤无涯的空间、雄奇的力量和奔突的速度,更超出了常人的想像,足以令人振聋发聩,显示出《庄子》散文雄奇浪漫的风格特色。
儒以《诗》、《礼》发冢①,大儒胪传曰②:“东方作矣③,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④,口中有珠⑤。”“《诗》固有之曰⑥:‘青青之麦,生于陵陂⑦,生不布施⑧,死何含珠为⑨?’接其鬓⑩,压其频(11),儒以金椎控其颐(12),徐别其颊(13),无伤口中珠。”
【注释】 ①儒:儒生;《诗》、《礼》,儒家的经典;发冢,掘墓,盗墓。( ②胪传:从上面往下面传话。 ③作,有动静。指天色发亮。 ④裙襦:泛指衣服;裙,指穿在衣服外的一种围裙;襦,短衣。 ⑤口中有珠:古时有钱人入敛时,口中多含一块玉。 ⑥诗:指《诗经》,下文所引诗句当是《诗经》的佚诗。 ⑦陵:丘陵;陂(bei音碑),山坡。 ⑧布施:施舍。 ⑨为:语助词。 ⑩接:揪;鬓,鬓发。(11)压:按住;(hui音会),下巴上的胡须。 (12)儒:当为而字,汝;金锥,锤子;控,敲打;颐,下巴。 (13)徐:慢慢;别,分开。
【今译】 两个儒生用《诗》、《礼》去盗墓。大儒站在坟头上对墓中的小儒说:“东方已经发白了,事情进行的怎么样了?”小儒回答说:“衣裙还没解下来,尸体的口中含有一颗宝珠。”大儒忙说:“《诗经》中本来就有这样的话:‘麦苗青青,生长在山坡。活着不施舍财物,死了含珠又干什么?’你揪住他的鬓发、按住他的胡须,用锤子轻轻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他的两颊,不要伤了他口中的宝珠。”
【集评】 清·宣颖《南华经解》:“手方取之,口又致慎,写得好笑。”
又:“所事者《诗》、《礼》,而为发冢之行,甚言伪儒之托斯文而蹈秽行也。末学之不足恃如此。”
又:“摹写师弟相为谋利,以贪鄙行残忍,以残忍成贪鄙,读之使人喷饭。”
又:“《诗》讥死者甚妙,然今日公又何为耶?”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裙襦犹未解,口中尚有珠,欣喜着忙之状,曲曲绘出。”
又:“虽为盗窃之时,亦不离满口《诗》、《礼》,腐儒光景,古来亦多有是,何怪子后来之居上也。”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欣喜神情,脱口而出,绘神之笔。”
又:“一面发冢,一面踹文,真是腐儒行径。”
又:“死者可笑,发冢者引此讥之,尤堪绝倒。”
又:“致慎致详,一面做,一面说,与前‘口中有珠’意并作一幅,神情绝纱。”
又:“《诗》、《礼》是儒者之所务,发冢乃盗贼之所为。托名《诗》、《礼》而济其盗贼之行,奇事奇文,读之使人失笑。尤妙在商量作贼之时,却仍是腐儒行径,接连用四个‘儒’字,处处使人醒眼,真有归鼎象物之奇。引《诗》以讥刺死者,确是绝妙好词。玉鱼金碗之悲,足令守财虏心冷意灰,不堪回首,而出自发冢者口中,则又使人喷饭。庠序其躬,而盗贼其行,天下更有何事不可为者?撰出一篇发冢奇文,写尽伪儒变态,笔有化工,正不必求其人以实之也。”
【总案】 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诗》、《礼》本为儒家所尊奉的道德经典,与掘墓盗珠大相迳庭。可是,在作者笔下,大小儒士虽然口中不离《诗》、《礼》,但干的却是夜半盗墓的勾当。伪儒以《诗》、《礼》行窃的本质,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且,作者还不惜笔墨地详细描绘了盗珠的情景,特别那几个动词“接”、“压”、“控”、“徐别”,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儒士的贪婪,读之令人喷饭,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注释】 ①贷粟,借粮。 ②诺,应允声。 ③邑金,在封地上征收来的租赋。 ④作色,脸色一沉。 ⑤中道,途中。 ⑥顾视,回头看。 ⑦来,加强语势的助词,无实意。 ⑧波臣,水族的臣子。 ⑨活我,使我活。 ⑩且,将;游,游说。 (11)激,阻遏水势使之飞溅,这里意为“引”;西江,指长江在四川的一段,因其水由西而来,故称西江。 (12)常与:常相与,经常处在一起,这里指水。(13)乃:竞。 (14)曾:乃,就;索,求,找;肆,商店,市场。
【今译】 庄周家中很贫穷,所以,他不得不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对庄周说:“行啊。到年底我将得到封地上百姓交纳的租税,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脸色一沉,气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回头只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喊什么呀?’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中水族的臣子。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来救活我吗?’我回答说:‘行啊。我这就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君王,让他们挡住长江的水来救你,可以吗?’鲫鱼气愤地脸色一沉,说:‘我失去了我赖以生存的水,我已没有安身立命之处,我仅需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命了,您竟然说这种话,那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铺子里去找我吧。’”
【集评】 清·宣颖《南华经解》:“一喻陡住正意,不消更我,最有余韵。”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语亦隽远。”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一‘诺’字,便是漫应之口角。”
又:“须从喻意领取正文,方有妙境。”
【总案】 本段在暗喻“外物不可必”的同时,辛辣地讽刺了监河侯见死不救、悭吝刻薄又极其虚伪的本性,文中着墨不多,却能把那一心索人于“枯鱼之肆”的监河侯的嘴脸勾勒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①,五十辖以为饵②,蹲乎会稽③,投竿东海,旦旦而钓④.期年不得鱼⑤。已而大鱼食之⑥,牵巨钩陷⑦,没而下鹜⑧,扬而备鬐⑨,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10),惮赫千里(11)。任公子得若鱼(12),离而腊之(13),自制河以东(14),苍梧以北(15),莫不厌若鱼者(16)。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17),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8),趣灌渎(19),守鲵鲋(20),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子说以干县令(21),其于大达亦远矣(22)。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23)。
【注释】 ①任公子:任国的公子;任国,春秋时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济宁市附近;缁(zi音资),黑绳,这里指钓丝。 ②犗(jie音界):犍牛;饵,钓饵。 ③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 ④旦旦:每天早晨,这里指每天。 ⑤期(ji音基)年:一周年。 ⑥已而:后来,指一年以后。 ⑦陷:沉没。 ⑧骛:奔驰, ⑨扬:跃出水面;奋髻(qi音旗),张开大鳍;髻,鱼鳍。 ⑩侔(mou音谋):相等,这里意为如同。 (11)惮(da音达):通怛,震撼。 (12)若鱼:此鱼,这条鱼。 (13)离:剖开;腊,制成腊肉。 (14)制河:即浙江,也就是钱塘江;制,古浙字。 (15)苍梧:山名,即九疑山,在今广东、广西两省交界处。 (16)厌:饱食。 (17)辁才:比喻小才。輇,用平面圆木制成的没有辐条的小车轮;讽说,传说,道听途说。 (18)揭:举;累,细绳。 (19)趣:同“趋”,走向,到;灌渎,小水沟。 (20)守:等侯;鲵(ni音泥)鲋,两种小鱼。 (21)饰:装饰;小说,琐碎浅陋的言论;干,求;县令,高名;县,同悬;令,通名。 (22)大达:大道。 (23)经于世:处理世事。
【今译】 任公子制作了一个大鱼钩,用粗粗的黑绳作钓丝,用五十头犍牛作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之中,每天都这样垂钓,过了一年也没有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钓饵,牵着巨大的鱼钓沉下去,在海底四下奔驰,然后又跃出水面,张开大鳍,掀起的白浪波象山一样高,海水震荡,声势犹如鬼神发出的一样,或震千里。任公子得到这条鱼,把它剖开制成腊肉,自浙江以东,九疑山以北,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人。后代那些没什么本事,专爱道听途说的人,都惊奇地互相传说着这件事。那些拿着普通的钓竿、到小水沟边去、眼睛只盯着鲵鲋等小鱼的人,他们要得到大鱼是很难的。靠粉饰自己浅陋的言辞以求得高名美誉的人与大道相差得太远了。这些人没有听说过“任氏之风”,与那些具有经世之才的人相比,也相差得很远啊。
【集评】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已而’以下)与上文似粘非粘.妙。”
又:“(末二句)反应起处。”
【总案】 任公子钓大鱼,说明经世者应有志于大成。鼠目寸光、汲汲于小利的人,则无法进入“道”的境界,获得超凡的成就。在艺术上,从作者对任公子形象的刻画和鱼吞钩后场面的渲染,可以具体感受到《庄子》散文那种涵盖宇宙、磅礴奔突的风格和气势。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以五十头犍牛为饵的描述,已使人吃惊,但大鱼耸然腾跃所展现出的广袤无涯的空间、雄奇的力量和奔突的速度,更超出了常人的想像,足以令人振聋发聩,显示出《庄子》散文雄奇浪漫的风格特色。
儒以《诗》、《礼》发冢①,大儒胪传曰②:“东方作矣③,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④,口中有珠⑤。”“《诗》固有之曰⑥:‘青青之麦,生于陵陂⑦,生不布施⑧,死何含珠为⑨?’接其鬓⑩,压其频(11),儒以金椎控其颐(12),徐别其颊(13),无伤口中珠。”
【注释】 ①儒:儒生;《诗》、《礼》,儒家的经典;发冢,掘墓,盗墓。( ②胪传:从上面往下面传话。 ③作,有动静。指天色发亮。 ④裙襦:泛指衣服;裙,指穿在衣服外的一种围裙;襦,短衣。 ⑤口中有珠:古时有钱人入敛时,口中多含一块玉。 ⑥诗:指《诗经》,下文所引诗句当是《诗经》的佚诗。 ⑦陵:丘陵;陂(bei音碑),山坡。 ⑧布施:施舍。 ⑨为:语助词。 ⑩接:揪;鬓,鬓发。(11)压:按住;(hui音会),下巴上的胡须。 (12)儒:当为而字,汝;金锥,锤子;控,敲打;颐,下巴。 (13)徐:慢慢;别,分开。
【今译】 两个儒生用《诗》、《礼》去盗墓。大儒站在坟头上对墓中的小儒说:“东方已经发白了,事情进行的怎么样了?”小儒回答说:“衣裙还没解下来,尸体的口中含有一颗宝珠。”大儒忙说:“《诗经》中本来就有这样的话:‘麦苗青青,生长在山坡。活着不施舍财物,死了含珠又干什么?’你揪住他的鬓发、按住他的胡须,用锤子轻轻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他的两颊,不要伤了他口中的宝珠。”
【集评】 清·宣颖《南华经解》:“手方取之,口又致慎,写得好笑。”
又:“所事者《诗》、《礼》,而为发冢之行,甚言伪儒之托斯文而蹈秽行也。末学之不足恃如此。”
又:“摹写师弟相为谋利,以贪鄙行残忍,以残忍成贪鄙,读之使人喷饭。”
又:“《诗》讥死者甚妙,然今日公又何为耶?”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裙襦犹未解,口中尚有珠,欣喜着忙之状,曲曲绘出。”
又:“虽为盗窃之时,亦不离满口《诗》、《礼》,腐儒光景,古来亦多有是,何怪子后来之居上也。”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欣喜神情,脱口而出,绘神之笔。”
又:“一面发冢,一面踹文,真是腐儒行径。”
又:“死者可笑,发冢者引此讥之,尤堪绝倒。”
又:“致慎致详,一面做,一面说,与前‘口中有珠’意并作一幅,神情绝纱。”
又:“《诗》、《礼》是儒者之所务,发冢乃盗贼之所为。托名《诗》、《礼》而济其盗贼之行,奇事奇文,读之使人失笑。尤妙在商量作贼之时,却仍是腐儒行径,接连用四个‘儒’字,处处使人醒眼,真有归鼎象物之奇。引《诗》以讥刺死者,确是绝妙好词。玉鱼金碗之悲,足令守财虏心冷意灰,不堪回首,而出自发冢者口中,则又使人喷饭。庠序其躬,而盗贼其行,天下更有何事不可为者?撰出一篇发冢奇文,写尽伪儒变态,笔有化工,正不必求其人以实之也。”
【总案】 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诗》、《礼》本为儒家所尊奉的道德经典,与掘墓盗珠大相迳庭。可是,在作者笔下,大小儒士虽然口中不离《诗》、《礼》,但干的却是夜半盗墓的勾当。伪儒以《诗》、《礼》行窃的本质,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且,作者还不惜笔墨地详细描绘了盗珠的情景,特别那几个动词“接”、“压”、“控”、“徐别”,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儒士的贪婪,读之令人喷饭,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今日更新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2019-05-18]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2019-05-18]
-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2019-05-18]
-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
[2019-05-18]
-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2019-05-1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