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
马,蹄可以履霜雪①,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②,翘足而陆③,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④,无所用之。及至伯乐⑤,曰:“我善治马⑥。”烧之⑦,剔之⑧,刻之⑨,烙之⑩,连之以羁(11),编之以皂栈(12),马之死者十二三矣(13)。饥之(14),渴之,驰之,骤之(15),整之(16),齐之(17),前有橛饰之患(18),而后有鞭筴之威(19),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20):“我善治埴(21),圆者中规(22),方者中矩。”匠人曰(23):“我善治木,曲者中钩(24),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25):“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26)。彼民有常性(27),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28);一而不党(29),命曰天放(30)。故至德之世(31),其行填填(32),其视颠颠(33)。当是时也,山无蹊隧(34),泽无舟梁(35);万物群生(36),连属其乡(37);禽兽成群,草木遂长(38)。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39)。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40),族与万物并(41),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42),其德不离(43);同乎无欲(44)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465)。及至圣人(47),蹩躠为仁(48),踶跂为义(49),而天下始疑矣(50);澶漫为乐(51),摘僻为礼(52)。而天下始分矣(53)。故纯朴不残(54),熟为牺尊(55)!白玉不毁(36),孰为圭璋(57)!道德不废(58),安取仁义(59)!性情不离(60),安用礼乐!五色不乱(61),孰为文采!五声不乱(62),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63),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64),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65),怒则分背相踶(66)。马知已此矣(67)。夫加之以衡扼(68),齐之以月题(69),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窍辔(70)。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71),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72),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73),鼓腹而游(74),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75),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76),而民乃始跂踶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注释】 ①履:踩,踏。 ②龁(he音禾):咬,嚼。 ③翘:举起,扬起;陆,一作跬,跳跃。 ④义台路寝:高台大殿;义,章炳麟《庄子解故》认为“巍”的假借字;巍,高;路,大;寝,内堂。⑤伯乐: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著名的善识马、驯马的人。⑥治:治理,这里指驯马。 ⑦烧:用烙铁灼马。 ⑧剔,剪修马毛。 ⑨刻:刻削马蹄甲。 ⑩烙(luo音落):在马身上烙印记。 (11)连:连接;羁,笼头;(zhi音执),即絷,绊结马蹄的绳索。 (12)编:编排;皂(zao音灶),通槽,马槽;栈,马棚。 (13)十二三:十分之二、三。 (14)饥:使……饥。 (15)骤:使马狂奔。 (16)整:指训练马,使之行动整齐。 (17)齐:指用衡扼镳辔等使数匹马行动一致,如以四匹马驾车等。 (18)橛:衔于马口中的横木;饰,戴在马笼头上的装饰物。(19)䇲:马鞭,皮制的称鞭,竹制的称䇲。 (20)陶者:制作陶器的人。 (21)埴(zhi音执):可烧作陶器的粘性土。 (22)中(zhong音众):符合。 (23)匠人:指木匠。 (24)钩、绳:木匠所用取曲、取直的工具;应(ying音硬),适合。 (25)称:赞扬,称颂。 (26)意:认为。 (27)常性:自然、永恒的本性。 (28)同德:人类共同的本性。 (29)一:情性纯一;党,偏私,偏爱。 (30)命曰:称做;天放,纯任自然。 (31)至德之世:人类本性最纯朴的社会,即作者的理想之世。 (32)填填:步履安然舒缓的样子,形容人们的自由、舒畅。 (33)颠颠:视线专一的样子。形容人们的纯朴、别无企求。 (34)蹊:小径;隧(sui音岁),山中挖凿的通道。 (35)泽:聚水的洼地,这里指江河湖泊;舟,船;梁,桥。 (36)万物:指包括人在内的宇宙间的所有东西。 (37)连属:混居。 (38)遂长:成长。 (39)援:攀附;窥:看。 (40)同:混同。 (41)族:聚集;并,相处一起。 (42)无知:指不用智巧。 (43)德:指纯朴的本性;离,离开,引申为丧失。 (44)无欲:指没有贪欲。 (45)素朴:纯真,朴实。 (46)得:得到;这里引申为不失。 (47)圣人:这里指儒家完美的理想人物,与《胠箧》中“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圣人”同,而不同于《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圣人”。 (48)蹩躠(bie xie音别屑):跛足而用力强行的样子。 (49)踶跂(zhi qi音至企):使劲抬脚跟向上,形容费心尽力的样子。 (50)疑:迷惑。 (51)澶(chan音禅)漫:放纵。 (52)摘僻:烦琐,拘泥;礼,指束缚人的礼制。 (53)天下始分:指人心分离,离开人的本性。 (54)纯朴:天然的木材;残,剖开,这里指加工。 (66)牺尊:刻有牛首图形的酒杯。 (56)毁:毁坏,这里指琢玉。 (57)圭璋:玉器,上锐下方曰圭,半圭曰璋。 (58)道德:指人类纯朴的本性。 (59)仁义:指人所设立的道德标准。 (60)离:分离。 (61)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指天然的颜色;乱,破坏。 (62)五声:又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天然的声音。 (63)残朴:使完整的木头残破;朴,未经加工的木材。 (64)毁道德:毁坏人天然的本性。 (65)靡(mo音膜):通摩,摩擦,接触。 (66)分背:背对着背;踶,同踢。 (67)知:通智;已,止。 (68)衡:车辕前端的横木,用以缚轭;扼,通轭,套在马的颈部的一种人字形曲木。 (69)齐:装饰;月题,马额上的装饰物,如月形,又叫当颅。 (70)介倪:折毁车輗;倪,借为輗,輗,车辕与车衡相接处;一说介倪为侧目而视;闉扼,形容马企图弯着脖子从轭中逃脱;闉,曲;扼,即轭;鸷曼,马抗击车盖;鸷,抵;曼,借为幔,车盖;诡衔,形容马诡诈地想吐出勒子;衔,指马勒子;窃辔(pei音配),暗地里咬嚼马缰绳;辔,马缰绳。 (71)知:通智;而,与;态,行为。 (72)赫胥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73)含哺:口中含着食物;哺,食物;熙,同嬉,嬉戏。(74)鼓腹:鼓着肚子,形容吃得很饱;游,遨游。 (75)屈折:犹矫揉造作;匡,匡正,这里指约束;形,形体,这里指行为。 (76)县跂:形容尽心竭力的样子;县,同悬,高高挂起;跂,抬起脚跟。
【今译】 马,蹄可以践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足跳跃,这是马真正的本性。即便有高台大殿,对于马也并没有用处。等到伯乐出现,说:“我善于驯马。”于是用烙铁灼马,用剪修理马毛,用刀刻削马蹄,在马身上烙上印记,用笼头、绳索把马拴连在一起,编入马棚。这样,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然后让马挨饿、受渴、让马快跑、狂奔,训练它们,使之行动整齐。前有口嚼,镳缨的祸患,后面有马鞭、竹筴的威胁,这样,马便死去大半了。陶匠说:“我善于陶冶粘土,使它们圆的合于规,方的合于矩。”木匠说:“我善于做木器,使它们弯的合于钩,直的合于绳。”粘土、木材的本性,难道是想去合乎圆规、方矩、弯钩、直绳吗?然而世世代代都称颂他们说:“伯乐善于驯马,陶匠、木匠善于陶冶粘土、制作木器。”这也和治理天下的过错一样呀!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是这样。人民有自然、永恒的本性,他们织而衣,耕耘而食,这是人类共同的本性。他们性情纯一,没有偏私,这就叫做自然。所以人类本性最纯朴的盛德之世,人们的步履安然舒缓,目光纯朴专一,别无企求。在那个时候,山中没有路径与控凿的通道,江河湖泊中也没有舟船桥梁;万物一起共同生活,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茂盛生长。所以禽兽可以用绳子牵着到处遨游,鸟鹊的巢而可以攀援上去窥望。在盛德的时代里,人与禽兽混同而居,与万物聚集相处,何从知道有什么君子、小人之别呢!大家都不用智巧,保持着自己纯朴的本性;大家都没有贪欲,这就是人类纯真朴实的本色;纯朴真实,人的本性便不会丧失。等到圣人出现,用力推行仁,费心尽力推行义,天下才开始了迷惑、混乱;圣人致力于乐,使人们心意放纵,情感奔驰;圣人致力于烦琐之礼,人心才离开人的本性。所以,天然的木材不被雕刻,怎么会有酒器!白玉不被毁坏,怎么会有玉器!人类纯朴的道德不被废弃,怎么会有仁义!人类的自然本性不被丢弃,怎么会有礼乐!天然的颜色不遭破坏,怎么会有文采!天然的声音不遭破坏,又怎么会合出六律!残破天然的木材来做器具,这是工匠的罪过;毁坏人天然的本性而求仁义,这是圣人的过错。
马,生活在陆地则吃草饮水,高兴时交颈相摩,发怒时背对背相踢。马的智慧仅止于此。给马加上了车衡颈扼,装上了额前的佩饰,马就懂得了折毁车輗、逃脱车轭、抗击车盖、吐出马勒、暗地里咬断缰绳。所以马的智力和行为达到了象盗贼一样的地步,这是伯乐的罪过。
在上古帝王赫胥氏的时代,人民安居而不知作为,悠游而不知去往何方,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肚子四处游玩,人民能如此安然适性地生活。等到圣人出现,造出礼乐制度来约束天下人的行为,标榜仁义来安慰天下人的心,而人民才千方百计地竞相好智,争相逐利,不可阻制,这是圣人的过错。
【集评】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此篇首尾形容马之情性、喜怒,曲尽其态。”明·孙矿《南华真经》:“(第一段)前伯乐一事语繁,此陶、匠二事语却简。又总用两语收,详略相错,是步骤法。”:
清·林云铭《庄子因》:“(第一段)描写治马情形,备极逼真,忽插陶、匠一段伴题,便觉文势纡曲,此有意为文者也。”
又:“(第二段)写出太古景象,千古在目,令人神往。”
又:“其中之体物类情,笔笔生动。”
清·宣颖《南华经解》:“(第一段)上文自称善治,此又人共称为善治,活画出世人以声附声,毫末致察。”
又:“(第二段)历证其言之不谬,前用牺樽、圭璋,后用文采六律,将仁义礼乐夹在中间,荡漾活泛。”
又:“(第四段)前意已尽,又借马与人、伯乐与圣人,作排段双收,与起处‘马’字一喻,若有意若无意,为映带之文。”
又:“前后用譬喻,错落洗发,如雨后青山最为醒露。”
清·陆树芝《庄子雪》:“(第一段)以马喻,就中忽又插入埴、木二喻,然后并合正意。变化纵横,是古文笔力绝人处。”
又:“(第三段)再以马喻,又进一步说,言马之知,初至于饮食喜怒,卒乃至能为盗,皆由伯乐治之而失其性也,妙喻无穷。”
又:“按此篇庄文之尤近人者,西汉文字多祖之,而字法、句法,要非秦汉以下所有也。至其巨篇奥旨,则固别成一经矣。”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第一段)陡落治天下,与三者全无分别。”
又:“(第三段)以仁义治民,民至盗,仁义以为利。‘诡’、‘窃”二字,如铸鼎燃犀。”
又:“开手陡下三喻,用笔如风驰雨骤,飘乎非常。三个‘善治’,从伯乐、陶、匠口中,写得踌躇满志,神情意态,栩栩如生,与下面仁义礼乐四项病根,针锋相对,而喻意只归重治马。陶、匠二层,原是足上治马意,借来添作波澜,行文乃为尽致。看他开手取喻治马,连用两折,叠叠归罪伯乐,随手带出埴木,却止用一折,轻轻抹煞陶匠,文法错综变化,修短浓纤,各臻其妙。下文两个‘善治’,又从旁面极力一扬,文势盘旋飞舞,如生龙活虎,不可羁靡。然后落到‘治天下’句,轻飘一丝,早已逗出下意,趁手捩转关窍,擒住正文,神回气合,筋节通灵。随提‘民之常性’与前幅‘马之真性’及‘埴、木真性’,两‘性,字,互相映发,妙绪环生。‘至德之世’,分作两段,信手写来,各有意境。上段是浑沦气象,下段是运化精神,均用韵语,顿宕鼓舞而出之,一片跂慕深心,溢于言外。……‘残朴以为器’,虽承本文喻意说下,亦暗映前面陶、匠一层,思周藻密,极有匠心,特云汉天章,寻不出针线痕迹耳。‘毁道德’句,透出仁义病根,使人惊心动魄,只申言仁义之弊,而不及礼乐,礼乐不过随手带叙,即可随手抹去也。末幅只将伯乐、圣人,两两对勘,便已收足全篇,并不及陶、匠一语,以陶、匠原系陪衬伯乐,此间便无须纠缠矣。喻意正意,均各追进一层。”
又:“《马蹄》、《秋水》,乃南华绝妙文心,须玩其操纵离合、起伏顿挫之奇。此篇开手一喻,即腾跃奋迅而来,写出马之真姓。……‘残朴以为器’,残之小者也,工匠犹不能辞其罪。‘毁道德以为仁义’,毁之大者也,圣人又乌能辞其过哉!一路夹叙夹议,恣肆汪洋,如万顷惊涛,忽起忽落,真有排天浴日之奇。至此已归结正文,后两段乃其余波耳。再将伯乐、圣人,对写一番,与前幅配合均匀,格局极为完密,而正意、喻意萦回荡漾,在有意无意之间,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可以想其逸致矣。”
【总案】 本篇主要抨击仁义礼乐对人性的扭曲、残害,阐述反朴归真、无为自化的思想。作者认为,统治者利用种种刑罚治理天下,就象伯乐治马一样,“烧”、“剔”、“刻”、“烙”、“驰”、“骤”、“整”、“齐”,使人们“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䇲之威”,直接扭曲、残害了人们纯朴的自然真性。从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出发,作者又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至德之世人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流露出对自然放任、纯朴天真的人性的憧憬。
作者对理想之世的向往与歌颂,一般被认为是鼓吹复古倒退。但从文中描写的人们‘织而衣,耕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来看,应该说,作者的理想社会,更接近于人人自食其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乌托邦”式的乐园。这里的至德之世、赫胥氏之时,表达了小生产阶层的愿望。晋人陶渊明所憧憬的“世外桃园”,就直接受到作者的影响。
本篇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感情,气势博大,辞锋犀利,笔力纵横。运用比喻,往往能信手拈来,自然精妙。行文波澜起伏,具有散文诗般的魅力。在体裁上,此篇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政治议论文。文章观点明晰,逻辑性强,不再以寓言与大段议论性文字交织在一起。这说明,作者已经注意到了文体的相对统一性和完整性。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26)。彼民有常性(27),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28);一而不党(29),命曰天放(30)。故至德之世(31),其行填填(32),其视颠颠(33)。当是时也,山无蹊隧(34),泽无舟梁(35);万物群生(36),连属其乡(37);禽兽成群,草木遂长(38)。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39)。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40),族与万物并(41),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42),其德不离(43);同乎无欲(44)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465)。及至圣人(47),蹩躠为仁(48),踶跂为义(49),而天下始疑矣(50);澶漫为乐(51),摘僻为礼(52)。而天下始分矣(53)。故纯朴不残(54),熟为牺尊(55)!白玉不毁(36),孰为圭璋(57)!道德不废(58),安取仁义(59)!性情不离(60),安用礼乐!五色不乱(61),孰为文采!五声不乱(62),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63),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64),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65),怒则分背相踶(66)。马知已此矣(67)。夫加之以衡扼(68),齐之以月题(69),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窍辔(70)。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71),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72),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73),鼓腹而游(74),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75),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76),而民乃始跂踶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注释】 ①履:踩,踏。 ②龁(he音禾):咬,嚼。 ③翘:举起,扬起;陆,一作跬,跳跃。 ④义台路寝:高台大殿;义,章炳麟《庄子解故》认为“巍”的假借字;巍,高;路,大;寝,内堂。⑤伯乐: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著名的善识马、驯马的人。⑥治:治理,这里指驯马。 ⑦烧:用烙铁灼马。 ⑧剔,剪修马毛。 ⑨刻:刻削马蹄甲。 ⑩烙(luo音落):在马身上烙印记。 (11)连:连接;羁,笼头;(zhi音执),即絷,绊结马蹄的绳索。 (12)编:编排;皂(zao音灶),通槽,马槽;栈,马棚。 (13)十二三:十分之二、三。 (14)饥:使……饥。 (15)骤:使马狂奔。 (16)整:指训练马,使之行动整齐。 (17)齐:指用衡扼镳辔等使数匹马行动一致,如以四匹马驾车等。 (18)橛:衔于马口中的横木;饰,戴在马笼头上的装饰物。(19)䇲:马鞭,皮制的称鞭,竹制的称䇲。 (20)陶者:制作陶器的人。 (21)埴(zhi音执):可烧作陶器的粘性土。 (22)中(zhong音众):符合。 (23)匠人:指木匠。 (24)钩、绳:木匠所用取曲、取直的工具;应(ying音硬),适合。 (25)称:赞扬,称颂。 (26)意:认为。 (27)常性:自然、永恒的本性。 (28)同德:人类共同的本性。 (29)一:情性纯一;党,偏私,偏爱。 (30)命曰:称做;天放,纯任自然。 (31)至德之世:人类本性最纯朴的社会,即作者的理想之世。 (32)填填:步履安然舒缓的样子,形容人们的自由、舒畅。 (33)颠颠:视线专一的样子。形容人们的纯朴、别无企求。 (34)蹊:小径;隧(sui音岁),山中挖凿的通道。 (35)泽:聚水的洼地,这里指江河湖泊;舟,船;梁,桥。 (36)万物:指包括人在内的宇宙间的所有东西。 (37)连属:混居。 (38)遂长:成长。 (39)援:攀附;窥:看。 (40)同:混同。 (41)族:聚集;并,相处一起。 (42)无知:指不用智巧。 (43)德:指纯朴的本性;离,离开,引申为丧失。 (44)无欲:指没有贪欲。 (45)素朴:纯真,朴实。 (46)得:得到;这里引申为不失。 (47)圣人:这里指儒家完美的理想人物,与《胠箧》中“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圣人”同,而不同于《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圣人”。 (48)蹩躠(bie xie音别屑):跛足而用力强行的样子。 (49)踶跂(zhi qi音至企):使劲抬脚跟向上,形容费心尽力的样子。 (50)疑:迷惑。 (51)澶(chan音禅)漫:放纵。 (52)摘僻:烦琐,拘泥;礼,指束缚人的礼制。 (53)天下始分:指人心分离,离开人的本性。 (54)纯朴:天然的木材;残,剖开,这里指加工。 (66)牺尊:刻有牛首图形的酒杯。 (56)毁:毁坏,这里指琢玉。 (57)圭璋:玉器,上锐下方曰圭,半圭曰璋。 (58)道德:指人类纯朴的本性。 (59)仁义:指人所设立的道德标准。 (60)离:分离。 (61)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指天然的颜色;乱,破坏。 (62)五声:又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天然的声音。 (63)残朴:使完整的木头残破;朴,未经加工的木材。 (64)毁道德:毁坏人天然的本性。 (65)靡(mo音膜):通摩,摩擦,接触。 (66)分背:背对着背;踶,同踢。 (67)知:通智;已,止。 (68)衡:车辕前端的横木,用以缚轭;扼,通轭,套在马的颈部的一种人字形曲木。 (69)齐:装饰;月题,马额上的装饰物,如月形,又叫当颅。 (70)介倪:折毁车輗;倪,借为輗,輗,车辕与车衡相接处;一说介倪为侧目而视;闉扼,形容马企图弯着脖子从轭中逃脱;闉,曲;扼,即轭;鸷曼,马抗击车盖;鸷,抵;曼,借为幔,车盖;诡衔,形容马诡诈地想吐出勒子;衔,指马勒子;窃辔(pei音配),暗地里咬嚼马缰绳;辔,马缰绳。 (71)知:通智;而,与;态,行为。 (72)赫胥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73)含哺:口中含着食物;哺,食物;熙,同嬉,嬉戏。(74)鼓腹:鼓着肚子,形容吃得很饱;游,遨游。 (75)屈折:犹矫揉造作;匡,匡正,这里指约束;形,形体,这里指行为。 (76)县跂:形容尽心竭力的样子;县,同悬,高高挂起;跂,抬起脚跟。
【今译】 马,蹄可以践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足跳跃,这是马真正的本性。即便有高台大殿,对于马也并没有用处。等到伯乐出现,说:“我善于驯马。”于是用烙铁灼马,用剪修理马毛,用刀刻削马蹄,在马身上烙上印记,用笼头、绳索把马拴连在一起,编入马棚。这样,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然后让马挨饿、受渴、让马快跑、狂奔,训练它们,使之行动整齐。前有口嚼,镳缨的祸患,后面有马鞭、竹筴的威胁,这样,马便死去大半了。陶匠说:“我善于陶冶粘土,使它们圆的合于规,方的合于矩。”木匠说:“我善于做木器,使它们弯的合于钩,直的合于绳。”粘土、木材的本性,难道是想去合乎圆规、方矩、弯钩、直绳吗?然而世世代代都称颂他们说:“伯乐善于驯马,陶匠、木匠善于陶冶粘土、制作木器。”这也和治理天下的过错一样呀!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是这样。人民有自然、永恒的本性,他们织而衣,耕耘而食,这是人类共同的本性。他们性情纯一,没有偏私,这就叫做自然。所以人类本性最纯朴的盛德之世,人们的步履安然舒缓,目光纯朴专一,别无企求。在那个时候,山中没有路径与控凿的通道,江河湖泊中也没有舟船桥梁;万物一起共同生活,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茂盛生长。所以禽兽可以用绳子牵着到处遨游,鸟鹊的巢而可以攀援上去窥望。在盛德的时代里,人与禽兽混同而居,与万物聚集相处,何从知道有什么君子、小人之别呢!大家都不用智巧,保持着自己纯朴的本性;大家都没有贪欲,这就是人类纯真朴实的本色;纯朴真实,人的本性便不会丧失。等到圣人出现,用力推行仁,费心尽力推行义,天下才开始了迷惑、混乱;圣人致力于乐,使人们心意放纵,情感奔驰;圣人致力于烦琐之礼,人心才离开人的本性。所以,天然的木材不被雕刻,怎么会有酒器!白玉不被毁坏,怎么会有玉器!人类纯朴的道德不被废弃,怎么会有仁义!人类的自然本性不被丢弃,怎么会有礼乐!天然的颜色不遭破坏,怎么会有文采!天然的声音不遭破坏,又怎么会合出六律!残破天然的木材来做器具,这是工匠的罪过;毁坏人天然的本性而求仁义,这是圣人的过错。
马,生活在陆地则吃草饮水,高兴时交颈相摩,发怒时背对背相踢。马的智慧仅止于此。给马加上了车衡颈扼,装上了额前的佩饰,马就懂得了折毁车輗、逃脱车轭、抗击车盖、吐出马勒、暗地里咬断缰绳。所以马的智力和行为达到了象盗贼一样的地步,这是伯乐的罪过。
在上古帝王赫胥氏的时代,人民安居而不知作为,悠游而不知去往何方,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肚子四处游玩,人民能如此安然适性地生活。等到圣人出现,造出礼乐制度来约束天下人的行为,标榜仁义来安慰天下人的心,而人民才千方百计地竞相好智,争相逐利,不可阻制,这是圣人的过错。
【集评】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此篇首尾形容马之情性、喜怒,曲尽其态。”明·孙矿《南华真经》:“(第一段)前伯乐一事语繁,此陶、匠二事语却简。又总用两语收,详略相错,是步骤法。”:
清·林云铭《庄子因》:“(第一段)描写治马情形,备极逼真,忽插陶、匠一段伴题,便觉文势纡曲,此有意为文者也。”
又:“(第二段)写出太古景象,千古在目,令人神往。”
又:“其中之体物类情,笔笔生动。”
清·宣颖《南华经解》:“(第一段)上文自称善治,此又人共称为善治,活画出世人以声附声,毫末致察。”
又:“(第二段)历证其言之不谬,前用牺樽、圭璋,后用文采六律,将仁义礼乐夹在中间,荡漾活泛。”
又:“(第四段)前意已尽,又借马与人、伯乐与圣人,作排段双收,与起处‘马’字一喻,若有意若无意,为映带之文。”
又:“前后用譬喻,错落洗发,如雨后青山最为醒露。”
清·陆树芝《庄子雪》:“(第一段)以马喻,就中忽又插入埴、木二喻,然后并合正意。变化纵横,是古文笔力绝人处。”
又:“(第三段)再以马喻,又进一步说,言马之知,初至于饮食喜怒,卒乃至能为盗,皆由伯乐治之而失其性也,妙喻无穷。”
又:“按此篇庄文之尤近人者,西汉文字多祖之,而字法、句法,要非秦汉以下所有也。至其巨篇奥旨,则固别成一经矣。”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第一段)陡落治天下,与三者全无分别。”
又:“(第三段)以仁义治民,民至盗,仁义以为利。‘诡’、‘窃”二字,如铸鼎燃犀。”
又:“开手陡下三喻,用笔如风驰雨骤,飘乎非常。三个‘善治’,从伯乐、陶、匠口中,写得踌躇满志,神情意态,栩栩如生,与下面仁义礼乐四项病根,针锋相对,而喻意只归重治马。陶、匠二层,原是足上治马意,借来添作波澜,行文乃为尽致。看他开手取喻治马,连用两折,叠叠归罪伯乐,随手带出埴木,却止用一折,轻轻抹煞陶匠,文法错综变化,修短浓纤,各臻其妙。下文两个‘善治’,又从旁面极力一扬,文势盘旋飞舞,如生龙活虎,不可羁靡。然后落到‘治天下’句,轻飘一丝,早已逗出下意,趁手捩转关窍,擒住正文,神回气合,筋节通灵。随提‘民之常性’与前幅‘马之真性’及‘埴、木真性’,两‘性,字,互相映发,妙绪环生。‘至德之世’,分作两段,信手写来,各有意境。上段是浑沦气象,下段是运化精神,均用韵语,顿宕鼓舞而出之,一片跂慕深心,溢于言外。……‘残朴以为器’,虽承本文喻意说下,亦暗映前面陶、匠一层,思周藻密,极有匠心,特云汉天章,寻不出针线痕迹耳。‘毁道德’句,透出仁义病根,使人惊心动魄,只申言仁义之弊,而不及礼乐,礼乐不过随手带叙,即可随手抹去也。末幅只将伯乐、圣人,两两对勘,便已收足全篇,并不及陶、匠一语,以陶、匠原系陪衬伯乐,此间便无须纠缠矣。喻意正意,均各追进一层。”
又:“《马蹄》、《秋水》,乃南华绝妙文心,须玩其操纵离合、起伏顿挫之奇。此篇开手一喻,即腾跃奋迅而来,写出马之真姓。……‘残朴以为器’,残之小者也,工匠犹不能辞其罪。‘毁道德以为仁义’,毁之大者也,圣人又乌能辞其过哉!一路夹叙夹议,恣肆汪洋,如万顷惊涛,忽起忽落,真有排天浴日之奇。至此已归结正文,后两段乃其余波耳。再将伯乐、圣人,对写一番,与前幅配合均匀,格局极为完密,而正意、喻意萦回荡漾,在有意无意之间,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可以想其逸致矣。”
【总案】 本篇主要抨击仁义礼乐对人性的扭曲、残害,阐述反朴归真、无为自化的思想。作者认为,统治者利用种种刑罚治理天下,就象伯乐治马一样,“烧”、“剔”、“刻”、“烙”、“驰”、“骤”、“整”、“齐”,使人们“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䇲之威”,直接扭曲、残害了人们纯朴的自然真性。从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出发,作者又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至德之世人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流露出对自然放任、纯朴天真的人性的憧憬。
作者对理想之世的向往与歌颂,一般被认为是鼓吹复古倒退。但从文中描写的人们‘织而衣,耕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来看,应该说,作者的理想社会,更接近于人人自食其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乌托邦”式的乐园。这里的至德之世、赫胥氏之时,表达了小生产阶层的愿望。晋人陶渊明所憧憬的“世外桃园”,就直接受到作者的影响。
本篇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感情,气势博大,辞锋犀利,笔力纵横。运用比喻,往往能信手拈来,自然精妙。行文波澜起伏,具有散文诗般的魅力。在体裁上,此篇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政治议论文。文章观点明晰,逻辑性强,不再以寓言与大段议论性文字交织在一起。这说明,作者已经注意到了文体的相对统一性和完整性。
今日更新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2019-05-18]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2019-05-18]
-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2019-05-18]
-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
[2019-05-18]
-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2019-05-1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