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大同》

散文篇名。选自《礼记·礼运》。题目是后人所加。清康有为《礼运注》说:“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顾生民而兴哀也。”今人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儒家》说:“然则何者为孔子之所谓郅治乎?读《礼运》一篇,则知孔子之所慨想者,在于大同。而其行之之序,则欲先恢复小康,故其于政治,主尊君而抑臣。尊君抑臣,非主张君主专制。以是时贵族权大,陵虐小民者皆此辈,尊君抑臣,政出一孔,正所以使小民获苏息也。”北京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古代散文选注》说:“‘大同’,意即高度而普遍的和平,指原始公社时期的社会风貌。……由于描述中强调了‘天下为公’的特点——不存在私有财产,没有压迫剥削,人们共同劳动,互爱互助,因此他同后来‘天下为私’、争乱不息的情况相比,令人十分向往。‘大同’思想客观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等劳动者追求美好社会制度的愿望,曲折地表达了他们对现实黑暗的憎恶,并且鼓舞了其他有志于改革的志士仁人。”此篇选录的是《礼运》的开头三章。今多数研究者认为,《礼运》大约由秦汉之际的儒家写定,篇中引述孔子的话属于假托,其主旨在于论述五帝三王以来变易的法则,反复阐述进入“小康’之世以后制礼和循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节选的三章,是假托孔子回答言偃的问题而谈的一段话,它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理想蓝图——天下为公,人人安居乐业;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动乱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大同”的理想社会,对后世以很大的影响,志士仁人常以此作为批判黑暗社会的武器,直至近代,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曾不同程度地借用“大同”的口号,分别宣传农民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理想。文章把政论寓于孔子兴叹和答问的故事当中,读来亲切有味。“大同”与“小康”对照鲜明,形象突出,极富于感染力。语言精炼条畅,多用排偶句式,一气贯注,具有慑服人心的力量。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10-0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guji/zuopinjiedu/184098.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